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安世

許安世,開封襄邑(今河南睢縣)人,字少張。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丁未科狀元。許安世師從丁寶臣,詩文為歐陽修、王璉等文壇巨匠所稱重。中狀元時,年僅二十七歲。

他世入仕後,累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享年四十四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安世
  • 國籍:北宋
  • 民族:漢
  • 出生地:開封府襄邑縣
  • 出生日期:宋仁宗寶元三年(1040)
  • 逝世日期: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
  • 職業:北宋官員尚書都官員外郎
  • 畢業院校:應天書院
  • 信仰:儒家
  • 主要成就:北宋狀元
  • 代表作品:《許少張集》詳見《睢陽許氏宗譜.卷一下卷.文集》
  • 籍貫:開封襄邑縣今河南睢縣
  • :少張
  • 墓地:今睢縣尤吉屯許堂村
  • 妻子:李氏李邯鄲公孫女
  • 兒子:許頌
人物生平,作品,題清化山,游天章寺,詠史,和蓬萊閣賞雪賦詩,公生明賦,祭尊師丁先生元珍公文,宗親狀元,叔侄狀元,半個狀元,

人物生平

許安世(?—1039),北宋詩人,開封襄邑縣(今河南睢縣)人,襄邑許氏又稱古襄許氏、襄陵許氏、睢陽許氏,襄邑許氏系出睢陽許氏、睢陽許氏系出武林許氏、武林許氏系出鹽官許氏、鹽官許氏系出高陽許氏、高陽許氏系出許昌,乃太岳之後(明趙彥復重修睢陽許氏宗譜序)。許遠仕唐睢陽太守,許遠長子許玫為婺州司馬娶妻郡主李氏賜第武林,遂遷居武林,許玫兒子許源字本宗(海寧、歙縣譜作許原字本宗)娶陸平章公女,生二子,長子許德(海寧、歙縣譜作志德)、次子許賢(海寧、歙縣譜作名許述字志賢),許賢在唐朝末年為宋城令(海寧、歙縣譜作睢陽令)遂家睢陽,後裔在北宋初年遷居襄邑縣(今河南睢縣)。許氏自遷襄後人丁興旺、人才輩出。許安世就是襄邑許氏後裔中的佼佼者,生於北宋仁宗慶曆辛巳年祖父許齊封大中大夫,祖母宋氏雍丘狀元宋庠、宋祁的姐姐,父親許拯字康伯景祐年以通三經登進士第,封奉議郎。母親陳氏封金華縣君。許氏素有家學,嘗求學於歐陽修、丁寶臣、王矽、司馬光等,於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第一狀元及第。調鄆州觀察推官。熙寧五年,召為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吏房公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三一)。八年,出簽書濠州判官廳公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四二)。元豐三年,為梓州路轉運判官(同上書職官六六之一三)。七年,卒於黃州,年四十四。工詩文,歐陽修、王矽器重之,嘗賦《詠史》詩,有“至公一以廢,智術相維持。哀哉功名士,汲汲尚趨時”句,顗以為其志向高潔,可以“蹈東海餓西山”(《許彥周詩話》)。《全宋詩》卷八七八錄其詩四首。《全宋文》卷二四0八收有其文。事跡見《宋歷科狀元錄》卷四、《宋詩紀事》卷二三、《宋元學案補遺》卷九八。其《公生明賦》中名句:“依違牽制者,即已去矣!則明白洞達者,乃其自然。”被時人認為不刊之語。摯友山陰陸佃字農師評價:安世字少張吾友之賢者也,舉進士第一,文足以華國,才足以應世,不幸短命灰晦不光!《睢陽許氏宗譜.卷一.宋奉議郎許公墓志銘》
