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認識、修煉、提高》是2012年5月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包俊宗。
基本介紹
- 書名:認識修煉提高:中國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 作者:包俊宗
- ISBN:9787500851769
- 頁數:261
- 定價:32.00
-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5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語言:簡體中文
- 紙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認識、修煉、提高》是供已經處於各級管理崗位,或者工作生活中涉及管理工作、或者即將和希望走入管理崗位的人們閱讀的,內容立足現實,表述淺顯易懂。莘莘學子可讀,初入社會者可讀,天資中等者可讀,聰明絕頂者不需讀,特殊境遇者不該讀,思想僵化者不必讀。
編輯推薦
《中國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認識、修煉、提高》講述了對於中國的管理者來說,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實施管理,將是需要長期面對的一個課題。《中國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認識、修煉、提高》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擷取西方管理理論的精華。為中國的管理者們指明一條中國式特色管理之路。
作者簡介
包俊宗,甘肅省慶陽市人,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公共行政與管理碩士,曾在企業、事業單位工作,現任職於甘肅省總工會。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影響你認知的那些因素
第二章 人貴有自知之明
第三章 防範你自己
第四章 把握與定位
第五章 沒有離開環境和條件的事物
第六章 不是規律的規律
第七章 在生活中錘鍊素養
第八章 改善你的思維
第九章 方法是進步的梯子
第十章 不斷走向新的高度
第十一章 遊走的德與刑之間
第十二章 知人與用人
第十三章 信息的複雜功能
第十四章 艱難而必須的戰略選擇
第十五章 影響決策的多重因素
第十六章 權責利配置中的授權
第十七章 實為一門藝術的激勵
第十八章 在變革與創新中走向未來
後記
參考資料
第一章 影響你認知的那些因素
第二章 人貴有自知之明
第三章 防範你自己
第四章 把握與定位
第五章 沒有離開環境和條件的事物
第六章 不是規律的規律
第七章 在生活中錘鍊素養
第八章 改善你的思維
第九章 方法是進步的梯子
第十章 不斷走向新的高度
第十一章 遊走的德與刑之間
第十二章 知人與用人
第十三章 信息的複雜功能
第十四章 艱難而必須的戰略選擇
第十五章 影響決策的多重因素
第十六章 權責利配置中的授權
第十七章 實為一門藝術的激勵
第十八章 在變革與創新中走向未來
後記
參考資料
後記
2011年,我有幸到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學習一年。學習期間,教授們的講授時時引發我的思考,使我對當下中國特殊環境中的管理工作有了些許感悟和認識。因此,我立足中國處於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特殊時期形成的特殊土壤,緊扣中國公共部門、企業組織和社會組織管理工作的現實,結合自己對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和現代管理思想的理解,撰寫了本書。
本書是供已經處於各級管理崗位,或者工作生活中涉及管理工作、或者即將和希望走入管理崗位的人們閱讀的,內容立足現實,表述淺顯易懂。莘莘學子可讀,初入社會者可讀,天資中等者可讀,聰明絕頂者不需讀,特殊境遇者不該讀,思想僵化者不必讀。本書所描述的情況和闡述的道理不一定適合於每個人的具體實際。真理猶如汪洋大海,我只是在相對真理的小河邊發現了一條小溪。唯望這些淺顯的道理能夠給那些願意提高工作生活質量,提高自身能力素質,提高個人品位修養的人們帶來思想和認識上的啟發和幫助。
本書主要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習期間完成。書稿的寫作,獲益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們的精到講解、循循善誘和良好學風。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祝全教授平易近人的學者風範,管理學院院長楊賢教授嚴謹的治學風格,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教授寬廣的國際視野,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對本書的寫作產生了重要影響。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陳抗教授、黃靖教授、陳企業副教授、吳遜副教授、顧清揚博士、李暉助理教授,管理學院鄧永恆教授、施永豐副教授、朱介鳴副教授、曾在本博士、傅強博士,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的陳春花教授和來自台灣的林祖嘉博士、杜震華博士精彩而深刻的講解,均給我以很大的啟發。特別是顧清揚博士在承擔著十分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和行政事務的情況下,對本書的寫作給予了熱情鼓勵,並在百忙當中給予指點。尤其令人難以忘懷的是來自包括台灣在內的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的近80位同窗好友,大家生活經歷不同,工作崗位不同,工作性質不同,但共同學習、討論甚至爭論,給我以很大啟發。我的室友張君兄弟時常督促,防止我出現懈怠。本書付梓之際,回想起老師們、同學們的辛勤付出和幫助,崇敬之心、感激之情、懷念之意由然而生。
本書稿能夠完成,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甘肅省委組織部、省總工會給我提供了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習的機會。正是這次學習機會,使我能夠騰出時間潛心研讀,豐富知識,拓寬視野,改善思維,並把自己對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思考所得變成文字,在加以整理後出版。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孫效東,省委巡視辦主任、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吳明明,省總工會常務副主席陳琳,副主席朱亞麗、李惠澤、馬方、張其定,副巡視員唐曉玲、范康等領導同志對我放下手頭工作到新加坡學習給予了大力支持。甘肅省總工會原副巡視員、甘肅工人報社原總編輯文志祥同志對本書的出版給予了無私幫助。分布在甘肅省各市州、產業、系統、大企業的省總工會各位委員、經審委員對我放下手頭工作到新加坡學習給予了充分理解。藉此機會,謹表示深深的謝意。
