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6年獲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哲學博士學位。
研究方向
詹石窗教授具體負責四川大學哲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建設工作。
招收博士生專業方向:
⑴宗教學專業·中國道教;
⑵宗教學專業·宗教學理論;
⑶中國哲學·易學與道家文化;
⑷中國哲學·儒家經學思想史。
學生培養
詹石窗教授追隨卿希泰先生從事道教文化研究凡三十五載,深受先生的教誨。在網際網路尚未普及的年代,師生二人主要通過信件聯繫。詹石窗教授對此感念不已,曾言:“先生的每一封信都對我的學術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使我不斷鼓起勇氣,向前邁進。”在詹石窗教授回川大任教後,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時間。2014年5月20日,卿希泰先生不顧有恙在身,堅持全程參加《百年道學精華集成》出版首發式。在接受鳳凰國學的採訪時,詹石窗教授這樣吐露自己的心聲,“我始終告誡自己:沒有老師的培養,就沒有我們的今天,就沒有我的今天。”他寫下了多篇詩文來紀念卿先生,如《人生在世,心懷感恩:深切緬懷先師卿希泰先生》《望江緬懷——憶先師卿希泰教授》《先師卿希泰教授的學術貢獻》《即墨有約——代先師領獎感懷》《紀念業師卿希泰教授仙逝周年》等。這些作品情真意切,讀之令人感動。
在卿先生的影響下,詹石窗教授牢記學者的責任與使命,感恩學校栽培,虛心向同行學習,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當中。他先後承擔多項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均按期或提前結項。《百年道學精華集成》等學術項目的成功完成,不僅填補了學術空白,還鍛鍊了學術團隊,積累了寶貴經驗。
詹石窗教授自1999年起招收碩士研究生,2002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2006年起招收博士後。他早年培養的學生薑守誠、黃永鋒、沈文華、謝清果、徐朝旭等人已經成長為各自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中國人民大學姜守誠教授曾這樣回憶他的求學生涯,“鷺島三年,是我學術生涯中的重要階段。在詹師的言傳身教下,我學會了如何看書、如何思考、如何寫作……是詹師指引我邁入神聖的學術殿堂,在他的教導下我尋求到了願為之奉獻終身的學術陣地。在那些日子裡,恩師既為我的點滴進步而高興,也會因我懈怠偷懶而痛加訓斥。北上求學後,詹師仍時常關心我的成長。”詹石窗教授對每一名學生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關心他們的生活,會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給出研究方向和指導意見,督促他們研讀元典、追蹤前沿、按時寫作,鼓勵他們在學術道路上拼搏奮進。
主要貢獻
詹石窗曾經作為主要骨幹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中國道教史》的編寫工作,作為唯一副主編具體組織開展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中國道教思想史》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重大項目“百年道教研究與創新工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百年道學精華集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道教文學通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宗教思想的歷史發展研究”等十多個課題。
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學史》、《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道教與中國養生智慧》、《道教文化十五講》、《中國道家之精神》《中國道教思想史》(合作)四卷本等20餘部,組織編纂《國學新知文庫》等多系列大型學術叢書,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朱熹與<;周易>;先天學關係考論》等學術論文、文章近200篇。執行主編的《透視中國東南:文化經濟的整合研究》獲“中國圖書優秀獎”。個人著作先後獲得省部級獎10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
詹石窗學術研究的特點是:第一,注重邊緣學科的開拓。他以道教與文學、傳統經學與道家,哲學與文化等邊緣問題的開拓為突破口,故能具有創新。第二,注重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例如符號學研究法、文化哲學研究法都是作者注重的方法。
詹石窗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反響良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十五”科研規劃彙編》的哲學類《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十五”規劃》中指出:詹石窗關於“易學”與道教文化研究的成果“達到了海內外最高水平”。此外,有10多家報刊雜誌也對詹石窗的著作進行介紹,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其成果具有開拓性和創新性。
著作:
·《哲學新視界叢書》(2006-5-22)
·《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 (2006-5-22)
·《道教文化新典》(2006-5-22)
·《道教文學史》(2006-5-22)
·《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2006-5-22)
·《身國共治》(2006-5-22)
·《新編中國哲學史》(2006-5-22)
·《透視中國東南――文化經濟整合研究》(2006-5-22)
獲獎記錄
由於辛勤耕耘,努力工作,詹石窗教授獲得許多榮譽稱號或獎勵。
1991年,被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1995年,被評為“福建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1999年,被評為“福建省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十佳之一)。2005年被聘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
他作為主要撰稿人完成的《中國道教史》多卷本曾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個人著作《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獲得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道教文學史》、《道教藝術的符號象徵》及主編的《道教文化新典》曾獲得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執行主編的《透視中國東南――文化經濟的整合研究》獲得“中國圖書獎”(中國出版界最高獎)和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作為副主編完成的《中國道教思想史》四卷本入選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並獲得“四川省第十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主撰的《中國宗教思想通論》入選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獲得廣泛好評。個人專著《道教與女性》、《道教文化十五講》先後被翻譯為韓文,在韓國出版之後,引起很好的反響。韓國
首爾大學宗教學系把《道教文化十五講》作為該系“道教文化概論”課程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