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舒亞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吉林長春
- 出生日期:1961年
- 職業: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 畢業院校: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
- 主要成就:美國亞歷山大作曲比賽一等獎
- 代表作品:《秋絕》 《十面埋伏》
人物經歷,人物成就,人物評價,媒體報導,
人物經歷
1988年獲法國外交部藝術獎學金、以法中文化交流項目形式赴巴黎深造,後獲得巴黎高等師範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文憑(碩士)。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第一獎文憑(碩士)和作曲大師班文憑(博士)。1988年由文化部公派赴法國巴黎深造。先後獲得巴黎高等師範音樂學校高級作曲班文憑(碩士),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第一獎文憑(碩士),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第三階段作曲大師班文憑(博士)。並考入世界聞名的法國蓬皮杜中心IRCAM音樂音響研究所實習研究一年。
1992年其交響樂作品《夕陽、水晶》獲法國第五屆貝藏松國際交響樂作曲比賽第一大獎,並獲入選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1993年他的電子音樂作品《太一第2號》獲法國第21屆布爾熱國際電子音樂作曲大賽第二大獎(第一大獎空缺),隨後還獲得義大利第15屆呂齊·盧索羅國際電子音樂作曲比賽第二大獎和日本東京“入野羲郎音樂獎”,併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二十世紀電子音樂作品CD精選系列。
1996年被聘為法國巴黎(Royaumont)國際年會暨作曲夏令營作曲教授並定居巴黎;2003至04年被中國音樂學院聘為海外特聘作曲教授;現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教授。
2014年9月19日,因政策原因免去許舒亞同志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職務。
1993年起許舒亞被聘任為巴黎Itinerairem室內管弦樂團的音樂評審委員,1996年被聘任為法國Royaumont國際作曲學校作曲教授,1997年應邀在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和台灣師範大學講學,1998應邀任台灣國際作曲比賽評審,1999年應邀任巴黎國際豎琴比賽評審,應法國文化部委約創作作品《秋絕》、《十面埋伏》,作為巴黎國際豎琴比賽必選演奏曲目。
2000年和2001年被特邀為蘇黎世國際新音樂節常駐作曲家(Resident Composer)。《題獻2》(2006年柏林01室內樂團委約創作並首演);三幕歌劇《八月雪》(2005年在法國馬賽歌劇院首演並被法國國際歌劇雜誌評為年度最佳原創歌劇);《拉姆之海市蜃樓》(2004年法國尼斯愛樂樂團首演);歌劇《太平湖的記憶》(2004年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大廳首演);聲樂協奏曲《拉姆之魂》(2002年亞洲作曲家聯盟委約創作),交響樂《涅槃》(2001年法國國家交響樂團委約創作並首演),《題獻1》(2001年巴黎秋季藝術節三十周年紀念首演),舞劇《馬可·波羅的眼淚》(2000年法國里昂國際藝術節首演);《無極》(2000年西德廣播電台委約創作),《十面埋伏》(1999年法國文化部委約創作),民族管弦樂《八行詩》(1998年荷蘭皇家基金會委約創作),低音長笛與室內樂隊《周疏》(1996年巴黎InterContemporain樂團委約創作),《古道敘事》(1995年法國廣播電台委約創作的電子音樂),室內樂作品《散》(1995年巴黎秋季藝術節委約創作),室內管弦樂作品《古老原野的回聲》(1993年法國廣播電台委約創作),室內樂作品《秋天的隕落》(1991年荷蘭新樂團委約創作),等等。
許舒亞被選入倫敦《新格羅夫世界音樂大辭典》和巴黎出版的《二十世紀音樂家大辭典》。他的音樂作品被德國Kairos唱片公司、法國SACEM/SACD音樂著作權協會、義大利呂齊·盧索羅基金會和荷蘭ZEBRA唱片公司出版CD唱片。他的作品樂譜由法國 Billaudot 音樂出版社、Jobert 音樂出版社和Lemoine音樂出版社出版。
