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森主義

詹森主義(英語:Jansenism)是羅馬天主教在十七世紀的運動,是由康內留斯·奧圖·楊森(Cornelius Otto Jansen,1585-1638)創立,他是荷蘭烏特勒支省人。其理論強調原罪、人類的全然敗壞、恩典的必要和宿命論。

詹森主義認為教會最高權力屬於公議會而不屬於教皇,反對天主教教皇的荒淫,因此這一派的勢力被幾代教皇排斥,烏爾班八世1643年發布通諭,譴責詹森主義,他的下一任英諾森十世更把詹森主義斥為異端。18世紀後詹森主義逐漸衰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詹森主義
  • 外文名:Jansenism
源起,內容,傳播,

源起

1602年詹森到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讀書。天主教魯汶大學中有兩個學派,其中一派支持耶穌會所提倡的經院哲學,另一派則支持奧古斯丁所提倡的預定論及恩典論,而詹森則受到奧古斯丁的影響,接受了奧古斯丁關於罪和恩典的看法。之後他在魯汶大學當聖經教授時,堅持與耶穌會的立場對立。1628年他著作《奧古斯丁傳》於1640年出版,成為詹森派主要的神學著作。

內容

詹森派強調,神在創世之前就已經揀選預定要得救的人,如果沒有神的恩典與揀選,靠著人的努力永遠不可能得到救贖,因為人的本性在墮落後已經敗壞了,罪人無法自救,人被罪挾制的結果,意志不是自由的,人若沒有特殊恩典,便被肉體挾制無法行善也無法避惡,無法做達成神的誡命。人只有借著耶穌的死才能得到救贖,而且人也無法抗拒神的恩典,得救與否單看上帝的預定,上帝要賜給人的恩典不能被拒絕,也不需要人的同意,而在邏輯上人只是自然或超自然定命論的犧牲品,他的行為不是決定於自然就是決定於恩典。詹森認為耶穌會過於強調人的理性,對神的交託及信仰上的堅定少的可以;他們誇大人的善行,高舉自由意識,以致於耶穌救贖的工作成了廉價的恩典,
羅馬教會當局視之為接近加爾文派,教皇烏爾班八世首先譴責詹森主義的主張,認為他們本質上就是加爾文派,同時耶穌會也對他們展開攻擊。1653年,教皇依諾森十世譴責詹森主義派是異端,其於1653年5月31日發出的詔書譴責詹森主義支持者的以下五點主張:
總有一些神的誡律是人無法依從,不管他如何渴望和努力;
墮落的人不可能抗拒主的恩典;
人缺乏自由意志,但能行善積德;
半伯拉糾主義者指先行恩典(prevenient grace)是所有內部行為(包括信仰)所必要的,這是正確的;他們又主張墮落的人有自由選擇或抗拒先行恩典,但這是錯誤的;
是半伯拉糾主義者說基督為所有人而死。

傳播

詹森的好友吉恩‧杜‧弗吉爾(Jean Du Vergier,1581-1643)是聖西亞(Saint-Cyran)修道院的修士,1633年他把詹森派信仰帶到法國,其間他被任命為一家名為波爾羅亞爾(Port-Royal)西多會修道士的告解神父。當時的修道院長傑奎琳‧阿諾徳(Jacquelin Arnauld,1591-1661年)帶領修女們學習耶穌過謙卑儉樸的生活,此修道院以犧牲奉獻精神聞名,吸引了許多婦女及敬虔的信徒。
1638年詹森去世後,阿諾徳(Antoine Arnauld,1612-1694)成為詹森派領袖,他強烈抨擊耶穌會的“廉價恩典”。另一方面,耶穌會尋求教宗支持,指稱詹森主義是危險教派,是披著天主教長袍的加爾文主義。1653年,教廷譴責《奧古斯丁傳》的五項主張。但是,阿諾徳繼續攻擊耶穌會,於是索邦神學院考慮將他們開除,阿諾德求助於波爾亞爾的一個年輕朋友,科學家與法國散文大師布萊斯‧帕斯卡。
1651年,帕斯卡父親過世,他妹妹奎琳歸向波爾羅亞爾女修道院,而帕斯卡則追求上流社會的生活。其後,約翰福音17章有關耶穌為十字架獻祭做準備的章節啟發了他,1954年末他成為波爾羅亞爾女修道院的一員,並遇見了阿諾德。之後帕斯卡寫了十八封信,揭開了耶穌會的神學思想,每公開一封信就被公眾搶購一空,使得波爾羅亞爾女修道院聲名大噪,雖然教宗公開譴責這些信,但其書信在法國仍被廣泛閱讀。
1657年3月,在寫完最後一封未完成的信之後,1662年8月19日,他因重病而逝世,終年39歲。帕斯卡去世後,國王路易十四和天主教聯手,將詹森主義趕出法國,波爾羅亞爾女修道院也被拆毀,許多詹森主義者逃到荷蘭避難,詹森派受到耶穌會強烈反對,他們在皇港(Port-Royal)的大本營也於1709年左右被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