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76年許知遠出生在江蘇北部的一個小鄉村,一直在這裡生活到7歲。
1983年,鄧小平決定裁減的100萬軍隊,父親所在的鐵道兵首當其衝,於是,許知遠跟隨父親來到北京。
1995年,整天為自己能否考上大學而憂心忡忡的許知遠進入
北京大學,
蔡元培時代早已是昔日的傳奇,大學則變成流水線式的加工廠。於是,畢業時,許知遠成為了一名事業有成的人,第一個月的工資相當於母親一年的收入。
網路泡沫破滅,他又成了新聞記者,彼時,中國的出版物逐步獲得發言,一些以市場為基礎的媒體,正學習用《
紐約時報》的口吻報導中國。身處1999年至2003年的許知遠,被一種強烈的樂觀情緒左右著。
2002年3月,許知遠首次出國,目的地是美國。一個月里,他從東海岸轉到西海岸,採訪了20個人,似乎實現了他年少時從《流放者的歸來》中所了解的那種文學流浪生涯。
2010年,
胡舒立和《
財經》成為中國傳媒時代嬗變的縮影時,遠在英國的許知遠內心頗為唏噓,他一口氣寫下洋洋萬言的文字,細數中國媒體命運的雷同與宿命。
寫作歷程
許知遠的出現從來都離不開書。
即使是坐捷運或是接受媒體採訪前的空隙,他的面前也總會有一本書,或是一本英文雜誌,一本厚重的英文字典。
他做書店、開專欄、寫書。
從24歲到31歲,許知遠稱,他的寫作已經從追求華麗轉變為注重對生活真實的體驗。“我希望在寫作中尋找安寧、美好的東西。”儘管他同時也認為,寫作不應該是一件隨性的事,發表意見應該是一種義務。
許知遠文章中充溢的,是眾多西方著名知識分子的名字。他在《
經濟觀察報》的專欄結集《昨日與明日》,名字就是模仿
李普曼的專欄“今日與明日”。不僅如此,他的參照體系的英美色彩濃厚:“特別是高中時期,那時受了很多
李敖的影響。他不是在文章中說,什麼都是西方的好嗎?”而對於傳統文化,他卻“一無了解”。朋友說,他談論中國時的口氣“就像一個外來者”。
高中與大學時期,被翻譯成中文的外版書籍成為許知遠最主要的閱讀來源。北大圖書館三、五塊錢處理的《
時代》過刊,成為他認識西方的主要途徑。這段閱讀經歷,對他的思維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人、對事物、對國家的看法,都是從西方經驗里來的,比如說,我就曾認為個人主義是最好的。”
2002年,許知遠第一次出國,他在美國待了一個月。“以前對於西方的認識更多是從書本上,這次是人和人更感性的接觸,也是第一次跟以前只在教學參考書上出現的人進行真正的交流。像加爾布雷斯、
希勒,他們都是非常典型的
美國知識分子,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對於世界的思考方式,甚至他們的談話方式,你都可以從他們身上借鑑,慢慢形成自己的態度。我見
加爾布雷斯時,他已經92歲了,還在寫新書,當時我就覺得,我要做這樣的人,要做一些新的事情。”
2004年,許知遠第一次給大陸以外的雜誌《天下》撰寫專欄。一名台灣學生說,他從這本在華人世界頗有影響力的雜誌上,第一次看到了大陸人寫的文章。這也是許知遠“發現中國”的開始:“那時還很模糊,不知道該怎么寫中國。但寫作和談論是一種探索方式,在談論中,我發現自己中國意識的空白,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寫中國,只能去看《財富》、《紐約時報》是怎么寫的。這是一塊陌生的知識和情感領域。”
從為中國介紹西方,到向台灣介紹大陸,許知遠感受的最大不同是,“你越描繪自己的國家,越意識到跟她的感情,情感是一點點凸顯出來的。所謂的冷峻都是假裝的,要溫情,不要濫情就可以了。”
這之後,許知遠的文章中,“中國”不再是簡單的地理概念,“現在清晰一些了”。他開始試圖探討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任務。他的價值體系中,也開始補充進一些非英美體系的東西。近一兩年,他開始寫更多關於中國的事物。在《金融時報》中文版的專欄就是希望幫助海外讀者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
