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林中的一棵大樹--張志民詩歌研究論集》是2017年6月1日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思敬、許敏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詩林中的一棵大樹--張志民詩歌研究論集
- 作者:吳思敬、許敏霏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ISBN:978750775210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這是張志民《自題小照》中的兩行詩,也是他早年經歷的生動概括。
張志民出生在京西門頭溝的一個小山村,家境貧寒,從小就和農村孩子一起滾爬,在山間小道上背煤、背水,為家庭操勞。他家雖在農村,卻不是純粹的農民。父親是個農村教師,屬於不新不舊的鄉村知識分子,常寫舊詩,也接觸了些新文學。由於父親教書,他五六歲就跟著聽課,在父親的指導下背會了許多舊詩,後來也讀了一些新文學作品。這養成了他好學的習慣,也在他心中埋下了文學的種子。
抗戰爆發後,12歲的張志民參加了革命,成了一個“紅小鬼”,練兵、打仗、學文化,在部隊做過各種實際工作。正是充滿血與火、歌與淚的戰鬥生活,使他產生了一種不可抑制的衝動,要把在槍林彈雨、雷霆閃電的戰鬥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寫下來。於是,在行軍、打仗的間隙,不管多么疲勞,他也要記下點什麼,通訊、報導、小說、散文、詩歌,什麼都寫,偶爾發表在部隊和地方的小報上,他的文學創作之路就這樣起步了。
張志民是在革命軍隊的大熔爐中成長起來的詩人。胡風說過,詩人和戰士是一個神的兩個化身。作為詩人的張志民始終不忘他的戰士身份,“扛的是槍,揣的是愛”。他因戰士生活的觸發而寫詩,他的戰士情懷也因寫詩而得以升華。
1947年5月,張志民作為部隊幹部,被抽調赴易縣遠台村參加土地改革工作,他說:“時間緊迫,我們幾乎沒有做任何準備,便背起背包,匆促出發了,一邊趕路,一邊研究,該怎樣去發動民眾,怎樣成立‘貧農團’。不料,形勢的發展,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計畫,工作組還沒進村,民眾已經自發地組織起來了,我們放下背包,便去參加訴苦大會。一個喝足了農民血汗的地主,低頭站在廟台上……祖祖輩輩在饑寒交迫的死亡線上掙扎的農民,站起來了,只有在這時,才說出了他們積壓在心頭的血淚話。
圖書目錄
我讀了一首好詩——介紹張志民的《王九訴苦》
張志民兩行體詩的藝術成就
新美的詩領著我們一同西行
神形活現情趣盎然——論張志民詩的藝術風格
美在質樸——致張志民
從現實的變革中汲取詩情——評張志民新作
《“死不著”的後代們》
擂鼓的詩人一張志民論
一棵棗樹——詩人張志民剪影
論張志民的詩歌創作
土地和農民一直是張志民詩歌的主題
誠摯的張志民
那顆心還在跳動——懷念張志民
黃金海岸識黃金——挽張志民
哭師哭友哭好人
悼張志民
詩與政治的苦戀——張志民論
凌霜竹箭傲雪梅-一紀念詩人張志民逝世四周年
十年絕墨筆生雷——論張志民“文革”中的“自賞詩
“人”這個字何其難寫——我與詩人張志民的交往經歷
詩人雖逝詩長存——寫在詩人張志民逝世16周年暨《張志民詩百首》出版之際
緬懷詩人張志民
我和前輩詩人張志民
詩與大地共長存——《張志民詩百首》出版祝語
張志民詩歌的當代意義
為農民“站起來”而歌一論張志民的鄉土詩
正義之思與真情之詩——讀張志民《夢的自白》兼論其詩歌精神
永遠的大地之子——追懷詩人張志民
戰士和泥土——張志民詩歌的地域特色和深度開掘
張志民“十七年詩歌”的政治性評價
詩人張志民
一點感想——在“張志民詩歌創作研討會”上的發言
“革命敘事”的生成與強化——關於張志民詩歌《王九訴苦》《死不著》的修改
“歸來者”的哲思——論張志民新時期以來的詩歌創作
張志民詩歌綜論
變血為墨的赤子情——張志民詩歌印象
論張志民現實主義詩作的現代性
民間文學與張志民的早期詩歌創作
從“革命文學”到“審美意識形態”——張志民詩學的範式轉換與價值生成的時代美學意義
詩歌的公共性及自覺——兼談詩人張志民詩歌創作
詩人張志民年譜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