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安全工程師手冊第3版

註冊安全工程師手冊第3版

《註冊安全工程師手冊第3版》是2020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註冊安全工程師手冊第3版
  • 作者: 編者:羅雲|責編:杜進祥//高震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12235962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科技強安,管理固安,文化興安”是預防生產安全事故,保障安全生產的基本戰略體系。《註冊安全工程師手冊》(第三版)涵蓋安全科學技術、安全法制管理、安全文化建設等學科內容。
本書基於安全科學與工程的學科體系,以及工業行業和公共安全的實用系統為主線,設計構建了七個大篇、三十六個章節的知識體系。主要包括安全工程技術理論、安全管理、應急管理、職業安全、職業健康、行業安全、公共安全等內容。安全科學技術學科體系包括安全原理、事故預測、安全人機工程、安全系統工程、安全評價、安全管理、應急管理、機械安全、超重搬運安全、壓力容器安全、焊接安全、防火防爆、電氣安全、噪聲控制、工業防塵、工業防毒、輻射安全等內容;工業行業專業體系包括煤礦、冶金、建築、化工、石油、電力、道路交通、鐵路運輸、水上交通、民用航空等行業;公共安全體系包括公共場所安全、自然災害防範、城市安全等。
《註冊安全工程師手冊》(第三版)可作為各類安全工程師、政府安全與應急管理人員、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專業大學生、社會安全中介技術服務人員提供專業指導和學習參考。同時,也是各行業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生產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安全知識學習資料。

圖書目錄

緒論1
0註冊安全工程師制度1
0.1國際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管理制度1
0.1.1美國的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1
0.1.2英國的職業安全健康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1
0.1.3德國的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1
0.1.4新加坡的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1
0.1.5加拿大的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2
0.2我國的安全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2
0.2.1註冊安全工程師的發展歷程2
0.2.2註冊安全工程師管理制度3
0.2.3註冊安全工程師的級別與專業3
0.2.4註冊安全工程師的配備3
0.2.5註冊安全工程師的註冊3
0.2.6註冊安全工程師的執業範圍3
0.2.7註冊安全工程師的權利與義務3
篇安全工程技術理論
1安全科學學科基礎及理論7
1.1古代的安全防災7
1.1.1我國古代的風險防範7
1.1.2古代人類的風險防範觀8
1.1.3人類安全法規的起源9
1.2安全科學的起源與發展9
1.2.1安全認識觀的發展和進步9
1.2.2安全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10
1.2.3我國安全科學技術的發展及進步10
1.2.4安全科學體系的構成12
1.3安全科學基本理論的發展16
1.3.1安全科學認識論16
1.3.2安全科學的方法論19
1.4安全哲學理論23
1.4.1從思維科學看安全哲學的發展23
1.4.2從歷史學的角度歸納安全哲學23
1.4.3現代社會的安全哲學24
1.4.4人類高明的安全哲學思想25
1.5安全系統科學理論25
1.5.1安全資訊理論原理25
1.5.2安全控制論原理28
1.5.3安全協調學原理29
參考文獻30
2安全科學的定性與定量理論31
2.1安全的基本特性31
2.1.1安全序列重要術語31
2.1.2安全特性分析31
2.2安全科學基本原理32
2.2.1安全公理32
2.2.2安全定理35
2.3安全指標體系理論37
2.3.1安全定量的基礎37
2.3.2安全生產指標體系37
2.3.3事故指標體系及數學模型37
2.3.4安全指標考核39
2.4安全指數理論39
2.4.1安全指數概念及意義39
2.4.2安全生產指數的設計思路及原則40
2.4.3安全生產指數的數學模型40
2.5風險水平定量理論41
2.5.1風險的數學表達41
2.5.2風險定量計算42
2.5.3個體風險定量計算42
2.5.4社會風險定量計算42
2.5.5危險點(源)風險強度定量計算43
參考文獻44
3事故分析、預測與預防理論46
3.1生產安全事故分類研究46
3.1.1事故定義及特性46
3.1.2事故類型及等級46
3.1.3事故原因分類47
3.1.4事故損失工作日計算47
3.1.5事故傷害性質分類47
3.1.6事故傷害部位分類47
3.1.7事故致因物分類47
3.2事故致因理論52
3.2.1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論53
3.2.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事故致因理論53
3.2.3事故致因“4M”要素理論53
3.2.4事故因果論54
3.2.5事故綜合致因理論55
3.2.6事故多米諾骨牌模型55
