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想家:北大的詩歌救贖與啟蒙

詩想家:北大的詩歌救贖與啟蒙

錯河的紀傳體詩論。

全書包括兩大部分:詩論部分,主要包括詩歌創作理論,藝術哲學和藝術社會學理論;自傳部分,主要包括尋找“北大的北門”和“五次住院的資深精神病人”的自愈過程全紀錄。

詩論與自傳都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的穿插。而自傳在於通過作者的詩歌探索的紀實,來深化詩論本身的內容。

前北大常務副校長吳志攀先生、社科院現代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程凱先生等分別為本書作序。

基本介紹

  • 書名:《詩想家:北大的詩歌救贖與啟蒙》 
  • 作者錯河
  • ISBN:978-7-5456-1154-0
  • 類別:紀傳體詩論
  • 頁數:380頁
  • 定價:69.00元
  • 出版社:貴州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4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880*1190 1/32
錯河的紀傳體詩論。
《詩想家:北大的詩歌救贖與啟蒙》,由前北大常務副校長吳志攀先生、社科院現代文學研究所程凱研究員等作序。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一大部分為錯河的詩論,包括詩歌的創作理論,詩歌本體論及藝術哲學觀,藝術社會學三大部分;一大部分為作者錯河的自傳,講述錯河從事詩歌創作過程中,自己不斷突破,尋找創作方向和突破的過程。
錯河在二十多年的寫作過程中,磨難重重,但他沒有沉淪,反而因為詩歌,將自己一次次打撈出生活的泥潭,藉助詩歌的提升,一次次抓住文字的纜繩,攀爬出深淵。最終實現了對自己的救贖。
而他沒有就此悲春傷秋,來自怨自艾,反而始終心懷拯救語言,為語言奠基的理想,不斷把思想的活力通過詩歌注入到文化中來,始終期待做一個引領者,來實現詩歌的啟蒙。
錯河通過解讀詩歌創作過程,因此提出“工具與終點”的問題,主張詩歌的方向應該是構建完整的語境世界。並且提出了“角色替代效應”理論,論證語境世界的建立方式。同時分類講述了意象、敘事等詩歌手法的重要性。
錯河通過《詩想家》揭示了詩性本身,就是一種通過對世界的不斷重新創造和整合,不斷構建語境世界,以實現對自由、自在、自主,唯美的人的存在的確認。也就是詩性是一張神性。
此外,錯河構建了自己的藝術社會學框架,把藝術分為自足和非自足藝術,提出了灌溉效應、禿頭效應、雙椅效應等社會學模式,來解釋詩歌的消費價值規律。
這部《詩想家》,不僅記敘自己對自己的詩歌救贖,而且力圖理性的引導他人通過詩歌獲得啟蒙和拯救。自傳與理論互相穿插,互相參照。
正如程凱先生所說:這不僅是一部詩論,更是一部生命史和精神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