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的另一半:非理性認識論研究》是張浩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0年8月。
該書系統地研究和探討了主體認識結構中的非理性要素、非理性認識的主要形式、非理性認識形成的主客觀基礎、非理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係問題。該書認為,要從理論上深化認識論的研究,發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就必須全面、系統、深入地去研究參與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的所有非理性要素、非理性認識形式及其相互關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認識的另一半:非理性認識論研究
- 作者:張浩
- 首版時間:2010年8月
- 字數:578千字
- 類別: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首先從非理性認識的客觀性、理性認識的局限性、研究非理性認識是時代的呼喚、研究非理性認識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發展的需要等方面,對為什麼要研究非理性認識,作了詳細的說明。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對“非理性”作了明確的界說,並對非理性認識和非理性主義的區別,作了科學的分析。
該書較全面地研究和探討了主體認識結構中的非理性要素,分析了它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的主要功能。同時也逐一指出了它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的二重性,以及如何充分發揮非理性因素的積極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極的負面影響。繼而,又對聯想、想像、直覺、靈感、頓悟、潛意識或無意識等非理性認識形式的特點及其相互關係,作了較全面系統的論述。從而對何謂非理性認識、為什麼要研究非理性認識論等問題,有了比較明確的界定。
為了說明非理性認識的客觀性,該書還對非理性認識的客觀基礎、社會基礎、心理基礎、生理基礎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較全面的論述,並就人體的內分泌及其他生化物質對非理性認識的影響,作了分析和研究。用自然的、社會文化的、心理的和生理的原因,證明了非理性認識是客觀存在的一種認識方式。
作品目錄
導論 應該找回被遺忘了的另一半認識 | 第一章 主體認識結構中的非理性要素 |
一 為什麼要研究非理性認識 二 研究非理性認識的基本前提 三 研究非理性認識的途徑和方法 | 第一節 欲望、需要及其功能 第二節 情緒、情感及其功能 第三節 興趣、愛好及其功能 第四節 意志及其功能 第五節 信仰、崇拜及其功能 第六節 理想、信念及其功能 |
第二章 聯想和想像認識——非理性認識的主要形式之一 | 第三章 直覺、靈感和頓悟認識——非理性認識的主要形式之二 |
第一節 聯想和想像概述 第二節 聯想和想像認識的特點 第三節 聯想和想像認識的形式 | 第一節 直覺、靈感和頓悟概述 第二節 直覺、靈感、頓悟的關係 第三節 直覺、靈感和頓悟認識的特點 第四節 直覺、靈感和頓悟認識的形式 |
第四章 潛意識或無意識認識——非理性認識的主要形式之三 | 第五章 非理性認識形成的基礎 |
第一節 潛意識或無意識概述 第二節 潛意識或無意識認識的特點 第三節 潛意識或無意識認識的形式 | 第一節 非理性認識形成的客觀基礎 第二節 非理性認識形成的社會基礎 第三節 非理性認識形成的心理基礎 第四節 非理性認識形成的生理基礎 |
第六章 非理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係 | 第七章 非理性認識與實踐活動的關係 |
第一節 非理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躍遷 第二節 理性認識向非理性認識的沉澱 第三節 非理性與理性互為主導的認識 第四節 理性認識與非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 | 第一節 非理性因素在實踐活動中的主要功能 第二節 非理性因素在實踐活動中的二重性 第三節 對非理性因素二重性的合理調控 |
第八章 非理性認識與其他思維形式的關係 | 第九章 現代社會中的非理性認識問題 |
第一節 非理性認識與形象思維 第二節 非理性認識與創造性思維 | 第一節 非理性認識與網路時代 第二節 非理性認識與虛擬世界 第三節 非理性認識與決策方略 第四節 非理性認識與生活世界 |
創作背景
馬克思早在1845年《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就明確指出: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這裡所說的“從主觀方面去理解”,就是告訴人們,要認識客觀事物,首先應該去尋找人類認識的原始動因和認識選擇性的主要依據。為此,只有到主體自身的欲望、需要、情緒、情感、興趣、愛好等非理性認識要素中去尋找。而人類認識和實踐的成功與否,又和人的理想、信念、意志等非理性和介於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諸多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再則,科學技術的發現和發明、文學藝術的創作,也都離不開聯想、想像、直覺、靈感、頓悟和潛意識這些非理性的認識形式。基於此,《認識的另一半:非理性認識論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為了防止在強調非理性認識的作用時,貶低理性認識的傾向,也為了防止誤把非理性認識當做非理性主義加以抵制,該書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了非理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係:第一,從人類認識的種系發生和個體發生過程,說明了人的認識是先有非理性認識,然後才逐漸萌發和形成理性認識的。第二,論述了理性認識向非理性認識的沉澱過程。指出如把理性絕對化,就必然會走向非理性;分析了抽象思維中的情感問題,以說明在認識過程中,理性與非理性是密不可分的;指出了詭辯現象就是以理性形式出現的非理性認識。第三,以具體認識過程為例,分析了以非理性為主導的認識和以理性為主導的認識。最後,詳細論述了理性認識與非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指出了在認識過程中,理性與非理性是互補、互滲、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在說明非理性認識與實踐活動的關係時,闡明了非理性因素在實踐活動中的主要功能,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實踐活動中的二重性,認為要想在實踐活動中對非理性因素的二重性進行合理的調控,就應自覺地培養其積極作用,主動地抑制其消極影響。
非理性認識與其他思維形式的關係,也是在研究非理性認識時必須弄清的問題。對此,該書著重探討了非理性認識與形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關係。認為在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文學藝術創作活動中,人的情感占有重要的地位。並用事實闡明了作為非理性認識形式的聯想、想像和幻想在文藝創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深入探討了非理性認識諸要素和非理性認識諸形式在創造性思維中的作用,並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大量實例,闡明了非理性認識在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中的重要作用。
針對國記憶體在的某些迷信現代科學的科學“凡是論”,該書著重論述了非理性認識中的聯想和想像認識形式在提出“科學假設”時的重要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說:“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一個新的事實被觀察到了,它使得過去用來說明和它同類的事實的方式不中用了。從這一瞬間起,就需要新的說明方式了——它最初僅僅以有限數量的事實和觀察為基礎。進一步的觀察材料會使這些假說純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後純粹地構成定律。如果要等待構成定律的材料純粹化起來,那么這就是在此以前要把運用思維的研究停下來,而定律也就永遠不會出現。”要使中國科學技術不斷創新,以利於建立創新型國家,就應鼓勵科技工作者去大膽地提出假說。對那些即便是錯誤的假說,也要作歷史的、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分析,絕不能輕易地把它們打成“偽科學”。否則將會嚴重地阻礙人們去進行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不僅科學假說,就是科學幻想在科技創新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因此,人們應鼓勵青少年積極地去進行科學幻想。甚至可以效仿蘇聯的做法,在學校開設專門的“幻想”課,以鼓勵和推動青少年去從事科技創新活動。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認識的另一半:非理性認識論研究》 | 2010年8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004-8873-6 |
作者簡介
張浩,男,1934年1月生於山西省陽城縣。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7年畢業於齊齊哈爾步兵學校。196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專門從事認識論、思維科學和非理性問題的研究。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任淮南師範學院思維科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