3.2.7事故生命周期理論55
3.2.8事故乳酪(薄板漏洞)理論56
3.2.9事故軌跡交叉理論56
3.2.10事故能量轉移理論57
3.2.11人因失誤模型58
3.2.12不安全行為事故致因機理59
3.2.13不安全行為控制原理60
3.3事故預測理論60
3.3.1事故指標預測及其原理60
3.3.2事故隱患辨識預測法61
3.3.3直觀預測法61
3.3.4時間序列預測法61
3.3.5回歸預測法63
3.3.6齊次、非齊次泊松過程預測模型63
3.3.7微觀事故狀態預測63
3.3.8灰色預測模型63
3.3.9趨勢外推預測64
3.3.10專家系統預測法64
3.3.11事故死亡發生機率測度法65
3.4事故預防理論66
3.4.1事故預防“三E”對策理論66
3.4.2事故預防“三P”策略理論66
3.4.3事故超前防控原理67
3.4.4事故隱患查治系統工程模式67
參考文獻68
4安全人機工程學69
4.1人機工程學概論69
4.1.1人機工程學的形成與發展69
4.1.2安全人機工程學研究內容及方法69
4.2人機系統69
4.2.1人機關係70
4.2.2人機功能分配70
4.2.3人機系統分析70
4.3人體測量與數值套用70
4.3.1人體測量的基本知識71
4.3.2常用人體測量數據71
4.3.3人體主要參數計算72
4.3.4人體測量數據的套用73
4.4人的生理與心理特性74
4.4.1人的生理特性74
4.4.2人的生物力學75
4.4.3人的心理特徵77
4.5人機界面78
4.5.1顯示裝置78
4.5.2控制裝置82
4.5.3工具類人機界面86
4.6作業空間86
4.6.1作業域86
4.6.2作業空間分析87
4.6.3安全作業研究與標準化作業88
4.7作業環境88
4.7.1溫度環境88
4.7.2振動環境89
4.7.3噪聲環境90
4.7.4光環境90
4.8色彩調節93
4.8.1色彩的基本概念93
4.8.2色彩對人的影響93
4.8.3作業環境的色彩調節與套用94
參考文獻95
5系統安全工程96
5.1系統安全工程概論96
5.1.1基本概念96
5.1.2內容96
5.1.3起源和發展97
5.2系統安全分析方法97
5.2.1關係比較密切的分析方法98
5.2.2共同點比較多的分析方法98
5.2.3邏輯推理的分析方法98
5.2.4選用分析方法的原則99
5.3預先危險分析99
5.3.1預先危險列表99
5.3.2PHA分析流程99
5.3.3危險性預先分析實例100
5.4安全檢查表100
5.4.1安全檢查表的定義100
5.4.2安全檢查表的作用101
5.4.3安全檢查表的優點101
5.4.4安全檢查表的類型101
5.4.5安全檢查表的編制102
5.4.6安全檢查表實例102
5.5故障模式及影響分析103
5.5.1基本概念103
5.5.2故障模式及影響分析方法105
5.5.3致命度分析106
5.5.4故障模式及影響分析實例106
5.6事故樹分析概述108
5.6.1基本概念109
5.6.2事故樹的分析步驟112
5.6.3事故樹的編制方法112
5.6.4事故樹的定性分析113
5.6.5事故樹的定量分析118
5.7事件樹分析123
5.7.1基本概念介紹123
5.7.2ETA分析流程123
5.7.3ETA分析實例124
5.8因果分析124
5.8.1基本概念介紹124
5.8.2因果分析法分析流程124
5.8.3因果分析實例125
5.9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127
5.9.1基本概念及原理127
5.9.2分析步驟127
5.9.3套用實例129
參考文獻130
6危險危害辨識與安全評價方法131
6.1危險危害辨識131
6.1.1基礎概念及術語131
6.1.2危險危害分類131
6.1.3危險危害辨識的主要內容132
6.1.4危險危害辨識方法132
6.1.5危險危害辨識過程132
6.2安全評價概述133
6.2.1安全評價與風險評價133
6.2.2安全評價的定義和標準133
6.2.3安全評價的原理134
6.2.4安全評價的程式134
6.2.5安全評價方法分類134
6.3機率評價法134
6.3.1元件的故障機率及其求法135
6.3.2元件的連線及系統故障(事故)機率計算135
6.3.3系統故障機率的計算舉例136
6.4指數評價法136
6.4.1美國道化學公司火災爆炸指數評價法136
6.4.2英國帝國化學公司蒙特法140
6.5單元危險性快速排序法143
6.6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險源評價法144
6.7傷害(或破壞)範圍評價法145
6.7.1泄漏145
6.7.2擴散146
6.7.3爆炸147
6.7.4中毒148
6.8生產設備安全評價方法148
6.8.1設備安全評價要點149
6.8.2操作運轉149
6.8.3環境149
6.8.4維護檢修150
6.9安全管理評價150
6.9.1安全管理評價內容150
6.9.2評價方法150
6.10安全綜合評價法151
6.10.1評價模式151
6.10.2評價標準151
6.10.3LEC評價法151
6.10.4MES評價法152
6.10.5MLS評價法152
6.11作業場所的評價方法153
6.11.1職業性接觸毒物危害程度分級及有毒作業分級評價方法153
6.11.2噪聲作業危害程度評價方法155
6.11.3低溫作業危害程度分級評價方法155
6.12安全評價方法實例156
6.12.1危險源的定量評估156
6.12.2人、機、環修正係數K1、K2、K3的計算157
6.12.3關於評估等級的判定標準157
6.12.4結論157
6.13安全決策158
6.13.1安全決策過程與決策要素158
6.13.2定性屬性的量化160
6.13.3安全決策方法161
參考文獻163
第二篇安 全 管 理
7安全管理科學理論167
7.1安全管理科學的發展和進步167
7.1.1安全科學與安全管理學167
7.1.2安全管理技術的發展167
