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秋文,男,1963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二級教授,省級教學名師,全省模範教師,省高校學科拔尖人才,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省“115”產業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高粱品種鑑定委員會委員,國家高粱改良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草學會理事。長期從事高粱與蘇丹草及其雜交種等作物遺傳育種研究, 安徽科技學院農學院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詹秋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63.10
- 職業:博士
- 畢業院校:南京農業大學
- 主要成就:教授
- 性別:男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86年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遺傳育種專業;1999年南京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2007年獲南京農業大學農學博士學位。
2001年被遴選為安徽科技學院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
2002年被聘任為農業部國家高粱品種鑑定委員會委員、安徽省農業委員會安徽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技術顧問;
2003年入選安徽省高等學校“十五”優秀人才計畫“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
2004年被破格晉升為教授;
2005年入選“安徽省高校學科拔尖人才”;
2006年被評選為安徽科技學院“教學名師”,獲農業部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試先進工作者,並被聘任為國家高粱改良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安徽農業大學“草業科學”碩士生導師、國家職業技能鑑定高級考評員;
2010年,安徽教育廳以“安徽科技學院在著力打造高水平創新團隊中創先爭優”為題在創先爭優網予以報導,蚌埠電視台《蚌埠新聞聯播》節目進行了專題採訪,
社會兼職: 農業部國家高粱品種鑑定委員會委員;國家高粱改良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草學會理事;安徽省遺傳學會理事;安徽農業大學碩士生導師;安徽省“115”產業創新團隊“飼草育種研發團隊”帶頭人。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為飼料作物遺傳育種。
主要貢獻
科研成果:
在中國首次利用高粱與蘇丹草的雜種優勢開展飼草品種選育研究。近5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粱褐色中脈基因bmr-6的圖位克隆”、科技部2008年度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飼草新品種‘皖草3號’的示範與推廣”和安徽省“十一五”首批科技攻關計畫重點項目“飼草新品種選育及其在安徽草山草坡改良中的利用”等省級以上科研課題10餘項。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國家重點攻關計畫、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安徽省科技攻關項目、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項目、國家飼用高粱區域試驗項目等20餘項,已完成的多項課題結題評價均為優秀。先後於1998和2005年選育出皖草2號和皖草3號高粱-蘇丹草雜交種,並通過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其中皖草2號自2002年以來,被作為農業部國家草型高粱品種區域試驗唯一對照品種,皖草3號自2008年起,被指定為農業部全國牧草品種審定的對照品種。主持起草3項省級地方標準“高粱-蘇丹草雜交種品種鑑定標準”、“高粱-蘇丹草雜交種栽培技術規程”和“皖草3號高粱-蘇丹草雜交種繁育技術規程”。2008年“高粱與蘇丹草雜交新品種皖草3號的選育與推廣”科研成果被安徽省科技廳專家鑑定為國內領先水平。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90餘篇。
自2002年以來,長期擔任農業部國家高粱品種鑑定委員會委員;2005年擔任安徽省天然草原恢復與建設項目評審專家;2007年擔任安徽省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2008年擔任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農業國家標準審定專家;2009年擔任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研項目網路評審專家。先後參加2002年北京國際大豆技術及開發合作研討會暨展示會、2002年北京國際草業發展大會,2008年第21屆國際草原大會和第8屆國際草地大會,2009年中日韓國際草地大會等國際學術會議,並多次作學術報告。
1. 主持教研項目
(1)省級一般教研項目“套用型專業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方案的研究與實踐”(No: 20100823) . 安徽省教育廳, 2010-2012。
(2)校級重點基礎教研項目“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安徽技術師範學院, 2001-2003。
