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說中國五千年:隋唐五代卷

詩說中國五千年:隋唐五代卷

中國詩歌淵源流長,從詩三百到楚辭、漢賦,魏晉南北朝的樂府。從唐詩、宋詞、元曲,到近代白話自由詩,無不飽含著詩人濃烈的情感,承載著民族發展的軌跡。《詩說中國五千年》以史為經,以詩為緯,將詩、史結合起來,以求能夠以詩證史,辨偽存真,補史書之缺撼,還歷史以真實,賞詩歌之優美,品歷史之厚重。本書為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卷。 本書精選了各種題材的紀事詩,採取“因事系詩”體例,編著了這部書,試圖從文史的切合點上尋找真實歷史,欣賞詩歌藝術,傳播知識,使廣大文學愛好者通過系統閱讀史詩認識一部中華五千年興亡史,使廣大史學愛好者從中領受詩歌藝術的社會感染力,提高文學藝術修養水平。

基本介紹

  • 書名:詩說中國五千年:隋唐五代卷
  •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6頁
  • ISBN:7810912895
  • 作者:楊國安 王前進
  • 出版日期:2006年6月1日
  • 開本:16開
  • 品牌:河南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中國詩歌淵源流長,從詩三百到楚辭、漢賦,魏晉南北朝的樂府。從唐詩、宋詞、元曲,到近代白話自由詩,無不飽含著詩人濃烈的情感,承載著民族發展的軌跡。《詩說中國五千年》以史為經,以詩為緯,將詩、史結合起來,以求能夠以詩證史,辨偽存真,補史書之缺撼,還歷史以真實,賞詩歌之優美,品歷史之厚重。本書為隋唐五代卷。

圖書目錄

一 隋代的歷史概況
(一)隋的建立和統一
1 政治
2 邊事
3 平陳
(二)煬帝的暴政與隋末農民大起義
1 煬帝暴政
2 農民起義
二 唐前期的歷史概況
(一)唐朝的建立和統一
(二)唐初的政治與貞觀之治
(三)高宗與武則天時期的政治軍事
1 政治
2 軍事
(四)開元時期國家的強盛
1 時政
2 繁榮
3 武功
三 唐中期的歷史概況
(一)天寶年間的社會危機
1 政治
2 驕奢
3 民困
4 黷武
(二)安史之亂
1 戰亂進程
2 戰亂後果
(三)財政和賦稅的改革
1 改革背景
2 稅法敗壞
3 商業及其他
(四)德宗時期的變亂
(五)永貞革新與失敗
(六)憲宗時的削藩戰爭
1 強藩
2 削藩
(七)唐中期的社會生活
1 賦斂與民困
2 科舉
四 晚唐五代時期的歷史概況
(一)宦官專權與甘露之變
1 宦官專權
2 甘露事變
3 時政
(二)牛李黨爭與會昌政治
1 治績
2 黨爭
3 邊事
(三)唐末農民大起義
1 苛政
2 起義
(四)唐朝的滅亡
1 敗政
2 衰亡
(五)五代時期的戰亂與政權更迭
五 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隋唐時期的哲學和思想
(二)文學藝術的高度繁榮
1 文學
2 藝術