7.1.3現代安全管理的發展及其特點167
7.2安全教育學理論167
7.2.1一般教育原理與安全教育學基礎167
7.2.2安全教育的目的168
7.2.3安全教育學的基本原則168
7.2.4安全教育模式及技術169
7.2.5企業安全教育的對象、目標與內容169
7.2.6安全工程學歷教育173
7.2.7英國的國家職業安全健康等級考試制度174
7.3安全經濟學原理176
7.3.1安全經濟學概述176
7.3.2安全經濟學投入產出原理178
7.3.3事故損失分析原理179
7.3.4安全投資的理論分析181
7.3.5安全效益分析原理184
7.4安全文化建設理論185
7.4.1安全文化的起源與發展185
7.4.2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定義186
7.4.3安全文化的學科體系187
7.4.4安全文化的範疇、功能及作用187
7.4.5安全文化建設188
7.5安全行為科學191
7.5.1安全行為科學基本理論191
7.5.2人的行為模式193
7.5.3影響人行為的因素分析194
7.5.4事故心理指數分析195
7.5.5安全管理的行為激勵196
7.5.6安全行為科學套用理論197
7.6RBS/M的理論與方法198
7.6.1RBS/M的理論基礎198
7.6.2RBS/M理論的套用原理及模式199
7.6.3RBS/M理論的套用方法及實證200
參考文獻201
8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標準202
8.1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性質與作用202
8.1.1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概念202
8.1.2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特徵202
8.1.3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本質202
8.1.4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作用202
8.1.5我國的安全生產法治對策及任務203
8.2我國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體系203
8.2.1我國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基本體系203
8.2.2安全技術法律法規203
8.2.3職業健康法律法規204
8.2.4安全生產法規基本制度205
8.3我國安全生產標準體系206
8.3.1安全生產標準的分類與體系206
8.3.2安全生產標準的作用207
8.3.3安全生產國家標準頒布狀況207
8.4中共中央國務院政策檔案208
8.4.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208
8.4.2《關於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208
8.4.3《地方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規定》209
8.4.4《關於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209
8.5我國與安全生產相關的主要法律法規簡介209
8.5.1《刑法》209
8.5.2《安全生產法》211
8.5.3《職業病防治法》212
8.5.4《礦山安全法》212
8.5.5《道路交通安全法》212
8.5.6《建築法》212
8.5.7《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212
8.5.8《工傷保險條例》212
8.5.9《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212
8.6國際主要相關職業安全健康法規簡介213
8.6.1國際公約綜述213
8.6.2ILO《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導則》214
8.6.3ISO 45001—2018214
參考文獻215
9安全管理模式與體系216
9.1巨觀、綜合的安全生產管理模式216
9.1.1管理機制216
9.1.2我國安全生產工作機制216
9.2企業安全管理模式217
9.2.1經驗型安全管理模式217
9.2.2缺陷型安全管理模式217
9.2.3系統型安全管理模式217
9.2.4本質型安全管理模式217
9.3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OHSMS)218
9.3.1OHSMS的管理理論基礎218
9.3.2OHSMS的管理要素218
9.3.3企業建立OHSMS219
9.3.4OHSMS的審核與認證219
9.4HSE管理體系220
9.4.1HSE管理體系的概念220
9.4.2HSE管理體系的內容220
9.4.3企業實施HSE管理體系的意義221
9.4.4HSE管理體系的建立、實施221
9.5安全標準化225
9.5.1安全標準化的涵義225
9.5.2安全標準化的作用225
9.5.3安全標準化的實施225
9.5.4安全標準化規範解析226
9.6本質安全型企業創建230
9.6.1本質安全型企業概念和認識的由來230
9.6.2本質安全型企業創建230
9.6.3本質安全型企業範例231
參考文獻232
10安全管理方法及技術233
10.1安全管理方法體系233
10.1.1政治的安全管理方法手段233
10.1.2安全管理的行政方法手段234
10.1.3安全管理的法制方法手段234
10.1.4安全科學管理方法手段234
