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缺失行為個體差異的基因關聯與神經機制研究》是依託深圳大學,由劉金婷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誠信缺失行為個體差異的基因關聯與神經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金婷
- 依託單位:深圳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當前中國社會的誠信狀況並不樂觀。詐欺案件逐年大幅增多。申請人的前期工作表明,誠信缺失是一種穩定的特質,且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雙生子研究發現,誠信缺失的特質性差異約有25-50%可歸因於遺傳物質的差異。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揭示哪些基因位點影響了誠信缺失行為。基於申請人在行為遺傳學和影像遺傳學研究上的積累(已發表5篇SCI共同一作文章),研究一擬採用候選基因關聯法,考察睪酮、多巴胺和5-羥色胺系統的多個候選基因位點與誠信缺失行為的關聯;研究二擬採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比較不同基因型個體在作弊任務中關鍵腦區的激活差異;研究三擬採用高精度經顱直流電技術,驗證特定腦區與誠信缺失行為的因果關聯,並考察調控基因對干預效果的調節作用。本項目的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理解誠信缺失行為的發生機理,同時也能為詐欺犯的再犯風險評估和循證矯正提供理論指導。
結題摘要
誠信缺失行為既擾亂社會秩序,又損害個體自身的人際關係和長期的經濟利益。因此,理解誠信缺失行為的產生原因並減少誠信缺失行為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本項目採用基因分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經顱直流電刺激等方法,考察誠信缺失行為個體差異的遺傳基礎和神經基礎。為了精準地測量個體的誠信缺失行為,本項目開發了大家來找茬遊戲以探測每輪試次是否作弊,並修訂了個體真實性量表。心理測量學指標顯示新的範式的信效度均優於以往範式。後續研究均採用自主開發的新範式。研究一採用候選基因關聯法,考察睪酮、多巴胺、5-羥色胺、催產素、糖皮質激素通路的多個候選基因位點,在服刑人員和普通人群中一致地發現了糖皮質激素受體基因的rs41423247基因對誠信缺失行為的個體差異的預測作用。研究二採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考察了與誠信缺失行為相關的關鍵腦區以及這些腦區在基因-行為關聯中的作用,發現背外側前額葉的灰質體積和前腦島在靜息狀態下的局部一致性與誠信缺失行為有關,且背外側前額葉的灰質體積中介了基因-行為的關聯。研究三使用經顱直流電技術,檢驗了背外側前額葉對誠信缺失行為的影響以及基因對干預效果的調節作用,研究三同樣發現了基因的顯著影響,但未發現背外側前額葉的激活對誠信缺失行為的影響,也未發現基因的調節作用,提示背外側前額葉的激活與誠信缺失行為未必存在因果關聯,二者關係仍待後續研究。結合前人研究,我們認為rs41423247位點通過影響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相關的腦區背外側前額葉,從而影響個體的誠信缺失行為。本項目的研究結果強調了糖皮質激素受體基因和背外側前額葉在預測誠信缺失行為中的作用,支持了自我控制理論。本項目為預測和減少誠信缺失行為提供了科學依據,並為詐欺犯的再犯風險評估及循證矯正提供了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