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故事(圖書)

記者的故事(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記者的故事》是2013年文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向陽、陳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記者的故事
  • 作者:陳向陽 陳彧
  •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1日
  • 頁數:473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49608935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媒體推薦,序言,

內容簡介

《記者的故事(新民晚報新聞採訪感言集)》編著者陳向陽、陳彧。
在這本集子裡,我們可以領略到晚報記者們發現和傳播“好故事”的故事。在新媒體時代,晚報記者充分發揮紙質媒體的傳統優勢,不僅為讀整嫌腿者提供了好故事,還通過故事為讀者提供各種有深度和高度的觀點。如,姚麗萍《關注大多數人“夢想”》、晏秋秋《抓住“牛鼻子”衝到底》、王蔚《人物報導要傳遞好“正能量”》、曹剛《英雄,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殷健靈《要的是散發人性色彩的故事》、宋寧華《挖掘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彰顯了普通百姓追求中國夢中的思想情懷;俞亮鑫《發現解讀問題重在價值傳播》、沈敏嵐《說出市民“最想說的話”講透事件“最深層原因”》、錢勤發《細細辨別真話、大話、過頭話》,體現了時代的價值導向……《記者的故事》展示了晚報記者對“好故事”的體驗和感悟,從而影響讀者的思維、觀念和意識,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好故事”中的思想。
《記者的故事(新民晚報新聞採訪感言集)》編著者陳向陽、陳彧。 這是繼《記者的功力》後的又一本新聞採訪感言集。《記者的故事(新民晚報新聞採訪感言集)》記錄了從2009年下半年到2012年,在新民晚報發表的新聞稿件中優秀作品作者的采寫自述和點評。每一篇自述講述了新聞作品背後的故事,或經歷、或思考、或體會,有感動,有喜悅,有遺憾。每篇作品像一顆顆珍珠,它串聯起來就如一挨射姜個項鍊,展現了作為上海主流媒體的新民晚報近四年間新聞採訪所走過的路途,映襯了一定時期時代的歷史印跡,具有傳播的可讀性。同時,該書又是新聞從業人員思想與業務的成果記載,190多篇感言有兩組成:每篇記者自述後,有專家點評。故事中見思想,見知識;點評中顯觀點,顯文采。