10.1.5安全管理的經濟方法手段236
10.1.6安全管理的文化方法手段236
10.2人因安全管理236
10.3物因及設備設施的安全管理237
10.3.1安全設施“三同時”管理237
10.3.2特種設備安全管理237
10.3.3生產輔助設施安全管理237
10.4危險源管理237
10.4.1一般危險源安全管理237
10.4.2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239
10.4.3重大危險源安全評價239
10.5專項安全管理239
10.5.1消防安全管理239
10.5.2交通安全管理240
10.5.3特種作業與高危作業安全管理240
10.6環境因素安全管理243
10.7事故管理244
10.7.1事故分類244
10.7.2事故調查處理244
10.7.3事故原因及責任分析246
10.7.4事故報告編制246
10.7.5事故統計分析247
10.8企業安全生產診斷技術方法247
10.8.1安全管理診斷技術及方法247
10.8.2安全文化診斷技術及方法248
10.9企業風險管理技術250
10.9.1風險管理的基本範疇250
10.9.2風險管理的技術步驟250
10.9.3風險管理規劃250
10.9.4風險識別與評估模式251
10.9.5風險控制技術251
10.10風險預控與隱患查治253
10.10.1風險因素識別253
10.10.2風險評價分級254
10.10.3風險預警預控254
10.10.4無隱患管理法255
10.10.5建立雙重預防機制256
參考文獻256
11安全生產監督管理258
11.1我國的安全生產監管機制與體制258
11.1.1基本概念258
11.1.2我國安全生產監管體制的發展258
11.1.3安全生產監管體制的構建259
11.1.4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制與機構259
11.1.5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方式260
11.1.6推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制度的作用260
11.2安全生產監督理論與技術260
11.2.1安全生產監督(察)機關的主要職責260
11.2.2安全生產監督(察)機構的權力261
11.2.3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基本原則261
11.2.4安全生產監督程式261
11.2.5建立安全監管員隊伍261
11.2.6安全監察員的職權262
11.2.7發揮技術檢測檢驗的作用262
11.3安全生產綜合監管262
11.3.1國家安全生產監察的職權範圍262
11.3.2國家安全生產監察的方式262
11.3.3安全生產專門監察262
11.3.4事故監察263
11.4特種設備安全監察264
11.4.1國家監督管理的特種設備範疇264
11.4.2特種設備的監督管理內容264
11.4.3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264
11.4.4特種設備行政許可265
11.5礦山安全監察265
11.5.1礦山安全監察的作用265
11.5.2煤礦安全監察體制265
11.5.3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的性質和職能265
11.5.4礦山安全監察的一般內容266
11.6個人防護用品安全監督266
11.7工會與社會安全監督266
11.7.1民眾監督作用266
11.7.2工會勞動保護工作的基本任務267
11.7.3民眾安全監督的10條渠道267
參考文獻267
第三篇應 急 管 理
12應急管理理論271
12.1概念及定義271
12.1.1應急管理271
12.1.2突發事件271
12.1.3應急預案271
12.1.4“一案三制”271
12.1.5應急機制271
12.1.6應急體制272
12.1.7應急管理法制272
12.1.8應急演練272
12.2應急管理的發展272
12.2.1國際應急管理髮展歷程272
12.2.2我國應急管理髮展歷程275
12.3安全與應急管理原理276
12.3.1事故災害演化邏輯模型276
12.3.2事故災害控制鏈模型276
12.4應急管理戰略277
12.4.1事故災害應急“戰略-系統”模式277
12.4.2應急管理“一案三制”模型278
12.4.3應急管理4R模型278
12.4.4應急管理生命周期理論279
12.4.5事故災害應急能力建設模型279
12.4.6事故災害應急系統工程模型280
12.5應急管理機制281
12.5.1事故災害應急管制機制運行模式281
12.5.2基於事故災害風險分級的應急管制策略281
12.5.3事故災害應急回響模式281
12.6應急文化建設283
12.6.1應急文化的概念283
12.6.2建設應急文化的作用意義283
12.6.3應急文化系統結構和範疇283
12.6.4應急文化的功能284
12.6.5應急觀念文化建設284
參考文獻285
13應急管理法律法規286
13.1應急管理法律286
13.1.1《突發事件應對法》286
13.1.2《消防法》286
13.1.3《防震減災法》286
13.1.4《防洪法》286
13.2應急管理法規287
13.2.1《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條例》287
13.2.2《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287
13.2.3《生產安全事故災害應急預案管理辦法》287
13.2.4《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指南》287