從來不讀
魯迅的他,近幾個月開始讀魯迅了。而且,他還計畫到中國各地走走,通過與當地人的交談,把看到、聽到的東西表達出來。他依然讀不下去古文,看的更多的還是漢學家寫中國的文章。
微電子專業的背景卻頻頻在經濟領域發言、文章中過分的旁徵博引,都成為人們對許知遠的最大質疑。“專家是多么愚蠢的title呀!”許知遠反駁說。“我的專業是人,是一個更巨觀的概念。而且我大量使用引語,是在二十三四歲的時候。用引語,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連線的過程,連線過去和現在的人,為讀者提供啟發。那是我試圖分析和推理的方式呀。在西方傳統里,這是很正常的。但我們的國家太反智了,人們喜歡直接的東西。而我傳遞更多的是信息和推理,不是一個確定的觀點。我不一定有觀點,結論必須建立在事實上,才能得出看法。當我有觀點的時候我會表達出來的。”
許知遠說,他開始更重視微小的變化。“成長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的積累也是經驗的積累,更是內心對於自己所做事情確認的過程。”這個曾經迷戀蘇曉康式抒情體,曾經以
李敖、
孔慶東為精神武器的年輕人,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世界的參照體系很多,你要試圖從不同的地方借鑑不同的經驗。我還沒有成型,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所以它們都是我的一部分。知識可以被不斷取代、顛覆,但性格的塑造卻能給人生帶來穩定性。生活沒有特殊的轉折點,而是由dailywork積累而成的,認識到這一點,是我自己成熟的標誌。”
主要作品
2《轉折年代》
3《納斯達克的一代》
4《昨日與明日》
5《思想的冒險》
6《新聞業的懷鄉病》
7《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
8《醒來:110年的中國變革》
9《我要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10《中國紀事》
11《 祖國的陌生人》
12《鍍金中國》(繁體)
13《極權的誘惑》(繁體)
14《未成熟的國家:變革中的百年中國》(繁體)
15《一個遊蕩者的世界》
16《偽裝的盛世》
17《抗爭者》
18《
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2019年5月
炮轟韓寒事件
經過
2010年5月,
韓寒入選《
時代周刊》年度百人榜之後,突遭“炮轟”,知名作家許知遠撰文《庸眾的勝利》,對韓寒的“公共知識分子形象”進行批判。
觀點
“此刻的中國,人人都在談論韓寒。他像是越來越壓抑、越來越迷惘的時代的最後救命稻草。上了年紀的知識分子說他頭腦清醒,媒體歡呼他是‘青年領袖’、‘年度人物’,青年人覺得他不僅很酷,還有思想。”
“他的文章總是如此淺顯直白,沒有任何閱讀障礙,也不會提到任何你不知道的知識;還有他嘲諷式的挑釁姿態,顯得如此機智,他還熟知挑戰的分寸,絕不真正越政治雷池一步;他也從來不暴露自己內心的焦灼與困惑,很酷。他能把賽車冠軍、暢銷書作家、叛逆小子和即興諷刺者等多種角色結合,並能在種種誘惑面前保持警惕,況且他才二十七歲。人們尤其著迷於最後一點,他在自己全球瀏覽量第一的部落格上,嘲諷這社會中的種種愚蠢和不公。”
許知遠的結論則是:“韓寒掀起的迷狂,襯托出這個崛起大國的內在蒼白、可悲、淺薄——一個聰明的青年人說出了一些真話,他就讓這個時代的神經震顫不已。與其說這是韓寒的勝利,不如說是
庸眾的勝利,或是整個民族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