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譜牒記載:許西坑村開基祖詒謀公,乃唐侍御許諱愛公之十六世孫,系前 文聳公十世孫也,遷居於石佛山頭街(已廢),以磨豆腐,養豬為業,後卜居於許西村,公生四子:長子四十八郎,即長房(包括瑤前呂厝),次子五十九郎,即二房(呂厝、郭厝、石兜),三子五十三郎,即三房居,四子遯叟公,即四房份(下許厝)。據故老云:許西坑村於明中葉,僅有一百餘戶,姓氏不一,以蕭姓多,現存有蕭下潭一據可考,明嘉靖年代,慘遭倭禍,財物被搶,人受殺害,余者紛紛逃生,凡從村西大盤石一路逃出者,倖免罹難。村民稱此途為「生路」,從此凡村中男女婚嫁之花轎,均從西路盤石路出入,象徵吉利,此俗直至五十年代始廢。
文化教育
村民對文化教育一向重視,據云:
清朝村中建有東園軒與西園軒兩大書室,為培養子弟修業養德場地,因此學子甚多,外出仕塾師者經常有數十人。現村辦國小規模頗大,學生五百五十多人,文化方面如梨園、木偶、南音等。在清朝時許西坑村極盛。
梨園戲《陳三五娘之睇燈》一段戲清末就已失傳,唯獨許西村小梨園戲一師傅才掌握其技術,後傳給白沙周君師,再傳給
東石蔡尤本師,由此可見其時文化藝術基礎之深厚! 至於南音郎君弟子,亦代代相傳,據傳清中葉有樂師許良惠技藝精湛,名嗓一時。家人均譜音律,滿門風雅,稱為「全家樂」,明末清初許其鐸亦為南音中之佼佼者,猶為人所稱道傳揚。
人民生活
村中人民生活收入,以農為生,結合各種副業收入,2009年,農業人口占總人口85%,華僑占5%,工人占10%。民風良好,生活樸素勤勞,作物以糧蔗為主,其他為養豬業,尤以養豬獲利較厚,年產數萬頭之多。家家有新居,鄉裡面貌為之一新。
村名沿革
村中有條南北走向常年不息潺潺直流活泉,名曰滸水,因村以此水為名曰:「滸水」、「滸里」。公元一九四九年至公元一九五八年改名南天,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年尹名達群,公元一九六一年又復改名南天,一九七八年乃改復為許西坑村。
許氏住民
許西村許氏,系始祖侍御愛公派下裔孫,文聳公分居錢坡,明朝萬曆年間,由錢坡詒謀公肇居許西坑村,(自侍御愛公到詒謀公凡十六世),因前譜遺失,茲就以開基許西坑村的詒謀公為一世祖。
詒謀公傳有四子,即今之長房、二房、三房、四房(分居岐霞里,俗稱下許厝村),常住許西坑村之人口近有四千人,均為許氏,尚有分居瑤前、郭厝、石兜、呂厝以及青陽、安海、泉州、福州、北京、本溪、廈門、永安、四川、漳州、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外有菲律濱、新嘉坡、印度尼西亞、越南等。
興建祠堂
許西坑村祠堂始建於清初,(只建頂落),其宗祠對聯:一、偕官牧立帝庭,太岳流輝,萬古衣冠如昨。並王陳開閩土,參軍著績,千秋俎猶新。二、箕裘紹龜山,太岳傳芳應濟美。雨露沾盛世,瑤林何處不飛花。三、出固始,開閩邦懋功第一。分錢坡,居滸里孝悌為先。四、滸水汪洋溪翻玉鯉成龍變,銅山聳峙案立金雞作鳳鳴。五、西石光前美石,坑流裕後源流。
在清朝晚期,再建祠堂下落,自編許西坑村昭穆一段:雕刻在石柱上:學、庭、天、仕、光、良、繩、其、祖、所、治、厥、孫、謀、綿、瓞、世、代、共、慶、箕、裘。正是“侍御始祖,幅漳入泉,派衍華廈、奕世垂延,擇此聖地,錢坡支遷,地傑人靈,裕後光前,接踵揮袂,人流如煙,鼎盛情牽,倜儻不羈,勤勞志堅,學技學藝,改換新天,馬蹄不息,南北榮旋,書聲琅琅,瓜瓞綿綿”。
經濟情況
許西坑村四面峰巒,中間是旱地,水利條件不好,當地有一歌謠:「八分旱地,二分天,五天無雨即小旱,十天無雨大幹旱,半月無雨收成難」。人們為求生存,紛紛外出謀生以求發展,分居國內外各地者比在村者更多。
滿清中葉村中開設典當、布坊、油車、磨房、甄窯等。傳說當時磚瓦質優,暢銷晉南同三鎮,現在尚存燒窯潭,磚仔埕遺址。全村土地平均每人不足六分地,以生產地瓜為主,其次小麥及小量小稻,生活水平低,民生困苦。
許西村民經濟收入,以農業占有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其他占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石工、木工、泥工、教師、國家工作人員、自由小販等,發展有十三間小商店,兩間菜館,三家理髮店,二間栽縫店。2009年又發展不少經濟農作物:如黃蔥、白菜、紅羅卜、乳豆、菜花等。還有家庭副業金針菇、磨菇。
住宅建築
許西坑村居民住房,比五年前增建一倍以上,新屋林立可觀,公路四道八達,交道便利,石東公路穿南北,金廈公路貫東西,人民民眾性格剛強,有敢想敢幹的大無畏精神,實是滸水雄心吞日月,西鄉壯志納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