2019年01月,任上海市文聯第八屆委員會副主席。
人物成就
許舒亞的音樂作品經常在歐洲最重要的國際音樂節中發表演出,其中有德國的科隆廣播音樂節、明斯特新音樂節、巴頓·巴頓新音樂節、德勒斯登新音樂節、斯圖加特現代音樂節、法國的巴黎秋季藝術節、貝藏松音樂節、布爾熱國際電子音樂節、法國廣播電台現代音樂展;義大利的威尼斯音樂節、羅馬音樂展、都靈九月音樂節、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維也納現代音樂節、布達佩斯特、巴托克音樂節、日內瓦“亞斯本音樂節”、國際作曲家聯盟ISCM世界音樂節、布魯塞爾音樂藝術節、阿姆斯特丹世界民間音樂和現代音樂節、立陶宛現代音樂節、斯德哥爾摩音樂節、哥本哈根新音樂節、香港現代音樂節、台灣音樂藝術節、蘇黎世新音樂節等等。
1997年荷蘭廣播公司、鹿特丹郵報和荷蘭新樂團在荷蘭舉辦了(許舒亞作品音樂會)三城市巡迴展。1998年11月他應邀為荷蘭皇家藝術基金會四十周年紀念音樂會創作的為百名音樂家的大型作品(八行詩)在世界著名的阿姆斯特丹Concertgebouw皇家音樂大廳公演。
2000年1月德國西德廣播公司在科隆舉辦世界青年作曲家論壇—六位當代作曲家音樂節,從德、法、奧、英、澳大利亞、中國各選一位作曲家。許舒亞作為中國作曲家入選並在科隆西德廣播公司大廳舉辦了《許舒亞作品音樂會》和世界青年作曲家論壇—許舒亞音樂創作專題節目,同年荷蘭Den Bosch音樂節亦舉行《許舒亞作品音樂會》。
蘇黎世新音樂節於2000年11月舉行了兩場(許舒亞作品專題音樂會)。法國國家交響樂團於2001年5月在巴黎首演了許舒亞應法國廣播公司委約創作的大型交響樂《涅槃》。
2000年9月由許舒亞作曲、法國著名舞蹈編導讓·克羅德·加洛達導演的舞劇《馬可·波羅的眼淚》在法國里昂國際舞蹈節首演,引起強烈反響及轟動。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費加羅報、解放報以及歐洲各國的報刊均以大篇幅報導並對音樂給予好評如潮。該舞劇首演後三天內已被歐洲多個藝術節邀請安排於2001年巡迴演出五十餘場次,法國外交部和文化部已將舞劇《馬可·波羅的眼淚》已定由法國電視一台LCI有線電視台製作成專題片和環繞立體錄相片、在歐洲播放和出版。該舞劇2001年11月至2002月2月還將在法國巡迴演出,並將在2003年2月巴黎音樂城舉辦的世界作曲家音樂展中演出。
許舒亞獲得法國國家音樂、舞蹈、戲劇聯合會1992年度音樂成就獎(每年授予一名作曲家、一名舞蹈家、一名戲劇作家),1994年日本東京“入野義郎音樂獎”,並被中國音樂年鑑評選為1993年度“中國音樂名人”。
自1991年許舒亞創作的室內樂隊作品(秋天的隕落)使他開始在法國和歐洲引人注目,並在法國著名的蓬皮杜藝術中心向全世界徵集音樂作品的比賽活動中從233名候選作曲家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入選的東方作曲家並與該中心簽訂了新的創作契約。該作品由荷蘭新樂團錄製出版了CD唱片。
1992年他的交響樂作品(夕陽、水晶)獲法國貝藏松國際交響樂作曲比賽第一大獎,被選定為貝藏松國際指揮比賽的決賽必選曲目並被法、德、奧、瑞典、香港、台灣許多交響樂團多次演出。該比賽為西方最重要的交響樂作曲比賽之一,許舒亞是第一位在該比賽中獲獎的東方作曲家。
隨後,他的電子音樂作品(太一第二號)又獲得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歐美三十五聯合主辦的西方最有影響的法國第二十一屆布爾熱國際電子音樂作曲大賽的第二大獎(該屆第一大獎空缺)及德、法、奧、意、英、美、加、俄等三十五個主辦國聯演和電台聯播的榮譽,並獲得在十五個國家的電子音樂中心工作,創作音樂的機會。(太一第二號)還獲得了義大利第十五屆呂齊·盧索羅國際電子音樂大獎。該作品至今已在西方一百多場音樂會中上演,並由法國和義大利分別出版了CD唱片。
人物評價
做為在西方最活躍的中國當代作曲家之一,許舒亞近年來主要致力於以一個職業作曲家的身份來更多的發展他的音樂創作生涯。他的創作、演出活動主要在歐美和日本、台灣、香港地區,他的音樂作品經常在法國、德國、荷蘭、義大利、奧地利、英國、比利時、瑞士、瑞典、芬蘭、丹麥、挪威、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俄羅斯、匈牙利、立陶宛、羅馬尼亞等國家演出並被電台、電視台介紹。
許舒亞的音樂創作涉及到交響樂、舞劇音樂、室內音樂、計算機音樂、聲樂和民樂等領域。1999年許舒亞應導演黃健中邀請回國為電影(我的1919)作曲。做為定居西方的中國代表性作曲家之一,許舒亞被選入世界最權威的1999年版《新羅夫世界音樂大辭典》和巴黎出版的《二十世紀音樂家大辭典》。
