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詮解

詩經詮解

《詩經詮解》是2018年開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詩經詮解
  • 作者:孔丘
  • 出版時間:2018年7月
  • 出版社:開明出版社
  • ISBN:9787513133920
  • 類別:文化類圖書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詩經》全面展示了西周開國至春秋中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的歷史全貌,對於後人考察周代的歷史、宗教、文化、習俗,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極多,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詩經詮解》重新編譯了整本《詩經》。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長期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早的史書,但是清華簡證明傳世的《尚書》部分(偽《古文尚書》部分)為偽書。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布的政令。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孝經詮解》以解讀古代家喻戶曉的儒學經典《孝經》為切入點,配以古代及現當代流傳的孝道故事,力求使讀者在輕鬆閱讀中去粗存精,領略傳統孝文化的積極意義與思想真諦。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禮治思想的資料彙編,主要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的內容及產生與變遷,記錄孔子和其弟子及他人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論述如何以“禮”正確處理各種人倫關係等。這部著作內容廣博、門類繁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生活習俗、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本書對所選取的《禮記》中的重要篇章,作了注釋和翻譯,幫助讀者加深對這部儒家經典的理解和把握。
“忠”是古代儒家學說的重要內涵與範疇。“忠孝兩全”,是古代對一個人*完美的評價。《忠經》中體現的“忠”,要點在於“一其心”,忠的作用是“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鬼神,而況於人乎”。《忠經》對於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須各盡其忠。《忠經詮解》所講的“忠”,主要是從《忠經》的原文和譯文中闡發對忠的理解。該書在敘述方面弱化了古代統治階級大肆宣揚的忠君思想,並將古人“忠”的智慧運用到現代社會當中。因為在當今社會,忠於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成功的前提。作者簡介:馬融(79年—166年),字季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歷任校書郎、郡功曹、議郎、大將軍從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職,後因得罪大將軍梁冀而被剃髮流放,途中自殺未遂,得以免罪召還。再任議郎,又在東觀校勘儒學典籍,後因病離職。延熹九年(166年),馬融去世,享年八十八歲。唐代時配享孔子,宋代時被追封為扶風伯。馬融一生注書甚多,注有《孝經》、《論語》、《詩》、《周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等書,皆已散佚,清人編的《玉函山房叢書》、《漢學堂叢書》都有輯錄。另有賦頌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輯有《馬季長集》。他尤長於古文經學。設帳授徒,門人常有千人之多。他不拘於儒者的禮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嘗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盧植、鄭玄等都是其門徒。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是一部以短短五千言而讓後人感覺永遠言猶未盡的傳世經典,歷來被學人們稱為“哲理詩”。老子是西方人非常感興趣的哲學家之一,從16世紀始,《道德經》就被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至今各種外文版本的《道德經》已有三百餘種。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的世界文化名著。《道德經》分《道經》和《德經》上下兩篇,全書總計81章,文約五千言,涉及到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每篇篇幅不長,但論述精闢,含義深遠,思想廣博。其內容從多方面論述宇宙的本體、萬物之源、自然規律等等,並將其意義融入到社會、國家、民生等諸多方面。

圖書目錄

目 錄
虞書堯典 / 3
舜典第二 / 10
大禹謨第三 / 20
皋陶謨第四 / 27
益稷第五 / 32
夏書禹貢 / 41
甘誓第二 / 57
五子之歌第三 / 59
胤征第四 / 61
帝告厘沃第五 / 64
湯征第六 / 65
汝鳩汝方第七 / 66
商書湯誓 / 69
仲虺之誥第二 / 72
湯誥第三 / 77
伊訓第四 / 80
太甲上第五 / 83
太甲中第六 / 86
太甲下第七 / 88
鹹有一德第八 / 90
盤庚上第九 / 94
盤庚中第十 / 100
盤庚下第十一 / 105
說命上第十二 / 108
說命中第十三 / 111
說命下第十四 / 114高
宗肜日第十五 / 117
西伯戡黎第十六 / 119
微子第十七 / 121
沃丁第十八 / 124
鹹乂第十九 / 125
伊陟原命第二十 / 126
仲丁第二十一 / 127
河亶甲第二十二 / 128
祖乙第二十三 / 129
周書泰誓上 / 133
泰誓中第二 / 136
泰誓下第三 / 139
牧誓第四 / 141
武成第五 / 144
洪範第六 / 148
旅獒第七 / 158
金滕第八 / 161
大誥第九 / 165
微子之命第十 / 172
康誥第十一 / 175
酒誥第十二 / 185
梓材第十三 / 192
召誥第十四 / 197
洛誥第十五 / 205
多士第十六 / 213
無逸第十七 / 219
君奭第十八 / 225
蔡仲之命第十九 / 233
多方第二十 / 236
立政第二十一 / 243
周官第二十二 / 250
君陳第二十三 / 255
顧命第二十四 / 258
康王之誥第二十五 / 267
畢命第二十六 / 270
君牙第二十七 / 274
冏命第二十八 / 276
呂刑第二十九 / 278
文侯之命第三十 / 288
費誓第三十一 / 292
秦誓第三十二 / 296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戴聖(生卒年不詳),字次君,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出生於梁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西漢時期官員、學者、禮學家、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後世稱其為“小戴”。戴聖與叔父戴德曾跟隨后蒼學《禮》,兩人被後人合稱為“大小戴”。漢宣帝時,戴聖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禮記》傳為聖編。《漢書》記載成書於漢建初七年(80年)。鹹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趙禥以其籍貫地詔封戴聖為“考城伯”。
馬融(79年—166年),字季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歷任校書郎、郡功曹、議郎、大將軍從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職,後因得罪大將軍梁冀而被剃髮流放,途中自殺未遂,得以免罪召還。再任議郎,又在東觀校勘儒學典籍,後因病離職。延熹九年(166年),馬融去世,享年八十八歲。唐代時配享孔子,宋代時被追封為扶風伯。馬融一生注書甚多,注有《孝經》、《論語》、《詩》、《周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等書,皆已散佚,清人編的《玉函山房叢書》、《漢學堂叢書》都有輯錄。另有賦頌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輯有《馬季長集》。他尤長於古文經學。設帳授徒,門人常有千人之多。他不拘於儒者的禮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嘗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盧植、鄭玄等都是其門徒。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