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關帝廟

許昌關帝廟

許昌關帝廟,也稱為灞陵橋關帝廟,位於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許繼大道西段灞陵橋景區內部,占地面積19000多平方米,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許昌關帝廟座北朝南,整體建築為三進院落,呈中軸線對稱布局,現存青石御橋、山門、儀門、東西廂房、拜殿、漢壽亭侯大殿、東西配殿、春秋閣等九殿一閣。許昌關帝廟是為紀念關羽灞陵橋挑袍而建,是全國與關羽真跡有關的八大關廟之一。

2013年5月3日,許昌關帝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昌關帝廟
  • 地理位置: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許繼大道西段灞陵橋景區內部
  • 所處時代:清
  • 占地面積:約 19000 m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夏季(8:00—18:00)冬季(8:00—17:30)
  • 編號:7-1206-3-504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管理機構:許昌市灞陵橋文物管理處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青石御橋,山門,儀門,拜殿,漢壽亭侯大殿,春秋閣,東西廂房,文物遺存,歷史文化,灞橋挑袍,關廟奉曹操,創設賬薄,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由奉直大夫、許州知州甘文炳倡導,八方捐資,王弘道捐地29畝,於灞陵橋西側建成關帝行宮,後稱關帝廟。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奉直大夫王逾曾蒞任許昌知州率僚佐紳士及商旅居民,闢建了重門,粉刷了院牆。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許昌關帝廟主持戴承恩等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擴建。
清雍正七年(1729年),許昌發大水,關帝廟部分建築毀於水。約500餘人捐資,重修了關帝廟。
清雍正十年(1732年),維修許昌關帝廟。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對關帝廟的照壁、四周圍牆、頭門、二門、鐘樓、鼓樓,全部進行了改建和擴建。
民國十一年(1922年),河南軍政府出資,擴建戲樓。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許昌關帝廟被國民黨軍隊占用為傷兵醫院。文昌閣、東西花廊及塑像被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戲樓毀於戰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許昌關帝廟曾是許昌縣三中、農業合作幹部學校、許昌專員公署農業幹部學校、許昌專員公署行政幹部學校、許昌地區革命委員會學習班、中共許昌地委黨校家屬院。
1983年,許昌地、市兩級人民政府撥專款對關帝廟古建築群進行了搶修。
198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撥專款對九殿一閣進行了全面修繕。
1994年1月,許昌關帝廟被列入國家級中國文物古蹟游三國戰略旅遊線。
2003年,對關帝廟儀門進行了維修;同年5月按照原有的構件和造型風格在關帝廟內恢復了原灞陵橋遺址。
2005年3月,對關帝廟前御河排水系統進行了改造,改造了原有御河;同年7月,依照古建築維修傳統工藝對關帝廟進行了重新油漆、彩繪。
2006年,對關帝廟102平方米甬道維修改造,對儀門垂花門、畫廊垂花門、鐘鼓樓進行了揭頂維修。
2010年,在原址復建戲樓。

建築格局

許昌關帝廟座北朝南,占地面積19000多平方米,整體建築為三進院九殿一閣,呈中軸線對稱布局。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有青石御橋、山門、儀門、拜殿、漢壽亭侯大殿、春秋閣,分三個完整的院落。一進院內儀門前甬道兩側有鐘樓和鼓樓。二進院內拜殿前兩側有東西配殿。過大殿屏風,入三進院落。正面是春秋閣,兩邊為東西廂房。整體建築布局嚴謹,地方建築手法與官式手法相結合,紅牆灰瓦,保存完整,是許昌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

主要建築

青石御橋

青石御橋位於山門前,單拱小橋,俗稱御河橋。青石條鋪面,橋長7.3米,寬3.8米,橋兩邊望柱雕刻著石獅、石猴。
許昌關帝廟
 青石御橋、山門

山門

山門面闊五間12.9米,進深二間6.3米,單檐歇山式建築,檐高4米,灰色筒板瓦覆頂,檐下施三踩單昂斗拱。柱間雀替全部為透雕,有祥龍浮雲、纏枝牡丹、龍戲牡丹等。明間和次間設定實榻大門,設有石鼓形門墩,雕刻有犀牛望月、雙獅解鎖、天馬行空等歷史故事。山門上方有二龍戲珠浮雕,豎匾寫“關帝廟”三字。門上有九列九行的黃銅色門釘。山門內右有馬良,左有廖化的彩塑。一進院兩側有鐘鼓樓,均為重檐四角攢尖樓閣式建築。
許昌關帝廟
山門

儀門

儀門位於山門之後,面闊五間15米,進深二間5.36米,單檐硬山式建築。明、次間設定棋盤大門。儀門分三個入口,分別是中雉門、右文經門、左武緯門。儀門和拜殿之間是東西配殿,為尖山式硬山,灰筒瓦頂。東西配殿均面闊三間9米,進深一間5.5米,設前檐廊。

拜殿

拜殿和大殿連為一體,是中軸線上的最大建築。面闊三間12.6米,進深一間6米。檐高4米,硬山牆灰筒瓦頂。

漢壽亭侯大殿

漢壽亭侯大殿,尖山式硬山,面闊三間12.6米,進深二間9.75米,硬山式灰筒瓦頂。前檐明間和次間均設格扇門,後牆為封護檐,明間設有棋盤門和後殿相通。梁架彩繪為單線平塗,檐下繪三國故事圖案。
許昌關帝廟
拜殿、漢壽亭侯大殿