媒體報導
眼下,根據老舍原著改編的電視劇版《茶館》正在熱播。細心的電視觀眾或許已經發現,該劇的作曲正是出自著名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許舒亞。這也是許舒亞繼《畫魂》、《江山風雨情》、《越王勾踐》、《寶蓮燈前傳》、《特殊爭奪》等熱門電視劇後,他為國內電視劇親自操刀的又一力作。
國內的大多數人了解、認識“作曲家許舒亞”,正是從這些影視劇主題曲開始的。從早期的《千色》、《汴水流》,到近些年的《夢在版圖》、《遠處有座山》、《去延安》等,這些都是具有較強生命力的作品,直到今天聽起來依然完美動聽,餘音不絕。不過,如果您再仔細翻閱許舒亞的簡歷,就會驚奇地發現他在國外的作品更為世人所重。許舒亞在國外儼然是一個“東方音樂使者”。
旅居法國二十餘載
許舒亞1983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先後師從著名作曲家朱踐耳和丁善德教授。畢業後許舒亞曾留校任教。1988年,27歲的許舒亞幸運地獲得了法國外交部藝術獎學金,以國家文化部中法文化交流形式遠赴巴黎深造。1989年,許舒亞獲得巴黎高等師範音樂學校高級作曲班文憑後,同年就考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學習。
剛到法國巴黎時,許舒亞感到些許孤單。“(幾乎)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人都有,就是很難找到中國的音樂同行,一個班就我一個中國人。”加之學習上的一些語言障礙,使得他感覺到很大的心理落差。“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音樂學院之一,再優秀的人到那裡都得從頭再來。”許舒亞說,學院教學制度的嚴格令其一時無法適應,“簡直要把人逼瘋”。
不過,許舒亞是一個勤奮且用心的人。他很快就學會了適應在巴黎的學習和生活。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1992年,許舒亞獲得了高級作曲班第一獎文憑(碩士),1994年獲得第三階段作曲研究生班文憑(博士)。隨後,他又考入世界聞名的法國蓬皮杜中心(IRCAM)音樂音響研究所實習研究。1996年,許舒亞被聘為法國巴黎Royaumont國際年會暨作曲夏令營作曲教授,他已經開始用法語為學生們授課、備譜例。
學有所成的許舒亞,也在法國結識了自己的太太。他決定定居法國,專職從事音樂創作。
作品頻現國內螢屏
但是許舒亞並沒有就此在國內消失。作為中國音樂學院的海外特聘作曲教授,他經常在中國和法國之間“飛來飛去”,兩地來回奔跑。除此之外,他也在為自己感興趣的影視劇創作主題曲。
中國是世界上生產電視劇最多的國家之一。國內一些歷史性題材的電視劇對熱愛文學的許舒亞具有較大的吸引力。“有些是以一個小人物的故事反映整個國家的命運,我對此很有感觸。在這種情況下寫的曲子就更有感覺了。”許舒亞告訴記者,他在創作電視劇主題曲時要求有畫面感,“因為畫面會讓我產生共鳴。你把這種感覺融入劇情,寫出來的作品才會和觀眾產生共鳴。”
正是這種獨特的感受,讓許舒亞寫出了諸如《千色》、《汴水流》、《遠處有座山》、《去延安》等一首首觀眾耳熟能詳的電視劇主題曲,並傳唱至今。許舒亞此次為電視劇《茶館》作曲,為保證老舍《茶館》中醇厚的的“京味本色”,其創作的音樂也是“京味十足”。
在許舒亞看來,自己仍然不同於西方國家的一些作曲家。在歐洲國家,作曲家並不熱衷於為影視劇譜曲。“有時候他們對於影視劇音樂排斥的相當厲害。”但許舒亞則認為,在不放棄學術研究的前提下,“可以將自己的音樂創作放寬些”。
許舒亞雖不為歌手寫歌,但他並不排斥現在的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有它的範疇,之所以流行必然有它的原因,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國際舞台屢獲大獎
如果說國內音樂創作的成功讓中國人認識了許舒亞,其在國外頻獲大獎則讓全世界都認識了他。
試聽許舒亞早期的一些音樂作品,不難發現其深厚的音樂功底和創作能力。1982年,還是學生身份的許舒亞就憑藉處女作《小提琴協奏曲》獲得美國亞歷山大·齊爾品基金會作曲比賽一等獎,該作品曾在我國青年作曲家研討會上引起轟動。而令其在法國和歐洲音樂界嶄露頭角的作品則是《秋天的隕落》,正是這部室內樂作品引起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的關注。