13.2.5《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287
13.2.6《電力安全事故災害應急處置和調查處理條例》288
參考文獻288
14應急管理模式體系289
14.1應急管理體系289
14.1.1國家“一案三制”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289
14.1.2“一案三制”的相互關係289
14.2應急法制290
14.2.1應急管理法制的性質與作用290
14.2.2應急管理法制特徵290
14.2.3應急管理法制框架結構290
14.2.4我國涉及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內容簡介291
14.3應急機制292
14.3.1預防與應急準備機制292
14.3.2監測與預警機制294
14.3.3應急處置與救援機制296
14.3.4恢復重建機制297
14.4應急體制298
14.4.1應急管理體制特徵298
14.4.2應急管理體制的結構和功能298
14.4.3我國應急管理體制發展歷程298
14.4.4我國應急管理體制基本內容299
14.4.5應急管理工作組織及機構300
參考文獻302
15應急管理方法技術304
15.1預防與應急準備304
15.1.1社會管理304
15.1.2應急準備304
15.1.3宣傳教育培訓305
15.1.4社會動員309
15.1.5應急預案編制311
15.1.6應急演練313
15.2監測與預警313
15.2.1監測313
15.2.2研判313
15.2.3信息報告313
15.2.4預警314
15.2.5國際合作314
15.3應急處置方法314
15.3.1先期處置314
15.3.2快速評估316
15.3.3決策指揮317
15.3.4協調聯動319
15.3.5信息發布320
15.4應急救援技術322
15.4.1應急救援工作的特點與基本要求322
15.4.2應急救援的組織準備324
15.4.3應急器材管理325
15.4.4應急救援預案326
15.4.5化學事故災害應急救援技術334
15.4.6礦山應急救護技術337
15.4.7建築事故災害救援技術343
15.4.8道路運輸事故災害應急處置、救援技術347
15.5恢復與重建347
15.5.1恢復重建347
15.5.2救助補償349
15.5.3心理撫慰353
15.5.4調查評估355
15.5.5責任追究356
參考文獻356
16先進的應急管理經驗借鑑357
16.1美國的應急管理357
16.1.1突發事件應急管理357
16.1.2職業安全衛生管理358
16.2日本的應急管理360
16.3澳大利亞的應急管理360
16.4加拿大的應急管理361
參考文獻362
第四篇職 業 安 全
17機械安全367
17.1機械設備基本安全技術367
17.1.1設備功能安全與本質安全367
17.1.2機械設備設計基本安全要求367
17.1.3機械設備的安全防護措施368
17.1.4機械設備的安全操作和環境要求369
17.2鑄造設備安全369
17.2.1鑄造方法分類369
17.2.2砂鑄造型安全技術369
17.2.3特種鑄造安全技術370
17.3鍛造設備安全374
17.3.1自由鍛造安全技術374
17.3.2模型鍛造安全技術375
17.4衝壓機械安全376
17.4.1衝壓機主要參數與防護裝置的關係376
17.4.2安全防護裝置和操作器具376
17.4.3新型離合器和制動器379
17.4.4自動化和機械手送取料坯379
17.5熱處理設備安全379
17.5.1熱處理設備的分類379
17.5.2液浴爐安全技術380
17.5.3箱式電阻爐安全技術381
17.5.4高頻機安全技術383
17.5.5淬火槽安全技術384
17.6木工機械安全385
17.6.1常見的木材加工事故385
17.6.2圓鋸機安全防護裝置386
17.6.3帶鋸機安全防護裝置386
17.6.4平刨機安全防護裝置386
17.6.5木工銑床安全防護裝置387
17.6.6木工砂光機安全防護裝置387
17.6.7木材加工安全操作和環境要求387
17.7金屬切削工具機安全388
17.7.1金屬冷加工車間防止工傷事故的方法388
17.7.2保險裝置和互鎖機構389
參考文獻390
18焊接安全391
18.1氣焊與氣割安全391
18.1.1電石安全391
18.1.2常用氣體安全使用要求392
18.1.3乙炔發生器安全要求393
18.1.4常用氣瓶安全393
18.1.5焊炬和割炬使用安全395
18.1.6膠管和管道安全395
18.2電焊安全396
18.2.1電焊安全特點396
18.2.2電焊安全措施397
18.3特殊環境焊接安全技術399
18.3.1水下焊接與切割安全399
18.3.2高處焊割作業安全400
18.3.3燃料容器檢修焊補400
18.4焊接有害因素與防護402
18.4.1焊接有害因素及對人體的危害402
18.4.2衛生有害因素的防護404
18.5焊接安全管理405
18.5.1焊接設施安全管理405
18.5.2焊接安全組織管理408
參考文獻409
19防火與防爆工程410
19.1燃燒理論410
19.1.1燃燒素學說410
19.1.2氧學說410
19.1.3燃燒分子碰撞理論410
19.1.4活化能理論410
19.1.5過氧化物理論411
19.1.6鏈式反應理論411
19.2燃燒的類型411
19.2.1閃燃與閃點411
19.2.2自燃點412
19.2.3熱爆炸理論413
19.2.4著火點413
19.2.5燃燒條件三要素413
19.2.6燃燒產物414
19.3爆炸及破壞作用414
19.3.1爆炸現象及其分類414
19.3.2分解爆炸415
19.3.3爆炸反應歷程415
19.3.4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416
19.3.5爆炸事故的預防416
19.4燃燒與爆轟416
19.4.1爆轟的定義416