圖書目錄

講好故事(序)
2000年7月——
捕捉別人沒寫過的事
——《本市失智老人超過18萬》感言
政策即可,你可別慢慢地走
——《家電“以舊換新”該怎樣操作》感言
一篇團隊合作的稿子
——《65歲老人勇救3名落水盲人》感言
發現解讀問題重在價值傳播
——《“神全葛多女”沾上婚外情,“灶王”竟跳現代舞》感言
“抓瞎”,還是“瞎抓”
——《放鬆心情(在學海中游泳》》感言
讓“熱”新聞“冷”下來
——《“粗放管理”危害城市安全》才提妹頁感言
要“猛料”,更要客觀
——“閔行蓮花河畔景苑倒樓事件”報導感言
調動積累客觀分析
——《“黑白”人生,美好歌聲》感言
兩條簡訊引出兩篇“獨家”
——《行人過街遭鋼彈射中太陽穴》等感言
“起、承、轉、合”
——《今天,我為太陽狂》感言
起個好標題事半功倍
——《“主旋律”電影也是,功夫片”》感言
突破後視鏡思維
——《“父親骨子裡就有三毛情結”》感言
一定要聽各方說法
——《依法解開一個個動遷“死結”》感言
一個科學家朋友勝過多少場新聞發布會
——《量入為出,每日數次方便都屬正常》感言
平時積累注意觀察
——《“私房影院”給電影市場出了難題》感言
一個團隊的力量,成就一次後發制人
——《男童12樓摔落花壇砸出2個坑》感言
一篇醞釀了半個月的獨家搶發
——《上海小貝貝一歲就救人》感言
英雄,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繞行地球一圈,只是等一圈》感言
體育記者也可以是預言家
——《一個叫人驚愕的數字》感言
踩準步點搶新聞
——《只市府三大保障房基地房源探秘》感言
善於新聞選題的二次提煉
——《托福考生年齡進入“1”時代》感言
在不可能中尋找突破
——《一戶人家擠進十幾名果敢邊民》感言
如何給主旋律大片找錯
——《主演有點胖編史有差錯》感言
讓專家不講論文講故事
——《新中國出台的第一部法律:》感言
“鐵腳板”跑出來的文章
——《復興中路上垃圾在“裸奔”》感言
廣交朋友積線索做深做透寫新聞
——《眾家妨娘娘上繳77萬元黨費》感言
記者的“膽”與“識”
——《清澈小河僅10天變黑髮臭》感言
不在現場如何重塑現場
——《累了,餓了,倦了,失望了》感言
多問一句,問出獨家新聞
——《23年前的建議“挽救”了外白渡橋》感言
為上海傳承歷史文明而嘔心瀝血
——《老城廂百年老宅岌岌可危》感言
新聞記錄生活新聞提轎虹慨介入生活
——《貝貝趕路千里赴會小哥哥》感言
統一命題的自選答卷
——《長江隧橋:高科技化解道道難題》感言
在險灘內繞過礁石覓寶
——《讓正常民族宗教活動祥和有序’感言
錢學森報導的章付“前世今生”
——《從上海啟程出國專程回上海結婚》感言
3個理由預言一個“朝陽產業”的誕生可能
——《從“自家人托老所”到80後“助老明星”》感言
一次“意外”獲批的“採訪申請”
——《屋空著心滿了》感言
條線記者如何為條線“代言”
——《火車票到底提前幾天能買》感言
體現特色,用心與圖片“配合”
——《耕種“蔚秀園”雕畫“葫蘆夢”》感言
社區新聞未必“婆婆媽媽”
——《外企員工一樣有“娘家人”》感言
善於問和總結
——《少兒選秀試鏡全程貓膩多》感言
宋寧華好“布料”還是要做“長衫”
——《社區巴士能否彌補“兩公里”空白?》感言
2010年——
抓住“牛鼻子”衝到底
——“徵詢制”連續報導感言
每條新聞線索都要“嚼一嚼”
——《一土方車司機大膽揭黑幕》感言
人脈+影響力一獨家報導
——《我是世界最佳只為奪冠而來》感言
迴避複雜問題的歷史背景
——《無主架空線,先告知後清理》感言
選準合適的“發射視窗”
——《奔忙兩年幫弱勢群體討公正》感言
民生新聞需要“整合行銷”
——“家電熱線”組合報導感言
“年終報導”:找觀點出思想
——《2009,那些令人關注的熱點事》感言
新聞也是缺憾的藝術
——《她能辨別出上海幾乎所有的鳥鳴聲》感言
挖掘大事件中的小人物
——《從住房到廠房,他兩次為世博讓路》感言
找漏斗反思維尋亮點為讀者
——《新老交相輝映 中外各領風騷》感言
提綱提問編排巧寫
——《說舊友滿腔溫情》感言
猴子·跳躍·泡沫
——《上海學子11年“愛的守護”》感言
吃透政策搞清對策
——《閘北區率先試行“拆落地改造”方案》感言
關注大多數人的“夢想”
——《“虎壽星”一生坎坷依然優雅》感言
為世博園藝高科技新技術做“翻譯”
——《世界最大“植物牆”將亮相世博會》感言
“雷人”深處有問題
——《孫悟空與白骨精也有情?》感言
走進新農村
——《搬走垃圾山 新建百果園》感言
尋找讀者感興趣的話題
——《滬“降糖稻”有望節後開播》感言
一篇稿件寫完不能畫上句號
——《蔣洪委員:省級財政透明度一年僅進步0,16分》感言
“規定動作”也可“自成套路”
——《兒子闖大禍,政府暖我心》感言
寫人物,真情話語才能令人感動
——《今天,她為捐骨髓放棄考博》感言
發揮關係網作用 主動與時間賽跑
——《你等車時排隊了嗎?你占“黃座位”了嗎》感言
一個老朋友與一條“獨家”
——《鋪就鮮菜上桌“最後1公里路”》感言
把問題“問”到“點子”上
——《交通隔離欄“修不好”誰之責?》感言
在崇高主義中挖掘小人物的故事
——《做好我們的工作,是對逝者最好的安慰》感言
釋放報導的新聞磁性
——《礦領導只抓進度不講安全》感言
新聞人物的“再利用”
——《過赤道,隊伍排出“cplina"造型》感言
如何讓昔日的風雲人物再“火”一把
——《彩票亭來了女主人》感言
想明白公眾關注的到底是“哪幾條”
——《6層內新住宅太陽能熱水系統》感言
溫“故”知“新”最遠最近
——《參展聖路易斯萬博會文檔》感言