1992年,許舒亞的交響樂作品《夕陽、水晶》獲得法國第五屆貝藏松國際交響樂作曲比賽第一大獎,該作品隨後入選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1993年,許舒亞為長笛和電子音樂創作的《太一第2號》,在第一大獎空缺的情況下,獲得了法國第21屆布爾日國際電子音樂作曲大賽第二大獎,該作品同時將義大利第15屆呂齊·盧索羅國際電子音樂作曲比賽第二大獎和日本東京“入野羲郎音樂獎”收入囊中。
2000年,許舒亞音樂生涯里程碑般的作品——現代舞劇《馬可·波羅的眼淚》在法國里昂國際藝術節首演成功後,開始了世界巡迴演出,足跡遍布馬賽、布魯塞爾、里約熱內盧等國際藝術節和北京、上海、曼谷、漢城、東京等地,所到之處觀眾反響熱烈,被世界諸多媒體評為佳作。
在西方國家,許舒亞是較為活躍的中國當代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涉及到交響樂、舞劇音樂、室內音樂、計算機音樂、聲樂和民樂等領域。他也因此被選入英國倫敦的《新格羅夫世界音樂大辭典》和法國巴黎的《二十世紀音樂家大辭典》。
院長的音樂夢想
2008年,上海音樂學院首次面向全球公開招聘院長。許舒亞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經過層層挑選,許舒亞與來自美國、德國、法國、日本和國內的七名華人音樂家、藝術家進入到最後的面試環節。最終許舒亞獲聘為“東方學者”,出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也正是這次機會促成許舒亞踏上了回國的班機。
上海音樂學院之所以選擇許舒亞,一方面是學校對他在音樂專業教育領域和治學治校方面的理念頗為讚許;另一方面是看中他多年來在國際上取得的藝術成就和聲譽,希望以此在學術上起到引領作用。
在電子音樂方面頗有建樹的許舒亞,上任後積極建立了作曲與電子科技音樂創作工作室,在保持上海音樂學院傳統的基礎上,研究發展音樂創作的新模式。2010年6月,第七屆EMS國際電子音樂研討會在上海音樂學院召開。來自全世界的部分電子音樂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和知名高校電子音樂人齊聚上海,就電子音樂的發展進行廣泛交流與深入探討。期間,上海音樂學院電子聲學音樂中心成立八周年系列音樂會也順利舉行。許舒亞為長笛和電子音樂而作的《太一Ⅱ》也在音樂會上全球首演。與會者認為,該作品充分展現了中國當今電子音樂的發展水平。
在許舒亞看來,中國電子音樂的趕超前景很大,“電子音樂在歐洲也就二十多年的歷史,在技術上我們也並不落後,如果我們在這方面能夠進行系統研究,挖掘本土音樂特點,極有可能誕生代表中國的‘東方學派’。”而在此次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上,許舒亞也大量使用了電子音樂元素。
音樂人的世博情懷
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閉幕式文藝表演音樂總監,許舒亞目前正全情投入上海世博會閉幕式的音樂創作和組織工作。據其透露,目前上海世博會閉幕式大框架已基本成型,但許多細節並未敲定。
中外融合的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令人印象深刻,至今讓許多人津津樂道。尤其是音樂編排工作,音樂設計溫馨、大氣。音樂的主題不僅包含中國元素,更體現出國際視野和中外交融的特徵。當然,這也得益於許舒亞對於世博音樂的研究。
在百年世博的發展歷史上,音樂作為世博會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世界博覽會發展的歷史也是世博音樂發展的歷史,它有著從歌劇、交響樂到電子樂的趨勢轉變。許舒亞認為,這個趨勢與音樂史的發展趨勢息息相關。1855年法國巴黎世博會舉辦之時,作曲家威爾第創作的《西西里的晚禱》,具有明顯大歌劇典型特徵。同時這一時期也誕生了輕歌劇的類型;小約翰·施特勞斯著名的《藍色多瑙河》於1867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奏響。“那時候的世博會選用了很多著名作曲家的經典作品。”
上海世博會主題歌《致世博》和《BetterCity Better Life》的創作匯聚了國內外眾多優秀音樂製作人的心血,其中包括美國“音樂教父”昆西・瓊斯、上海世博會“文化大使”譚盾等,“中外優秀的音樂製作理念與百年世博的人文精神碰撞,折射出雋永的歌曲旋律,成為跨越五湖四海的友誼橋樑和心靈橋樑。”許舒亞對此也讚賞有加。
由於上海世博會閉幕式的條款規定需要進行保密,採訪中許舒亞並沒有透露太多的細節,但他告訴記者,閉幕式上將會有新的音樂作品出現。“可以肯定的是,上海世博會閉幕式和開幕式一樣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