許安世人仕後,累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元豐六年(1083)八月甲子其父許拯病逝春秋69歲,許安世接到訊息後回鄉奔喪。第二年,亦染病卒於黃州,享年四十四歲。蘇軾曾解衣為之助葬。
蘇軾言:前日親見許少張暴卒,數日間,又聞董義夫化去。人命脆促,真在呼吸間耶?益令人厭薄世故也。少張徒步奔喪,死之日,囊橐罄然,殆無以斂。其弟麻城令(麻城令為許安世四弟許安石)尤貧,雲無寸壠可歸,想公聞之淒側也。料朝廷亦憐之。如公言重,可為一言否?輒此僭言,不深譴否?《蘇文忠公集.與蔡景繁十四首之七》
【許安世都官員外郎制】
敕具官某:徒隸傭役之人,典其廢置,而時其遷序,主以郎吏,其選甚高。爾蚤以敏明,升華儒館,宜增階等,往蒞厥職。尚思勉懋,以稱簡求。可。《睢陽許氏宗譜》
【許安世少張自蜀漕責房州倅謝執政啟】
雲“賤貧於有道之邦,自知愧恥;負犯於可封之日,無足哀矜”。議者謂“引咎歸已,不文過以自矜,得責降之義”。《睢陽許氏宗譜》
【回許安世謝館職啟】
右鞏啟:伏審顯承詔檢,進踐書林,伏惟慶慰。國家聚四部之書,藏之秘近;擇一時之俊,任以校讎。映朝序以甚清,簡上心而滋厚。恭以檢正學士學深而富,識大以明。擢平津於廷中,蔚為選首;賴王祥於海上,休有治功。天衢寢亨,時望攸屬。遂膺給札之召,來賁登瀛之游。侍從邇班,廟堂大任,自茲而往,計日可期。承遠貺於珍函,第仰懷于謙德。《睢陽許氏宗譜》
【許安世軼事一】
李士寧緣以金鈒龍刀遺世居坐罪,許安世亦連坐焉。初,許既魁多士,其父許拯為越州知錄,往省覲。道出杭州,見沈文通。召食罷,延之書齋,玩好盡在,見此寶刀以金塗雙龍纏之,製作精巧,光芒射人。安世見而嘆愛,且屢目之。文通曰:“少張喜此耶?通自得此刀,家間禍患相繼,每欲與人。今公方魁天下,福氣必能勝之,敢以為贈。”安世得之,寶惜特甚。而士寧素為安世所仰,一日以示,士寧見遂拜曰:“此物乃在公所耶!此徐溫所佩,有二刀焉,其雌者士寧已得之,此其雄也。士寧為此刀親渡海,往外國求之而不得,今乃近在公處。”嘆息驚駭久之。安世問其意,士寧密曰:“我大丹未成,不得仙去者,此刀未獲也。若得此二刀以煉丹,不惟我受其功,藥成亦可分遺公矣。”安世素神信士寧,遂舉以與之。爾後寂然久之。至世居事作,此刀在焉,乃士寧私以遺世居也。士寧既坐私入宮贈詩與世居,又有龍刀,故坐罪配永州。而詢其所由,乃安世處得之,故亦坐貶。噫!物之為禍有如此者。《睢陽許氏宗譜》
【許安世軼事二】
楊康國為先子言,治平中,彭汝礪諒陰榜赴省試,時以汴河上舊省為試院,即聞榜出,與同試數人自往探榜,既出門,則報榜者紛然天漢橋,忽有一肥舉人跨蹇自河路東來者,問報榜者曰,狀元何人?對曰彭汝礪也,跨蹇者聞之即時回,更不置省前,康國追問隨行小童,曰,此襄邑許秀才名安世也,康國駭之,次舉聞安世第一人及第也《睢陽許氏宗譜》
【許安世後裔】
北宋滅亡後襄邑許氏大都隨宋高宗扈蹕南渡移家江南,僅許安世兒子許頌後裔一支留守祖塋仍生活在襄邑縣,歷七世有許昱公遷居襄邑龍塘里南定居(今河南民權縣龍塘鎮南許莊,清康熙張伯行重修睢陽許氏宗譜序作睢州龍塘里),許安世後裔散居在河南民權縣、睢縣、寧陵縣、蘭考縣等地,後裔通用字輩字派為:
從潁來襄,祖德乃光
恪敦孝友,維善相望
希走尚賢,日自永芳
傳承忠義,世代其昌