(省部級及以上):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高粱褐色中脈基因bmr-6的圖位克隆”(3107147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2011.1-2013.12。
(2)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學術科研活動資助項目“高粱褐色中脈基因bmr-6的圖位克隆”. 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2013.1- 2013.12。
(3)“十二五”農村領域國家科技計畫課題“南方優質飼草高效生產加工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之“長江中下游農區優質飼草高效生產加工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高粱屬牧草育種與示範子任務(2011BAD17B03). 科技部, 2011.1-2015.12。
(4)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飼草新品種‘皖草3號’的示範與推廣”(2008GB2C300125). 科技部, 2008.5-2010.5。
(5)全國高粱能源/青貯組品種區域試驗. 農業部, 2002.1-2014.12。
(6)全國高粱飼草組品種區域試驗. 農業部, 2002.1-2014.12。
(7)2011年度種草養畜項目(財農[2011]1714號). 安徽省財政廳, 2011.1-2011.12。
(8)2010年度農業科技推廣與服務體系建設(種草養畜)“技術集成研究”項目(財農[2010]1617號). 安徽省財政廳, 2010.1-2010.12。
(9)2009年度農業科技推廣與服務體系建設(種草養畜)項目(財農[2009]1216號).安徽省財政廳, 2009.1-2009.12。
(10)2008年奶牛業補貼資金“奶牛優質牧草試驗”項目(財農[2008]1574號). 安徽省財政廳, 2008.1-2008.12。
(11)安徽省“十一五”首批科技攻關計畫重點項目“飼草新品種選育及其在安徽草山草坡改良中的利用”(06013104B). 安徽省科技廳, 2006.1-2008.12。
(12)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粱與蘇丹草遺傳背景差異及其雜交種抗蚜蟲性狀的改良”(01041102). 安徽省科技廳, 2002.1-2004.12。
2. 教研論文(第一作者):
(1)套用型本科高校“雙能”師資建設的思考. 安徽科技學院學報, 2013, 27(6): 79-81。
(2)Excel和SAS在生物統計學的套用比較. 生物學雜誌, 2009, 26(1):74-75, 83(國家級)。
(3)CAI課件在農科教學套用的思考. 高等農業教育, 2003, 2:71-72(國家級)。
(4)計算機技術在生物統計教學中的套用. 高等農業教育, 2001, 6: 56-57(國家級)。
期刊論文:
(1)Sorghum bmr6 mutant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a shared MYB1 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site in the promoter links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in related pathways. Functional & Integrative Genomics, 2013, 13(4): 445-453(Corresponding author) (SCI);
(2)20份甜高粱遺傳多態性的RAPD和SSR分析. 華北農學報, 2013, 28(1): 12-18(通訊作者);
(3)20個黑麥草品系的SRAP遺傳多樣性分析. 草業學報, 2013, 22(2): 158-164(通訊作者);
(4)藍天堂黑麥草的NaN3誘變及其RAPD分析. 草業學報, 2013, 22(1): 276-281(通訊作者);
(5)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Relationships of 13 Sweet Sorghum Varieties as Energy Sources. Journal of Sustainable Bioenergy Systems, 2012, 2(4): 86-91(Eni Award 2014提名);
(6)不同冷季型牧草品種的產草量及品質比較分析. 生物學雜誌, 2012, 29 (3): 58-61;
(7)Genetic diversity of different midrib type sorghum/sudangrass accessions as revealed by RAPD and SSR marker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Japan-China-Korea grassland conference. Nagoya,Japan, March 30-April 1, 2012: 346-347;
(8)Genetic Diversity and Relationship among 19 Accessions of Sorghum-sudangrass Hybrids as Revealed by SSR Markers.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National Transgenic Breeding and Industrialized Application Communication Seminar in Shenzhen,China.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USA, 9-11 November 2011: 39-42;