19.4.2燃燒與爆轟的異同416
19.5爆炸極限417
19.5.1爆炸極限的定義417
19.5.2爆炸極限的計算417
19.5.3影響爆炸極限的因素417
19.5.4粉塵爆炸的特點417
19.5.5根據燃燒反應方程式與氣體的內能計算爆炸溫度417
19.5.6爆炸壓力的計算417
19.6危險物品分類417
19.7火災與爆炸過程和預防基本原則419
19.7.1火災產生的原因419
19.7.2火災事故的特點420
19.7.3火災的預防420
19.7.4爆炸發展過程與預防特點420
19.8工業建築防火與防爆420
19.8.1工業火災和爆炸的類型及特點420
19.8.2火災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421
19.9電氣線路的防火421
19.9.1電氣線路的火災危險性421
19.9.2電氣線路的防火措施421
19.9.3架空線路、屋內布線的火災危險性421
19.9.4架空線路、屋內布線的防火措施422
19.9.5電纜的火災危險性422
19.9.6電纜的防火措施422
19.10靜電的危害及預防措施422
19.10.1火災危險性422
19.10.2預防措施422
19.11引起火災的火源423
19.11.1直接火源423
19.11.2間接火源423
19.12主要危險場所的防火與防爆423
19.12.1油庫423
19.12.2電石庫424
19.12.3乙炔站425
19.12.4氣瓶儲運倉庫的防火425
19.12.5焊接過程中的防火426
參考文獻426
20電氣安全427
20.1電氣事故的類型427
20.1.1電擊427
20.1.2電傷428
20.1.3靜電危害事故428
20.1.4雷電災害事故428
20.1.5射頻電磁場危害428
20.1.6人體觸電傷害因素428
20.2直接接觸電擊防護429
20.2.1絕緣429
20.2.2屏護和間距431
20.3間接接觸電擊防護431
20.3.1接地的基本概念431
20.3.2低壓配電系統的接地方式432
20.4絕緣435
20.4.1雙重絕緣和加強絕緣435
20.4.2安全電壓435
20.5電氣設備安全435
20.5.1用電環境435
20.5.2用電設備的外殼防護等級435
20.5.3電動機436
20.6雷電440
20.6.1雷電的產生440
20.6.2雷電的種類440
20.6.3雷擊點的選擇441
20.6.4雷電的主要特點441
20.6.5雷電的破壞441
20.6.6建築物遭受雷擊的有關因素441
20.6.7建築物的防雷分類442
20.6.8防雷措施442
20.6.9引下線444
20.6.10接地裝置444
20.7靜電444
20.7.1靜電的起電方式與種類445
20.7.2物體靜電的主要參數445
20.7.3測量靜電的主要儀器設備445
20.7.4靜電的消失445
20.7.5靜電的影響因素445
20.7.6靜電的危害446
20.7.7防靜電措施446
參考文獻447
21特種設備安全技術448
21.1起重機械安全技術448
21.1.1起重機工作類型及工作級別448
21.1.2易損零部件的安全檢驗450
21.1.3安全裝置457
21.1.4起重機的穩定性與安全460
21.1.5起重機械安全463
21.1.6起重機械的安全管理470
21.2壓力容器安全技術473
21.2.1壓力容器及其分類473
21.2.2壓力容器的破裂形式及其原因474
21.2.3壓力容器的安全泄壓裝置475
21.2.4壓力容器定期檢驗476
21.2.5氣瓶的充裝與檢驗技術479
21.3鍋爐安全技術481
21.3.1鍋爐的組成481
21.3.2鍋爐的分類482
21.3.3鍋爐安全技術482
21.3.4鍋爐安全裝置483
21.3.5鍋爐安全運行管理485
21.3.6鍋爐事故與故障488
21.3.7鍋爐水質處理490
21.3.8鍋爐檢驗495
參考文獻497
第五篇職 業 健 康
22噪聲與振動控制501
22.1噪聲及其量度501
22.1.1噪聲501
22.1.2噪聲的量度501
22.2噪聲的危害、評價和標準503
22.2.1噪聲的危害503
22.2.2噪聲的評價503
22.2.3噪聲的標準506
22.3噪聲測量508
22.3.1噪聲測量儀器508
22.3.2噪聲測量方法509
22.4吸聲510
22.4.1吸聲原理510
22.4.2吸聲材料510
22.4.3吸聲結構511
22.4.4吸聲設計512
22.5隔聲512
22.5.1隔聲原理512
22.5.2隔聲裝置513
22.5.3噪聲的個人防護515
22.6消聲器及噪聲控制的設計515
22.6.1消聲器515
22.6.2噪聲控制的設計程式517
22.7振動及其控制518
22.7.1振動分類及其危害518
22.7.2振動的識別與評價519
22.7.3隔振裝置519
參考文獻520
23工業防塵521
23.1粉塵危害及粉塵標準521
23.1.1粉塵的概念和分類521
23.1.2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521
23.1.3粉塵爆炸性危害525
23.2通風除塵526
23.2.1空氣流動理論及通風防塵原理526
23.2.2局部排風罩設計532
23.3濕法除塵536
23.3.1概述536
23.3.2重力噴霧洗滌器537
23.3.3旋風式洗滌器538
23.3.4文丘里洗滌器539
23.4靜電除塵540
23.4.1靜電除塵的基本原理540
23.4.2靜電除塵器除塵效率的影響因素541
23.4.3靜電除塵器的結構形式和主要部件541
23.4.4電除塵器的設計和選擇544
23.5袋式除塵544
23.5.1袋式除塵器的除塵原理544
23.5.2袋式除塵器除塵效率的影響因素545
23.5.3常用袋式除塵器的結構545
23.5.4顆粒層除塵器549
23.6粉塵測定550
23.6.1測定粉塵濃度的目的與計量方法550
23.6.2作業環境粉塵濃度的測定550