作品

題清化山

霜鐘清徹隔村聞,南渡橫塘曉色分。
淺淺溪流涵白石,微微山路入青雲。
勞生已負林泉約,薄宦空增世俗紛。
見說定香無受想,為祛塵惑借余熏。

游天章寺

常時俯仰尚為陳,千載重來感一深。
曲水已傷迷故跡,崇山依舊對遊人。
縈紆雪路聯珠騎,蕭爽風亭岸角巾。
只恐瑤池歸扈宴,不能修禊見深春。

詠史

天下有誅賞,固非君所私。
太宗泣君集,意恐勞臣疑。
至公一以廢,智術相維持。
哀哉功名士,汲汲尚趨時。

和蓬萊閣賞雪賦詩

南國收藏晚,黅天凜烈興。
日行黃道市,神御坎宮乘。
元化初施種,窮陰乍喪朋。
氣隨鈞外轉,雲自澤中騰。
集霰紛余凜,號風助峻棱。
紫霄零雜佩,玄野碎增冰。
縞色坳窳遍,寒光上下凝。
候嚴知節應,空曠覺神澄。
透隙還同舞,因方不待繩。
雁飛朝愈急,雞誤夕相應。
吟絮飄吳苑,禋茅秀楚塍。
階庭迷鶴鶩,林麓蔽薪蒸。
瑤水三千里,崑崙九萬層。
檻前窺化國,波際失西陵。
舟興懷安道,鱸思鄙季鷹。
勝遊方罕值,高會喜相仍。
漲海雄藩屏,東侯實股肱。
蕊珠辭密侍,阿閣賁華稱。
將幕開樽俎。賓筵集俊能。
醴杯親勸酢,龍坂盡隮登。
郢唱人誰繼,皋謨世共矜。
擊轅知亂雅,附驥偶同蠅。
綰席塵空滿,嬰衣體詎勝。
仰瞻雲漢麗,嘉惠豈虛膺。

公生明賦

許安世殿試策文《公生明賦》
主考官:司馬光
事欲無蔽,心宜盡公,既守正以宅志,遂生明而在躬,祛一意之黨偏,不私乎物,照百為之情偽,罔汨於中,若夫外交事變之繁,中固心誠之守,以謂虛己鑒物,則枉直昭晰,挾情適事,則是非紛糾,欲庶理之皆辨,舍至公而則不,中立不倚,始持正於群倫,旁燭無疆,遂致明於萬有,無陂無側,不阿不偏,非妄惡也,惡其眾之所棄,非作好也,好其眾之所賢,蓋依違牽制者,固已去矣,則明白洞達者,乃其自然,百志惟寧,居絕傾邪之漸,五綦不亂,遂觀昭曠之先,蓋夫智因窒而後昏,性以私而有黨,愛憎既絕,則真偽必審,取捨既平,則善惡不爽,抱純正以中執,涵機靈而內養,所以主心善治,湯無蔽塞之憂,直道欽承,文有照臨之廣,豈不以湛靜者人之性,偏暗者性之情,治靜為本,故虛之則定,治暗為害,故去之則明,正厥之官,始閑邪而制物,發為智燭,終迪哲以通誠,大抵處有累之地者,莫不徇私,對無窮之變者,鮮能不惑,凡適理以非眩,由秉心之自克,得不保守天質,蹈行聖則,周而不比,無一曲之蔽情,靜之徐清,有三知之入德,因知心乃物之鑑,公為職之衡,系吝既屏,純明自生,以之察己,則事至不惑,推而成務,則物來敢名,是故君子養源,於以致忠邪之判,大人正己,豈徒無譖愬之行,嗟夫有為者易失其本心,無憚者或迷於至理,故伾文黨與以醜正,恭顯庸回而嫉士,智尚昧於自保,識敢期於遠視,惟夫以公正為心,明則生矣。《睢陽許氏宗譜.卷一.下卷.文集》

祭尊師丁先生元珍公文


年月日都官外郎古襄門生許安世謹以香帛牲醴遣侄許顓遙祭於尊師丁老大人先生之靈
嗚呼先生何為而然何辜於天
誰不遐壽而於先生獨嗇其年
誰不宦顯而於先生終以倅譴
嗟嗟先生質賦完偉氣豪養粹
學博而不涉於靡理精而不流於晦文
奇而不騰於誕論卓而不牽於怪身
孔孟之正傳抱伊周之宏烈
先生與兄都官聯登張唐卿榜進士第伯仲詩文唱和聲重朝野甚為歐陽先生所識器先生任秘閣校理知太常朝廷每論人物益知其賢必以先生稱首時擢居要任以沛厥施忽中罹大變而端州之播決矣卒以捍禦儂智高南州解備故屢招讒口竟致擯斥淪亡嗟哉嗟哉豈天不為斯文之墜之憫耶抑豐於德者嗇於遇耶果仁者恆黯黯以沒世而小人宜赫赫在位耶先生以道德淑後賢以文章起科第以名節重邦閭以聞望垂沒世歴宦不數任而業益光立朝不數載而名益重二子玉立諸孫恂如家學之承庭訓守固有不亡者存以慰先生之九泉者其在斯歟其在斯歟愧安世薄宦四方及門是歉早膺猶子之視未展視父之儀方圖掛冠東闕引轄西郊聆弦歌擊磬之聲締居夷乘桴之義以尋春風沂水之樂而先生卒矣存也百官之富宗廟之美得升夫子之堂沒也江漢之濯秋陽之暴莫慰哲人之逝安世誠名教罪人也天乎天乎痛忍言哉抑斗杓以興哀瞻衡嶠而出涕師模遽瘁小子疇依故安世始為斯世斯民哭而繼以哭吾私尚饗。《睢陽許氏宗譜.卷一.下卷.文集》