春秋閣

春秋閣為樓閣式建築,設有內外樓梯。單檐尖山式硬山,面闊三間9.8米,進深二間9.8米,兩層通高9.6米。下檐設外廊,明間為格山門,次間為格扇窗。上層外檐廊有欄桿扶手,明間設有格扇門,次間設檻窗。上層檐下枋有透雕花草圖案。柱間雀替為鯉魚吞花、雲龍戲水等透雕圖案。
許昌關帝廟
春秋閣

東西廂房

東西廂房對稱,均為尖山式硬山。面闊三間9.32米,進深一間7.26米,設前檐廊,明間和次間設定格扇門,灰筒瓦頂。格扇門的池板和檐下走馬板內全部為透雕花鳥、動物圖案,施以彩繪。東廂房為議政堂,西廂房為五虎堂。

文物遺存

許昌關帝廟內碑碣六十多通,其中有原灞陵橋遺存碑刻,明代周國主、大將左良玉的“漢關帝挑袍處碑”、明代“關王辭曹操之圖碑”、以及清代“創建關帝行宮挑袍碑記”等。
漢關帝挑袍處碑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刻立,高265厘米,寬88厘米,厚23厘米。左上端殘缺,碑身兩道裂縫。上陰刻“漢關帝挑袍處”,明末總兵左良玉書。
許昌關帝廟
漢關帝挑袍處
關王辭曹操之圖碑
明嘉靖年間刻,高193厘米,寬85厘米,厚21厘米,左下角殘。碑上部篆書“關王辭曹操之圖”,其下刻《關王辭曹操書》,下部陰線刻關羽灞陵橋挑袍圖。
關王辭曹操之圖碑
創建關帝行宮挑袍碑記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刻立,通高328厘米,寬71.5厘米,厚21.5厘米。河南道御史鄢邑常翼聖撰文,候選學正田生玉撰額,候選縣丞王維新書丹。碑文記述了在許州太守甘文炳的倡導下,眾人捐資,鄉紳王弘道督辦,於灞陵故跡關羽辭曹歸漢處創建關帝行宮的經過。
許昌關帝廟
創建關帝行宮挑袍碑記
建修八里橋關帝廟記碑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刻立,高274厘米,寬83厘米、厚22厘米,碑文為陰刻楷書,分四節題寫,下有落款,章法自然而獨特。許州知州王逾曾撰文。碑文記述了知州王逾曾率僚佐紳士以及商旅居民捐資,在舊址上擴建關帝廟,新建重門,粉飾牆壁,使廟巍然而煥然一新的經過。文末對曹操踐行關公處為八里橋而非霸陵橋作了闡釋。碑額題“聖跡萬古”。
許昌關帝廟
建修八里橋關帝廟記碑
許昌霸陵橋挑袍聖跡圖碑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高136.5厘米,寬65厘米,厚8厘米。碑正面陰線刻關羽灞陵橋挑袍圖,右上角刻《關帝辭曹書》。
許昌關帝廟
許昌霸陵橋挑袍聖跡圖碑
移集呈稿
清同治十年(1871年)刻石,長82厘米,寬37厘米,保存完整。記述了首事王映嵩、鄉約曹雲漢、集首曹光玉等人呈報本州正堂,將半坡鋪集移於八里橋上一事。
許昌關帝廟
移集呈稿
勒馬挺風碑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冬朱又廉重刊。碑高159厘米,寬51厘米,保存基本完整。
許昌關帝廟
勒馬挺風碑

歷史文化

灞橋挑袍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春,曹操俘關羽至許都,禮之甚厚。但關羽不忘舊主,掛印封金,辭曹歸劉。曹操率部將追至灞陵橋,賜酒贈袍。關羽疑其有詐,立馬橋上,以刀挑袍,拜揖而去,開始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

關廟奉曹操

許昌關帝廟正殿有曹操塑像,讓曹操與關羽同享一炷香,把關羽和曹操一起歌頌。“天下關廟都貶曹,許昌關廟奉曹操”。“許昌人能夠站在更加冷靜、更加客觀、唯物的高度看待曹操一生的是非功過,是認識上的超越”。
許昌關帝廟
關廟奉曹操

創設賬薄

關羽“博學經書,擅長算學”,在許昌掛印封金,辭曹歸劉之時,為了走的清楚明白,專門“創設賬薄”,把曹操賜予的金銀財寶按照“收、支、出、存”的方式統一附於帳冊。曹操曾說關羽“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當效之”。

保護措施

1963年,許昌關帝廟被許昌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許昌關帝廟被許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劃立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1992年,許昌市人民政府設立許昌市灞陵橋文物管理處,專門對關帝廟進行保護和管理。
2000年9月25日,許昌關帝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3日,許昌關帝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昌關帝廟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昌關帝廟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範圍
自關帝廟東圍牆向東延伸至130米處,自關帝廟前青石小橋向南延伸至50米處,自關帝廟西圍牆向西延伸至80米處,自關帝廟碑廊北圍牆向北延伸至40米處。
建設控制地帶
自保護範圍邊緣向南延伸100米,向西延伸50米,向北延伸50米。

旅遊信息

許昌關帝廟位於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許繼大道西段灞陵橋景區內部。
灞陵橋景區售票處
夏季(8:00—18:00),冬季(8:00—17:30)。
灞陵橋景區門票(含關帝廟)價格30元/人。
許昌市區內乘坐5路、33路、69路、104路南北線公車直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