23.6.3作業者個體接觸粉塵濃度的測定552
23.6.4管道粉塵濃度的測定553
23.6.5粒徑分布測定的方法和儀器555
23.7個人防塵用具556
23.7.1呼吸器官防護用具的分類與要求556
23.7.2過濾式呼吸器557
23.7.3通風式呼吸護具558
參考文獻560
24工業防毒561
24.1有害物質與人體健康561
24.2有毒煙霧的淨化設備562
24.2.1過濾式酸霧淨化器562
24.2.2重力噴霧洗滌器563
24.2.3文丘里洗滌器563
24.3工業廢氣的淨化處理方法565
24.3.1吸收淨化法565
24.3.2吸附淨化法567
24.3.3燃燒淨化法570
24.3.4工業廢氣的其他淨化方法573
24.4工業生產中的防毒對策575
24.4.1防毒技術措施575
24.4.2管理教育措施576
24.4.3工業衛生法規與方針576
24.4.4工業衛生設施587
24.4.5通風排毒措施588
24.5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檢測588
24.5.1有害物質存在的特點588
24.5.2採樣方案設計原則588
24.5.3採樣方法589
24.5.4採樣儀器590
24.5.5分析方法592
參考文獻592
25輻射安全593
25.1外照射防護的一般方法593
25.1.1時間防護593
25.1.2距離防護593
25.1.3禁止防護593
25.2輻射技術套用的安全594
25.2.1X射線機和加速器594
25.2.2油田測井594
25.2.3γ工業探傷防護595
25.2.4核電的安全性596
25.3環境輻射安全596
25.3.1天然本底照射596
25.3.2人工放射性核素輻射597
25.3.3放射性防護監測598
25.3.4放射性事故處理600
25.4放射性物質運輸安全601
25.4.1放射性物質運輸基礎知識601
25.4.2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601
25.4.3運輸放射性物質的申報與核准605
25.4.4安全檢查606
25.5放射性廢物的處理606
25.5.1放射性廢物的來源606
25.5.2放射性廢物分類和分級606
25.5.3放射性廢物處理607
25.5.4放射性廢物的暫存和儲存611
參考文獻612
26個體防護613
26.1概述613
26.1.1個人防護用品及其作用613
26.1.2對個人防護用品的基本要求613
26.1.3個人防護用品分類613
26.1.4使用勞動防護用品單位的責任613
26.2勞動防護用品分類標準613
26.2.1《勞動防護用品分類與代碼》(LD/T 75—1995)613
26.2.2頭部防護用品614
26.2.3眼面部防護用品615
26.2.4呼吸器官防護用品617
26.2.5手部防護用品618
26.2.6足部防護用品620
26.2.7軀幹防護用品621
26.2.8聽覺器官防護用品623
26.2.9勞動護膚劑623
26.2.10安全帶(GB 6095—2009)624
26.3勞動防護用品選用及配備標準624
26.3.1《個體防護裝備選用規範》(GB/T 11651—2008)624
26.3.2勞動防護用品配備標準(試行)629
參考文獻631
第六篇行 業 安 全
27煤礦安全635
27.1煤礦開採635
27.1.1煤礦開採的基本概念635
27.1.2採煤方法的概念和分類636
27.2礦井通風638
27.2.1概述638
27.2.2礦井空氣流動的基本理論639
27.2.3井巷通風阻力640
27.2.4礦井通風動力641
27.2.5礦井通風網路中風量分配與調節642
27.3礦井瓦斯防治643
27.3.1瓦斯的生成及物理性質643
27.3.2煤岩瓦斯賦存狀態643
27.3.3礦井瓦斯湧出量計算及預測643
27.3.4礦井瓦斯等級的鑑定645
27.3.5瓦斯爆炸與預防645
27.3.6瓦斯濃度檢測647
27.3.7瓦斯抽采及突出預防648
27.4礦井火災防治650
27.4.1煤炭自燃預測與預報650
27.4.2預防礦井火災的措施650
27.4.3火災時風流的措施651
27.4.4滅火方法652
27.5煤礦粉塵防治653
27.5.1礦塵性質及其危害653
27.5.2煤塵爆炸654
27.5.3防止煤塵爆炸的措施654
27.5.4煤礦肺塵埃沉著病655
27.6礦井水災防治655
27.6.1礦井防治水的措施655
27.6.2井下透水事故的處理656
27.7地壓災害防治657
27.7.1冒頂事故及其危害657
27.7.2預防冒頂的措施657
27.7.3冒頂事故的處理658
27.7.4衝擊地壓防治658
27.8爆破安全659
27.8.1淺眼爆破659
27.8.2深孔爆破659
27.9煤礦機電運輸659
27.9.1煤礦提升運輸方式659
27.9.2礦井提升及安全660
27.10邊坡災害防治662
27.10.1邊坡及相關概念662
27.10.2高危邊坡形成機理662
27.10.3邊坡災害發生機理663
27.10.4邊坡防護措施663
27.11尾礦庫災害防治663
27.11.1排土場災害及防治663
27.11.2煤矸石山災害及防治664
參考文獻665
28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666
28.1礦山自然與地質災害防治666
28.1.1礦山地質災害類型666
28.1.2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措施666
28.2礦山地壓災害防治666
28.2.1礦(地)壓災害的概念及成因666
28.2.2礦(地)壓災害的防治技術667
28.3地下採空區危害防治667
28.3.1地下採空區的危害668
28.3.2地下採空區危害防治668
28.3.3地下採空區綜合治理668
28.4礦山水災防治668
28.4.1地下礦山充水水源及湧水特徵668
28.4.2地下礦山防治水技術669