(9)Construction of a Genetic Map of Sorghum Bicolor × Sorghum Sudanense. Proceedings of IX International Rangeland Congress. First Edition in March 2011 / First Printed inArgentina. April 2-8, 2011, Rosario, Santa Fe Province,Argentina. 550;
(10)高粱bmr-6和bmr-12基因對產量和品質性狀的效應比較. 作物學報, 2011,37(7): 1308-1312(通訊作者);
(11)Diversity Comparison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S. bicolor andS. sudanense as Revealed by SSR Markers. Plant Science, 2008, 174 (1): 9-16 (SCI);
(12)Cytogenetical Studies on Sorghum (S. bicolor), Sudangrass (S. sudanense) and Their Hybrid.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8, 34(7) : 1206-1212;
(13)42份高粱與蘇丹草及其2個雜交種DNA指紋圖譜的構建. 草業學報, 2008,17(6): 85-92;
(14)高丹草重要農藝性狀的遺傳分析.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2010, 33(3):26-30;
(15)高粱棕色中脈基因bmr-6的遺傳分析和SSR標記定位. 草業學報, 2010, 19(5): 273-277(通訊作者);
(16)高粱非編碼區SSR引物設計以及e-PCR的驗證. 種子, 2010, 29(9): 1-6, 12(通訊作者);
(17)高粱-蘇丹草雜交種生物能源利用的前景分析. 種子, 2009,28(8): 77-79;
(18)高丹草SSR引物設計及分子遺傳框架圖譜構建. 中國草地學報, 2009, 31(2): 28-33(通訊作者);
(19)高粱與蘇丹草EST-SSR標記的開發. 雷射生物學報, 2009, 18(3): 389-394(通訊作者);
(20)Quantitative presentation of the systema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S. sudanense and S. bicolor.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South Korea-China–JapanJoint Symposium on Grassland Agriculture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2009.8, 166-167;
(21)Cytogenetical Studies on Hybrids between S. sudanense and S. bicolor. Edited by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2008 IGC/IRC Conference. Multifunctional Grasslands in a Changing World, Volume II.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8. 6: 411;
(22)套用RAPD標記對高粱屬兩物種之間遺傳差異的研究. 草業學報, 2007, 16(5): 140-144(通訊作者);
(23)不同黑麥草及其近緣種高羊茅的RAPD多態性分析. 種子, 2007, 26(11): 21-23(通訊作者);
(24)4種黑麥草的產草量及品質比較研究. 種子, 2007,26(12): 68-69;
(25)蘇丹草與高粱染色體核型比較研究. 草業學報, 2006, 15(2): 100-106;;
(26)皖草3號的選育及其特徵特性. 作物雜誌, 2006.4: 35-36
(27)強弱光下高粱與蘇丹草光合特性的比較研究. 種子, 2006,25(11):11-13;
(28)論作物產量育種與農業科技革命. 中國農學通報, 2006,22(1): 136-139;
(29)蘇丹草與高粱遺傳背景差異及其雜種優勢利用的研究進展. 見孫守鈞, 李向林主編: 中國飼草飼料研究進展.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6.10 : 223-231;
(30)蘇丹草RAPD反應條件的最佳化與套用. 中國農學通報, 2006, 22(12): 397-400(通訊作者);
(31)高粱和蘇丹草酯酶同工酶分析. 生物學雜誌, 2005, 22(4): 18-19;
(32)高粱與蘇丹草及其雜交種對乾旱脅迫的生理回響. 種子, 2005,24(6): 59-60;
(33)多花黑麥草繁殖種與原種產量和品質的比較研究. 種子, 2005,24(7): 12-14;
(34)高粱與蘇丹草雜種優勢利用的研究. 作物學報, 2004, 30(1):73-77;
(35)高粱-蘇丹草雜交種產草量與品質性狀的回歸分析. 生物學雜誌, 2004, 21(1):25-27;
(36)高粱和蘇丹草生物學特性的數值分析. 草業學報, 2004, 13(2): 61-66;
(37)高粱和蘇丹草營養生長階段的判別和聚類分析. 種子, 2003, 5: 9-11;
(38)不同高粱-蘇丹草雜交種產草量和品質分析. 作物雜誌, 2003, 6:19-20;
(39)蘇丹草與栽培高粱群體生物學性狀的相關和主成分分析.熱帶作物學報 2003, 24(4):67-73;
(40)小麥生育期性狀與產量性狀的相關與通徑分析. 種子, 2002, 3:31-32;
(41)不同暗處理對墨西哥玉米開花習性、產量及品質的影響. 中國農學通報, 2002, 18(6):28-30;