文摘

書摘
一 隋代的歷史概況
隋的締造者是隋文帝楊堅。其父楊忠,曾輔佐宇文泰建立北周政權,受
封為十二大將軍之一,後升柱國,晉爵隋國公。楊堅小名那羅延,他承襲了
父親的爵位,歷任大司馬、大後丞等政府要職。其妻獨孤氏,是鮮卑貴族、
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信另一女兒是周明帝的皇后,所以楊堅和
周明帝是連襟。而且,楊堅的女兒又是周宣帝的皇后,他本人是宣帝的岳父
。可見,楊堅不僅是手握兵權的關隴軍事貴族,而且是皇親國戚,具有很高
的政治地位。
北周末年,政治腐敗,上下離心。一些漢族官僚和漢化的鮮卑貴族如劉
防、鄭譯、李德林、高穎、元諧、元胄、宇文忻等,都圍繞在楊堅周圍,形
成了一個堅強的政治集團。大象二年(580),靜帝宇文闡年僅八歲,不能主
持朝政,以楊堅為首的政治集團乘機推出他“入宮輔政”,總理軍政事務。
楊堅執政後,一方面改革弊政,籠絡人心;一方面採取措施,逐漸削弱
北周皇室,排除敵對勢力。眼看楊堅就要奪取帝位,北周的一些手握重兵的
實力派人物便舉兵反抗。大象二年六月,宇文泰的外甥、相州總管尉遲迥,
其弟青州總管尉遲勤,擁兵數十萬,率先發難。接著,鄖州總管司馬消難、
益州總管王謙相繼起兵回響,一時間形勢頗為嚴峻。楊堅採取了果斷措施,
命韋孝寬、王誼、梁睿分領三路兵馬進討,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三處的
反抗勢力全部被擊敗。
接著,楊堅又盡殺周室諸王,年幼的周靜帝完全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大定元年(581)二月,楊堅代周稱帝,國號隋,改大定元年為開皇元年,定
都長安。次年於長安東南龍首原修築大興城,三年遷入新城。
楊堅(隋文帝)登基後,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都進行了改革,這些
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為完成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隋
初重臣李德林的《從駕還京》雖帶有明顯的歌功頌德的意味,但隋代開國的
氣象卻仍可略見一斑。
在職官方面,開皇元年(581),文帝按照內史崔仲方的建議,廢去北周
模仿《周禮》所置的六官,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尚書省、門下省、
內史省,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門下、內史二省典掌機要。尚書省總掌政務
,事務最為繁雜,故分設吏、禮、兵、都官(刑)、度支(民)、工六部,六部
長官為尚書,總管部務。這種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機構,總結了秦漢以來的統
治經驗,避免了個別大臣或外戚操縱政權的情形,發展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國
家制度。
地方職官方面,開皇三年(583),採納河南道行台兵部尚書楊尚希的建
議,把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而且並省了不少州縣。這樣不
僅裁減了冗員,節省了開支,也提高了效率,有利於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隋文帝還廢除了漢代以來州郡長官可以自辟僚佐的制度,把州郡僚佐的
任命權收歸吏部,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命、吏部考核,進一步強化
了中央的權威。
開皇初年,隋文帝還派人兩次修改齊、周以來的法律,修訂成的新律就
是《開皇律》。《開皇律》廢除了前代鞭刑及梟首輟裂之法,並允許有冤者
抗訴。第二次修訂時,又除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千餘
條,定留唯五百條。相對於前代苛濫的刑法,隋法是較為寬緩的。

在兵制方面,隋沿襲了西魏、北周的府兵制,並加以發展。開皇十年(590)
,文帝下詔,要求府兵軍士的“墾田籍帳,一與民同”,即與農民同隸屬於
州縣,變過去的兵民分治為兵民合治,從而完成了“兵農合一”的進程,鞏
固了府兵制。府兵可以一面從事農業生產,一面輪番宿衛,府兵的家屬可與
民戶一樣安居一方,不再因府兵的調動而成為沒有鄉里的“流寓之人”了。
府兵制在全國的實行,大大減輕了國家的軍費負擔。
文帝稱帝不久,就頒布新令,繼續實行均田制,以後,朝廷又幾次下令
均田。隋朝均田令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限制豪強地主對土地的占有,但
這種限制是有一定範圍的。按照隋的均田令,大官僚可以擁有永業田、職分
田,而其擁有的大量奴婢也可以像普通農民一樣受田,這樣他們便成為最大
的土地擁有者。農民受田的數量與北齊時相同,一夫受露田八十畝,婦人四
十畝,另有桑田或麻田二十畝,共一百四十畝,但實際上農民受田的數量常
常不足,在一些“狹鄉”,丁男只能受田二十畝。儘管如此,均田令畢竟使
一些無地農民得到了土地,稍稍抑制了地方豪強對土地的兼併,從而使農民
的生產積極性有所提高,有利於發展社會經濟。
開皇三年(583),隋文帝又接受宰相蘇威的建議,實行輕徭薄賦政策。
法令將成丁的年歲由十八歲改為二十一歲,這樣男子服役的時間就往後推遲
了三年。丁男服役的日期由每年的一個月縮短為二十天。調絹一匹(四丈)改
為兩丈,比從前少了一半。開皇十年(590),又補充規定:“民年五十,免
役輸庸”,即五十歲以上的丁男可以以庸代役。新的賦役法令減輕了農民負
擔,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也使國家在與地方豪強地主爭奪勞動力的鬥爭中處
於有利地位。P1-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