課堂中的邏輯味道

課堂中的邏輯味道

《課堂中的邏輯味道》是汪馥郁所著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課堂中的邏輯味道
  • 作者:汪馥郁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0181301
  • 主要包括:判斷真假是非的能力、抽象概括
  • 本書亮點:考核數學與邏輯知識
內容簡介,本書亮點,讀者定位,作者簡介,叢書總序,書摘,

內容簡介

邏輯思維能力主要包括判斷真假是非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論證反駁能力、理解識別能力、形式推理能力、比較類比能力等,這些能力並非天賦能力,而是可以從幼兒時代開始,不斷訓練、習得的。這本書的立足點是希望結合中國小老師們的實際教學活動,向處於百忙中的中國小老師普及一點邏輯方法。全書分四個模組:關於發現和提出問題的邏輯方法;關於展開分析的邏輯方法;關於進行概括的邏輯方法;關於實現知識系統化的邏輯方法。在編寫中,我們不追求邏輯理論的完整性,而是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選取;我們也不刻板地完全保持邏輯理論的原貌,而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和發揮。

本書亮點

l自主招生的高考試題明確規定考核數學與邏輯知識,普通高考試題也增加考查邏輯思維能力的題型,本書緊緊圍繞考題所要考核的基本內容編寫。
l為應對高考,中國小老師將由教育主管部門組織邏輯培訓,本書為培訓教材之一。

讀者定位

l中國小教師
l準備參加高考的高中生

作者簡介

汪馥郁,中國邏輯學會辯證邏輯專業委員會原主任,中國邏輯學會科學邏輯專業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副董事長,北京創新研究所所長,北京聯合大學套用文理學院原院長、教授。

叢書總序

第一章 關注邏輯張揚理性
一、邏輯到底是什麼
二、課堂中本來就存在邏輯味道
三、為什麼要在課堂中增添邏輯味道
四、張揚理性引導教學
第二章 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
一、新課標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實施探究式教學
二、探究式教學的關鍵性基礎是提問能力
三、問題的基本性質和種類
四、發現和提出問題的主要方法
五、克服妨礙提出問題的因素
第三章 讓概念明晰起來
一、概念的模糊是教學中的大忌
二、揭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三、辨析概念間的關係
四、區分知識系統中不同層次的概念
五、在比較中把握概念
第四章 辨別命題(判斷)的恰當性
一、辨別命題(判斷)的恰當性準確掌握知識
二、辨別量詞:全稱量詞
三、辨別量詞:存在(特稱)量詞
四、辨別邏輯聯結詞(一)
五、辨別邏輯聯結詞(二)
第五章 尋求論證的合理性
一、“不證而論”、“不求甚解”是深刻理解科學知識的主要障礙
二、論證有效的必要條件
三、論證有效的根本保證
四、論證過程必須遵守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
五、證實與證偽的複雜性
第六章 巧妙識別邏輯預設
一、什麼是邏輯預設
二、辨析預設的意義
三、事實預設、理論預設
四、陳述句預設、疑問句預設、命令句預設
第七章 巧用歸納式概括
一、完全歸納式概括
二、不完全歸納式概括:簡單枚舉式歸納概括
三、不完全歸納式概括:科學歸納式概括
第八章 構建模型式概括
一、物理模型式概括
二、數學模型式概括
三、理論模型式概括
四、解題模型式概括
第九章 掌握提煉式概括
一、核心概念(關鍵字)提煉
二、主題提煉
三、要點提煉
四、特徵提煉
第十章 把分散的知識點梳理成邏輯系統
一、把分散的知識點梳理成邏輯系統在教學中的作用
二、通過核心概念延伸實現知識系統化
三、運用概念圖實現知識系統化
四、運用思維導圖實現知識系統化
編後記

書摘

(一)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可以看到許多盲從現象:
某實驗學校設計了一道“數學題”,然後對低、中、高三個年級隨機抽取的各20名學生進行測試。題目是這樣的:一條船上載了25隻羊、19頭牛,還有1位船長,要求根據已知條件求出船長的年齡是多少。
這本來是一道不可能算出結果的題目,因為從邏輯上看,這道題中,根本就不具備計算出船長年齡的已知條件。測試的目的是要看看被試者會不會發現和提出問題。但是,測試結果是大多數學生居然都“算”出了具體“結果”,只有少數學生對試題的合理性提出了質疑,且質疑者低年級學生居多,中年級次之,高年級最少。
為什麼一個不能算出結果的題目多數人卻“算”出了“結果”?這是因為許多學生相信:既然老師出了題目讓回答,那就一定能夠算出結果,於是就想盡各種辦法去找出結果,而不去思考一下這個題目本身合理不合理。這是發生在一些學生中的盲從現象。
(二)
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尋找對經驗事實的科學解釋而提出問題,是一種引發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常用方法。例如:
物理教學中,可以引發學生提出“為什麼洗過的衣服在太陽下晾曬後能夠變乾?”“為什麼正在燒開水的壺裡的水會越來越少?”等問題。
化學教學中,可以引發學生提出“為什麼煮豆類粥時加入少量鹼面可以讓豆子熟得快?”等問題。
生物教學中,可以引發學生提出“為什麼冬蟲夏草是冬天成蟲夏天成草?”“為什麼做豆腐乳必須讓豆腐發霉長毛?”等問題。
數學教學中,可以引發學生提出“為什麼從一個頂點出發,n邊形有n-3條對角線?”“為什麼平移的圖形,形狀不變,大小也不變?”等問題。
語文教學中,可以引發學生提出“為什麼唐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高峰?”等問題。
要了解這種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方法,首先需要了解“經驗事實”和“科學解釋”兩個概念。
什麼是“經驗事實”?人們每天都在進行觀察、實驗和調查。在此過程中會遇到許多事物或現象。這些在觀察、實驗和調查過程中遇到的事物或現象,我們就稱之為經驗事實。
什麼是“科學解釋”?能夠在觀察、實驗和調查過程中獲得這些經驗事實,顯然是認識上取得的成果。但是,這僅僅是一種“知其然”的認識成果,人們的認識活動並不就此止步,人們總希望能夠進一步獲得“知其所以然”的認識成果。也就是說,人們並不滿足於知道有沒有這種經驗事實,還希望能夠追問一個“為什麼”,以便能夠對經驗事實做出一些說明。有時,即使已經對經驗事實做出了某種說明,人們仍然不滿足,還會針對這種對經驗事實的說明繼續追問一個“為什麼”。於是,人們又會對這種已經做出的對經驗事實的說明,進一步去做出說明,即做出對說明的說明。所以,所謂科學解釋,就是尋找到某種理論,以便對人們遇到的經驗事實或低一層次理論做出一定的說明。
例如,人們觀察到:某種植物由於長期淹在水中,死掉了。這是一種經驗事實。人們不滿足於自己的認識就到此為止,還要追問為什麼,於是,人們就可以提出植物的呼吸作用原理來對這種經驗事實進行解釋。植物作為生物,也需要呼吸。植物通過呼吸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而釋放一定的能量,這些能量大部分就作為植物生命運動的不可缺少的動力。如果植物長期被水淹著,根部得不到所需要的氧氣,根部的呼吸被抑制,根部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被阻止,植物就要死亡了。通過這種解釋,人們就知道了為什麼某種植物長期淹在水中會死掉了。
由此可見,任何一個科學解釋,從其邏輯結構上看,都包含三個組成部分:一是被解釋項;二是解釋項;三是被解釋項和解釋項之間的邏輯聯繫。也就是說,科學解釋的過程就是從解釋項中推出被解釋項的邏輯思維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