(42)大豆對食葉性害蟲的抗性遺傳.中國農業科學, 2002, 35(8): 1016-1020;
(43)對生玉米遺傳變異的初步研究. 種子, 2001, 5: 8-10;
(44)高粱-蘇丹草雜交種產量構成因子及最適密度的研究. 中國農學通報, 2001, 17(5): 18-20;
(45)高粱-蘇丹草雜交種研究與利用前景. 草業學報, 2001, 10(2): 56-61;
(46)大豆對斜紋夜蛾幼蟲抗性遺傳的發展表達過程.遺傳學報, 2001, 28(10): 956-963(MEDLINE)。
3.教材編寫
(1)副主編, 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學習指導》.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8.8。
(2)參編, 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7.8
4.課程建設。
(1)試驗統計方法. 校級精品課程, 安徽科技學院, 2008(負責人)。
(2)種子生產技術. 省級精品課程, 安徽省教育廳, 2007(主要成員)。
(3)作物遺傳育種. 省級精品課程, 安徽省教育廳, 2006(主要成員)。
5.科研成果
(1)青貯能源兼用型甜高粱雜交種--皖甜粱1號. 國家高粱品種鑑定委員會. 2013.12(第一);
(2)屏障法防治地下害蟲危害作物幼苗的方法(專利號:201010283574.6). 國家發明專利. 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 2011.6(第一);
(3)皖草3號高粱-蘇丹草雜交種繁育技術規程(安徽省地方標準: DB34/T927-2009). 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2009 .5.25發布實施(皖質函[2009]106號)(第一);
(4)高粱與蘇丹草雜交新品種皖草3號的選育與推廣. 省級科技成果. 國內領先, 安徽省科學技術廳, 2008.8(第一);
(5)高粱-蘇丹草雜交種品種鑑定標準(安徽省地方標準: DB34/T686-2007). 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2007.3.7發布, 2007.3.12實施(皖質函[2007]45號)(第一);
(6)高粱-蘇丹草雜交種栽培技術規程(安徽省地方標準: DB34/T687-2007). 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2007.3.7發布,2007.3.12實施(皖質函[2007]45號)(第一);
(7)“皖草3號高粱-蘇丹草雜交種”品種證書(品種登記號: 316). 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2005.11(第一)。
獲獎記錄
科研項目獲獎:
(1)皖草3號高粱-蘇丹草雜交種的選育與推廣. 首屆中國草業科技獎三等獎. 中國草學會, 2013(第一);
(2)牧草品種選育與高產技術集成示範. 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2010(第二);
(3)高粱與蘇丹草雜種優勢的研究與利用. 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9(第一);
(4)高粱與蘇丹草雜種優勢利用的研究.中國國際草業發展大會暨中國草原學會第六屆代表大會青年優秀科技論文優秀獎. 2002(第一);
(5)雜交飼草新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 安徽省科技進步四等獎. 2000(第四);
(6)雜交飼草新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滁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第四)。
榮譽稱號:
(1)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2013;
(2)省級教學名師. 安徽省教育廳. 2013;
(3)師德標兵. 安徽科技學院, 2008;
(4)全省模範教師. 安徽省人事廳、安徽省教育廳, 2007;;
(5)優秀科技工作者, 安徽科技學院, 2007
(6)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試先進工作者. 農業部全國農技中心, 2006;
(7)校級教學名師. 安徽科技學院, 2006;
(8)省高校學科拔尖人才. 安徽省教育廳, 2005;
(9)省高校“十五”優秀人才計畫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 安徽省教育廳, 2003。
教學成果獲獎:
(1)省級教學名師. 安徽省教育廳. 2013(獨立);
(2)校企合作背景下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四雙”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安徽省教育廳, 2012(第七);
(3)農科專業大學生科研素質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教學成果一等獎. 安徽科技學院, 2010(第一);
(4)探索職業教育發展對策, 踐行農科課堂教學新法. 教學成果三等獎. 安徽技術師範學院, 2004(第一);
(5)作物遺傳育種原理教學改革與建設. 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安徽省教育廳, 2001(骨幹);
(6)田間試驗與統計分析. 課件評比二等獎. 安徽技術師範學院, 2001(第一);
(7)作物遺傳育種原理教學改革與建設. 教學成果特等獎. 安徽技術師範學院, 2000(骨幹);
(8)青年教師講課大獎賽二等獎. 安徽技術師範學院, 2000(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