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賦弦

詩賦弦

詩賦弦是河北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民間鼓子詞曲。清光緒初年,直隸宛平縣朱家務村曲藝藝人賈萬全(綽號賈三)和張家務落第書生朱廣達,兩人喜好戲曲,為抵制社會盛行之“五毒”(吃、喝、嫖、賭、抽),首創“詩賦弦同樂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詩賦弦
  • 類型:民間藝術
  • 適用地區:河北
  • 代表作品:《小上墳》、《張德押寶》
起源,現狀,

起源

詩賦弦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起初,根據小說、鼓書段子、民間故事,由朱編寫戲詞,賈配唱腔,編排了一些生活小戲,農閒時,組織年輕農民,在朱家務村用清音坐唱形式自演自樂。初期上演劇目有《小上墳》、《張德押寶》、《當琴》等。唱腔皆用民歌曲調根據劇情需要稍加修飾。武場以“花會”的大鼓、大鑔,打開場前“官通”;文場以三弦、板胡、曲笛為其伴奏,控制節奏的樂器為七塊竹板。由於劇本故事通俗明了,曲調易學易唱,受到民眾歡迎。
光緒十九年(1893),朱家務村民集資購買了服裝、道具,改清音坐唱形式為戲曲表演形式。嗣後,不僅在本村演出,還經常去鄰村或廟會演出。至光緒二十六年前後,腳色行當由“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又增了老生、花臉。文、武場增加了四胡、笙等。劇目有《蘇落元》、《小姑賢》、《三怕婆》、《循環報》、《老媽進京》、《老少換》等。
光緒三十年前後,詩賦弦逐步發展成為小劇種,先後傳播到宛平縣的西里河、賀北、西北町、西胡林、高各莊、天官院等村。光緒三十四年流布到固安縣宮莊村,出現一名較有影響的演員閻半台。由官莊又流傳到該縣的柏村、南趙、東灣等周圍十幾個村。
宣統元年(1909),固安縣北相莊谷興,在山東某地做過錢莊生意,晚年還鄉。官莊興辦詩賦弦戲會,他時常來看排練,由於他善彈唱,很快掌握了這個小劇種,並將自己所能之曲牌[柳含煙]、[邊橋]、[織蒲蓆]等匯入詩賦弦之中,同時又增加了《石栓丟鋤》、《武松殺嫂》、《下河南》、《三世修》、《四勸》、《雙推磨》、《借油》、《頂嘴》、《郭巨埋兒》、《痴癲配》、《田松搶親》等十幾齣戲,大大豐富了詩賦弦的演出劇目。此後固安的大辛莊,涿縣的西韋坨、蘆村、同村和房山縣的東呂村等,也都有了詩賦弦。

現狀

民國初年,是詩賦弦興旺時期,《難中合》、《雙拜堂》、《訪良鄉》、《看瓜園》是這個時期的主要流演劇目。民國十年(1921)西胡林和官莊兩個村戲會組成一個班,由賈萬全等人帶領曾赴天津“天華景”和北平天橋小劇場做過一次試探性的演出,這次雖未促成專業班社, 但對詩賦弦劇種的發展是一個推動,使其在藝術上更為完善。如將竹板改為大梆子,武場改用京、梆鑼鼓經,增加了間奏、更衣、換堂等樂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詩賦弦劇目增至一百餘出。五十年代初,東灣村詩賦弦劇團,成員達到一百二十餘人,劇目連續演五天五夜。涿縣西韋坨“戒賭民樂盛會”在抗戰時期演過《保長》、《窮人大翻身》等,1949年後曾到北京電台錄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