28.4.3地下礦山水災的預測和突水預兆669
28.5爆破危害防治670
28.5.1礦山爆破事故分析670
28.5.2爆破事故的預防670
28.5.3爆破安全標準和安全距離671
28.6礦山火災防治671
28.6.1礦山火災概述671
28.6.2外因火災的發生原因、預防與撲滅672
28.6.3內因火災的發生原因及影響因素673
28.6.4內因火災的預防與撲滅674
28.7提升與運輸危害防治675
28.7.1立井提升安全676
28.7.2斜井提升安全技術676
28.7.3鋼絲繩677
28.7.4礦山井下運輸677
28.7.5露天礦(地面)運輸678
28.8礦山邊坡災害防治679
28.8.1邊坡的破壞類型679
28.8.2露天邊坡事故的原因679
28.8.3滑坡事故防治技術679
28.8.4露天礦不穩定邊坡的治理措施680
28.9排土場災害防治680
28.9.1排土場事故原因680
28.9.2排土場災害的影響因素680
28.9.3排土場事故防治技術680
28.10尾礦庫災害防治681
28.10.1尾礦庫的等別681
28.10.2尾礦庫安全度分類681
28.10.3尾礦庫事故的主要類型681
28.10.4尾礦庫險情預測682
28.10.5尾礦庫安全檢查和監測技術682
28.10.6尾礦庫的安全治理682
28.11礦山電氣、機械等其他危害防治684
28.11.1礦山電氣事故分類684
28.11.2礦山電氣危害防治684
28.11.3機械傷害原因及預防措施688
28.11.4機械設備的安全管理689
參考文獻691
29化工安全692
29.1安全與化工生產692
29.1.1當前我國化工安全的現狀692
29.1.2化工安全的現實對策692
29.2化工過程安全693
29.2.1工藝的危險特性693
29.2.2工藝的過程安全控制694
29.2.3涉及特種設備安全管理697
29.2.4電氣危害及防範698
29.2.5防火防爆700
29.2.6過程危害704
29.3化工建設項目安全704
29.3.1化工建設項目安全設計704
29.3.2風險辨識和評價方法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套用706
29.4特殊作業安全707
29.4.1特殊作業環節風險分析方法707
29.4.2特殊作業環節安全監督管理709
29.5化學品儲運安全710
29.5.1危險化學品包裝710
29.5.2危險化學品儲存710
29.5.3危險化學品裝卸711
29.5.4危險化學品運輸711
29.6化工過程檢測和控制713
29.6.1過程檢測方法713
29.6.2報警系統715
29.6.3化工過程緊急停車系統(ESD)716
29.6.4化工過程安全儀表系統(SIS)717
29.6.5自動化控制系統718
參考文獻719
30冶金安全720
30.1冶金工廠安全720
30.1.1冶金工廠傷亡事故類型分析720
30.1.2鋼鐵水噴濺720
30.1.3冶金工廠煤氣安全720
30.1.4廠內交通運輸安全721
30.1.5煉鐵生產安全722
30.1.6煉鋼安全724
30.1.7廢料破碎725
30.1.8高溫作業726
30.2冶金工廠職業健康727
30.2.1冶金工廠通風采暖及防塵毒危害727
30.2.2高溫煙氣淨化728
30.2.3耐火廠防塵技術729
30.2.4燒結廠除塵730
30.2.5焦化廠防塵防毒730
30.2.6焦化生產職業健康731
30.2.7煉鋼職業健康732
30.2.8煉鐵生產職業健康733
30.2.9輕金屬鍛壓職業健康734
30.2.10鋁冶煉職業健康735
30.2.11鎂冶煉職業健康735
30.2.12鉬粉末冶金職業健康736
30.2.13鉛冶煉職業健康736
30.2.14鈦冶煉職業健康737
30.2.15鉭、鈮粉末冶金職業健康738
30.2.16銅冶煉職業健康738
30.2.17有色金屬工業職業健康739
30.3冶金工藝安全740
30.3.1冶金和有色金屬行業概述740
30.3.2燒結球團安全741
30.3.3焦化安全742
30.3.4煉鐵安全743
30.3.5煉鋼安全744
30.3.6軋鋼安全745
30.3.7有色金屬壓力加工安全745
30.3.8煤氣安全747
30.3.9冶金企業常用氣體安全747
30.3.10鋁冶煉安全748
30.3.11重金屬及其他有色金屬冶煉安全750
參考文獻751
31建築安全753
31.1施工現場安全管理753
31.1.1建築安全事故類型和原因分析753
31.1.2安全管理相關的法規規範754
31.1.3安全生產檢查754
31.1.4建築施工安全“三寶”的正確使用754
31.2土方工程755
31.2.1土方工程概述755
31.2.2基坑支護755
31.2.3基坑排水與降水758
31.2.4土方施工安全防護措施759
31.2.5樁基礎施工安全760
31.2.6基坑工程的監測760
31.3模板工程760
31.3.1模板的安裝760
31.3.2模板的拆除762
31.4腳手架安全763
31.4.1腳手架的設計安全763
31.4.2腳手架的材質與規格763

作者簡介

羅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程技術學院原院長,博士生導師,安全工程專業教授;國家安全生產理論專家組成員;全國總工會勞動保護專家顧問;中國地質勘探安全學會副理事長;世界安全聯合會會員(World Conference on Safety Science);中國少兒基金會“安康計畫”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深圳市安全生產專家組成員科帶頭人。《中國安全科學》、《現代職業安全》、《當代礦工》、《安全》、《安全環保學報》、《安全環境工程》等雜誌編委。多年來主持完成了國家及部門10餘項科研項目,獲多項獎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