中國工人出版社的李慶堂社長,李陽副總編,葛忠雨、陳亮同志為本書的編輯出版付出了不少心血,在此亦深表謝意。
由於生性愚鈍,加之認識有限,偏頗甚至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是供已經處於各級管理崗位,或者工作生活中涉及管理工作、或者即將和希望走入管理崗位的人們閱讀的,內容立足現實,表述淺顯易懂。莘莘學子可讀,初入社會者可讀,天資中等者可讀,聰明絕頂者不需讀,特殊境遇者不該讀,思想僵化者不必讀。本書所描述的情況和闡述的道理不一定適合於每個人的具體實際。真理猶如汪洋大海,我只是在相對真理的小河邊發現了一條小溪。唯望這些淺顯的道理能夠給那些願意提高工作生活質量,提高自身能力素質,提高個人品位修養的人們帶來思想和認識上的啟發和幫助。
本書主要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習期間完成。書稿的寫作,獲益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們的精到講解、循循善誘和良好學風。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祝全教授平易近人的學者風範,管理學院院長楊賢教授嚴謹的治學風格,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教授寬廣的國際視野,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對本書的寫作產生了重要影響。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陳抗教授、黃靖教授、陳企業副教授、吳遜副教授、顧清揚博士、李暉助理教授,管理學院鄧永恆教授、施永豐副教授、朱介鳴副教授、曾在本博士、傅強博士,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的陳春花教授和來自台灣的林祖嘉博士、杜震華博士精彩而深刻的講解,均給我以很大的啟發。特別是顧清揚博士在承擔著十分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和行政事務的情況下,對本書的寫作給予了熱情鼓勵,並在百忙當中給予指點。尤其令人難以忘懷的是來自包括台灣在內的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的近80位同窗好友,大家生活經歷不同,工作崗位不同,工作性質不同,但共同學習、討論甚至爭論,給我以很大啟發。我的室友張君兄弟時常督促,防止我出現懈怠。本書付梓之際,回想起老師們、同學們的辛勤付出和幫助,崇敬之心、感激之情、懷念之意由然而生。
本書稿能夠完成,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甘肅省委組織部、省總工會給我提供了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習的機會。正是這次學習機會,使我能夠騰出時間潛心研讀,豐富知識,拓寬視野,改善思維,並把自己對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思考所得變成文字,在加以整理後出版。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孫效東,省委巡視辦主任、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吳明明,省總工會常務副主席陳琳,副主席朱亞麗、李惠澤、馬方、張其定,副巡視員唐曉玲、范康等領導同志對我放下手頭工作到新加坡學習給予了大力支持。甘肅省總工會原副巡視員、甘肅工人報社原總編輯文志祥同志對本書的出版給予了無私幫助。分布在甘肅省各市州、產業、系統、大企業的省總工會各位委員、經審委員對我放下手頭工作到新加坡學習給予了充分理解。藉此機會,謹表示深深的謝意。
中國工人出版社的李慶堂社長,李陽副總編,葛忠雨、陳亮同志為本書的編輯出版付出了不少心血,在此亦深表謝意。
由於生性愚鈍,加之認識有限,偏頗甚至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序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來源於西方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技對封閉傳統的中國社會的巨大衝擊。這種變化體現在人們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變遷上,就是個人意識、權利意識、民主意識的增強,家長意識、威權意識、集體意識的削弱。在這種巨大衝擊中,面對傳統,我們十分眷念;面對現代,我們非常認同。人們似乎陷入了美國現代中國思想史家約瑟夫·列文森所說的“情感與理智的矛盾”之中①。在這個矛盾中,傳統的力量和現代的力量同時逐力,拉扯甚至撕裂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我們都生活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當中。
管理者更不例外。不管是公共領域,還是社會和私人領域,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交融給各類管理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不承擔管理職責的人相比,管理者面對的是更加複雜的環境、多元的文化和矛盾的組織成員。我不知道這種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期會持續多長時間,但我想它絕不會是一年兩年或者十年二十年。所以,對中國的管理者來說,在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交融中實施管理,將是長期需要面對的課題。
管理者更不例外。不管是公共領域,還是社會和私人領域,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交融給各類管理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不承擔管理職責的人相比,管理者面對的是更加複雜的環境、多元的文化和矛盾的組織成員。我不知道這種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期會持續多長時間,但我想它絕不會是一年兩年或者十年二十年。所以,對中國的管理者來說,在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交融中實施管理,將是長期需要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