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與中醫對話:《黃帝內經》一詞多義的認知研究

認知與中醫對話:《黃帝內經》一詞多義的認知研究

《認知與中醫對話:〈黃帝內經〉一詞多義的認知研究》是趙麗梅創作的語言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6年12月。

該書針對“一詞多義”這一自然語言中普遍的現象,分別以認知語言學裡的原型範疇理論、隱喻/轉喻理論和框架語義理論為指導,對《黃帝內經》里萃取出的典型多義詞進行深入探討,由此展現了詞的多義機制和多義的普遍性、靈活性與創造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認知與中醫對話:《黃帝內經》一詞多義的認知研究
  • 作者:趙麗梅
  • 首版時間:2016年12月
  • 字數:304千字
  • 類別:語言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由八篇構成。其中,第一篇導論部分概括介紹了該書的選題緣由、研究結構、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標。第二篇對多義詞的研究歷程進行文獻綜述。第三篇是由基礎研究向套用研究過渡的一篇,對認知語言學理論與中醫學的關聯性進行論證。第四篇到第六篇是實證研究,也是該書的主體部分,對《黃帝內經》典型多義詞進行認知研究。第七篇首先基於前三篇例證的再分析,對一詞多義現象本質做出整合性解釋。最後一篇為結語部分,對所做研究進行全面總結,指出價值及不足並逐項梳理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內容。

作品目錄

第一篇 導論
第六篇 《黃帝內經》多義詞的框架語義化研究
第二篇 一詞多義的研究概述
第七篇 一詞多義認知研究的整合與啟示
第三篇 《黃帝內經》與認知語言學的關聯
第八篇 總結
第四篇 《黃帝內經》多義詞的原型範疇化研究
參考文獻
第五篇 《黃帝內經》多義詞的隱喻與轉喻化研究
後記

創作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作為語言學與認知科學的一個流派,認知語言學得到國內外語言學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進入21世紀,認知語言學研究在中國已初具規模。研究重點一方面在於對國外認知語言學理論與方法的介紹和探索,另一方面在於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解釋漢語的詞類、句式、句法和隱喻結構等語言現象,這些成果形成了良好的研究開端,但運用認知語言學解釋或解決漢語的實際問題,還有很大空間,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索。故此,《認知與中醫對話:〈黃帝內經〉一詞多義的認知研究》藉助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對《黃帝內經》里的一詞多義現象進行多方位解讀。

作品思想

該書從學術地位與語言特點方面論述了《黃帝內經》的研究價值。《黃帝內經》在中國文化土壤里孕育而成,不僅是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也是歷經數千年而不衰的中華文化瑰寶,其中的語言“文簡,言煉,意博”,很多特點值得研究。該書通過對比《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的形成與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論證了前者可以作為後者研究範本的理據性。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它指出:人類的範疇、概念、推理和語言都來自於人們與客觀外界的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這一點與《黃帝內經》的形成,即對人體生命現象和醫療實踐長期觀察與驗證的結晶,一脈相承,互為印證。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的認知是基於對自身和空間的理解”,並提出了“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和思維的隱喻性”三原則。該書圍繞體驗哲學的這些核心思想,分別從中醫淵源,針推起源,四診合參,“以人為本”,發展的地域性差異,“悟”“精氣神”,取象比類等中醫現象進行對照性解釋,並從《黃帝內經》里汲取相應語料加以例證。這一部分將中醫學與體驗哲學進行反覆交叉,實現了由基礎性研究向套用性研究的過渡。至此,該書進入實證研究部分。
該書在對《黃帝內經》提供的語料進行深入考察後,精選出具有典型特徵的多義詞,分別用認知語言學的原型範疇理論、隱喻/轉喻理論和框架語義理論作為研究工具,對這些詞展開多維探討。原型範疇理論重在例證家族相似性使詞義範疇能以原型義項為核心向外擴展,並以連鎖型或輻射型模式構成意義鏈或意義網路,從而形成一詞多義現象的認知機制。隱喻/轉喻理論重在論證隱喻與轉喻是詞義引申擴展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手段,是形成一詞多義的重要渠道。框架語義理論重在論證框架內不同概念槽凸顯程度的差異導致一詞多義產生的認知機制。在實證論述過程中,該書參閱了大量中醫文獻和《說文》等中國文字典籍,並對有一定造詣的多位中醫專家和漢字研究學者進行訪談。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作者不斷對詞語背後的認知機制進行內省,通過親身感受,體驗了“一詞多義源於人的認知機制”這一核心論點。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認知與中醫對話:〈黃帝內經〉一詞多義的認知研究》
2016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8830-9

作者簡介

趙麗梅,女,1973年10月生,白族,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學博士,曾在雲南中醫學院任教10餘年,現為雲南財經大學國際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中醫英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