宗親狀元

叔侄狀元

據記載,襄邑(今河南睢縣)許安世、許將為父子狀元。清葉抱崧《說叩》:“宋父子狀元,人知有梁顥梁固,而不知有張去華張師德(亦是襄邑人);許安世、許將。”許將嘉祐八年(1063)進士第一,許安世,治平四年(1067)進士第一。沈一清《歷朝狀元錄》亦載安世為將之父。明《睢州志》記載,許將、許安世為兄弟狀元。
明弘治《睢州志》記載許安世、許將為兄弟狀元明弘治《睢州志》記載許安世、許將為兄弟狀元
據研究,許將、許安世都是唐睢陽太守許遠(睢陽許氏一世祖,亦稱睢縣許氏)的後代,許將祖先為許遠玄孫,曾祖為許遂,遷居福建。許安世亦為許遠後代,許安世曾祖許普遷於襄邑(今河南睢縣)。許將、許安世應該是宗親,中狀元時俱為27歲,由於唐至宋年代尚不久遠,故《睢州志》等後代典籍記載他們為父子狀元或兄弟狀元,筆者推斷他們為叔侄狀元。許安世與許將叔侄倆同朝為官,時稱“大許”和“小許”,與北宋兄弟狀元(宋庠宋祁,時稱“大宋”和“小宋”,宋庠、宋祁的姐姐既是許安世的祖母)、父子狀元(張去華張師德)共同傳為佳話。
許將,生於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卒於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嘉祐八年(1063年)中癸卯科狀元,年僅27歲。其人文武雙全,廉潔奉公,深受宋神宗和宋哲宗的器重,曾擔任明州通判、兵部侍郎、尚書右丞、尚書左丞等職。
歷代《睢陽許氏宗譜》都沒有許將的記載,更沒有許將的世系。據《宋史》及許將家譜等資料研究,許將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五代時遷居福建,和許安世沒有交集,許將、許安世叔侄狀元說法缺乏依據。

半個狀元

北宋滅亡後,許氏後裔遷往南方,許安世侄孫許克昌拱州襄邑(今河南睢縣)籍考中狀元(後因有官在身被降為第二,但也被當地人稱為狀元),與許安世、克昌應該稱為祖孫狀元。許克昌堪稱半個狀元的趣事。
許克昌,字紹祖,一字上達,拱州襄邑人,為許安世侄孫,北宋滅亡南渡後寓秀州華亭縣。紹興三十年(1160年)登進士第,原系第一,按有官人不得為狀元的慣例退為第二名,授左承郎、簽書奉國軍節度判官公事。歷秘書郎,右正言。
松江方誌中,記錄了一位出身華亭、但用拱州襄邑籍貫考中的一位狀元,這就是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舉進士第一”的許克昌。《雲間志》載: “紹興三十年,許克昌用拱州貫,字上達,狀元”。可他“因有官”,降為第二。他又是“用拱州貫”,所以一般志書卻說,松江魁天下者從衛涇始。
許克昌這位狀元公為松江地區作過一件大好事:修築運港閘,擋住了海水,為三郡(蘇、松、嘉)農田帶來好處。北宋政和(1111—1118年)中,因興修水利不當,拆除亭林湖周圍一些堤堰,造成湖水不能外泄,反使海潮入侵的後果。乾道七年(11 71年)。任職右正言(朝中一種諫官)的許克昌,奏請朝廷,興修松江入海的堰閘,他主張把堰閘從水勢湍急的新涇塘,移至二十里外水勢較緩的運港閘,於是從九月廿六日動工,至十二月廿七日完工,建成了闊三十丈、深三丈六尺,厚廿一丈九尺的運港大閘,擋住了鹹潮,為蘇、松、嘉三郡農田帶來水利效益。
祖孫狀元(許安世、許克昌)、父子狀元(張去華張師德)共同傳為睢縣狀元佳話,激勵後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