多方求證還原完整情節
——《九亭老翁敲開兩灣城“家門”》感言
把“細節隱語”告訴讀者
——《高科技與自然要“心靈聯接”》感言
手中無證心中有“證”
——《百年前世博會中國館影像栩栩如生》感言
用逆向思維寫“明星人物”
——《成長很低調熱愛世博之情依然高調》感言
大派對更是大學堂
——《“清潔法案”還城市優雅潔淨》感言
生活中多留心採訪中多用心
——《常德路南北緣何兩副,面孔”》感言
加些作料把“冷飯”炒出新意
——《“背包客”流動銷售假海寶》感言
拉家常說真話出感情顯精神
——《“老藥工”西北奉獻五十載》感言
從“天坑”採訪看媒體的自我反省
——《“天坑”現象為何頻頻被誤讀?》感言
把歷史和“新”聞對接起來
——《百年中國世博船模何時能“回家“》感言
李曉清 人物報導不單單寫人的故事
——《“散養”雙胞胎 多份自由多個伴》感言
帶著“課題”到世博園區找答案
——《國外跳蚤市場經驗可否借鑑》感言
采寫方式也要與時俱進
——《3桌鴻門宴,4位白娘子,煩不煩?》感言
到現場去就有獨家
——《非常一周》特別報導感言
賽跑:與時間與同行與自己
——《爭分奪秒在土石流廢墟里救人》感言
“打磨”稿子之艱苦
——《40℃火燒天幫媽媽做保潔》感言
細心捕捉用心感悟悉心開掘傾心寫稿
——“牙買加樂手馬爾什系列報導”感言
一手撿西瓜一手“藏”西瓜
——《他從家裡叫來一部凱迪拉克幫忙》感言
市委書記的“報料”同樣動人
——《少了顆門牙的微笑同樣動人》感言
從“印象不好”中找“好新聞”
——《12小時連軸轉一上午出車6次》感言
細細辨別真話、大話、過頭話
——《陳游標:做好事就要讓大家知道》感言
小人物承載大情懷
——《達人秀舞台下同樣感人的“豬”》感言
新聞是“搶”出來的也是“等”出來的
——《市人大,專題首問”市政府》感言
八千里路雲和月 為寫一篇重頭稿
——《各地綠葉萊免費進場》感言
聚焦熱點先人一步
——《普查員門外等候對方“洗澡”兩小時》感言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幫這樣刻苦優秀的孩子,值得》感言
未雨先綢繆慢工出細活
——《志願服務不停世博精神接力》感言
為了那一些幕後的細節
——《為了那一絲飄渺的夢想……》感言
2011年——
弘揚真善美晚報如何做
——《“救過我的好小囡尋到了!”》感言
用時間積累感動
——《自閉症少年站上校園達人秀舞台》感言
一篇由三個“一”引發的報導
——《買“蘭蔻”攜“獎金”扛“鏡框”》感言
做一次心靈深處的探訪
——《不踢球的那天,捐腎救母》感言
放棄搶發換來生動的故事
——《上海小伙不顧病痛合力擒賊》感言
找個特別稱呼,讓人物活起來
——《“草根經”真能管好百家事》感言
從一條微博曝料“去偽存真”而來的故事
——《還7320元菜錢“亮”金子般心》感言
每臨大事有靜氣
——《赴日本地震報導》感言
抓選題定方向磨主題
——《要敢於追求真愛》感言
做記者一樣需要激情
——《將自家別墅改成閱讀之家》感言
打破框框讓躺著的字站起來
——“關注違法建築”系列報導感言
走進“老城廂”看社會管理“新思路”
——《“3大員”服務新老居民有一套》感言
採訪一整天,寫來半小時
——《人在等,世博兩岸輪渡還在審》感言
成功採訪源於採訪對象對晚報的信任
——《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出國留學》感言
新型社區新聞同樣有“賣點”
——《七句海歸婉拒高薪樂當社區義工》感言
三寫楊兆順,不燒“回鍋肉”
——《一個楊兆順,一群貼心人》感言
從“忐忑”到“有底氣”
——恒隆廣場“LV箱”拆違報導感言
“好嫂嫂”給我上一堂新聞課
——《從,新嫂嫂”到“好嫂嫂“照料智障小叔28年》感言
說出市民“最想說的話”講透事件“最深層原因”
——“中國旅遊目”系列報導感言
想方設法進現場搶先機後不戀戰
——“長江中下游洪災特別報導”感言
擬一份好的採訪提綱至關重要
——“赴四省採訪南方大旱”感言
細節準確才有感染力
——《他被任命為蘇區首任國家銀行行長》感言
與優秀採訪對話是一次“道德洗禮”
——《孝女王祚芳精心侍奉三老》感言
挖掘戲劇人生寫就生動故事240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感言
親身體驗才能出好文章
——《不愛裙裝愛泳裝》感言
“軋鬧猛”中如何“換視角”
——《跳水之美 令人心醉美中之患 令人心痛》感言
要的是散發人性色彩的故事 2盯
——《他說:我還是到炮兵學校當個教練吧》感言
細緻觀察才能展現細節
——《每隔幾步就有裹滿泥漿的鞋子》感言
“報網互動”更勝~籌
——《說起午飯,滬上自領有點煩》感言
“走出來”的監督報導更有底氣
——《高架橋頻遭,超高”聞關傷不起’感言
詮釋業主“主人翁意識”
——《“獨立賬本”解維修金尷尬》感言
走實地訪居民找答案
——《民管服務社舊里來“當家”》感言
“晚報情結”換來了獨家新聞
——《“慈善爺爺”系列報導》感言
到一線才能看到真相體會真心真情
——《“先天不足”制約免費放行》感言
關注細節和現場感
——《簽多少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履約》感言
腳踏實地採訪
——《一張訂單挖來“第一桶金”》感言
把採訪對象放在心間
——《離婚了我也守你一輩子!》感言
中國式直接選舉的“選民觀察”
——《每個代表都應有一兩個“履職亮點”》感言
做足功課理清思路
——《“人耳鼠”是真實科研成果》感言
平凡之中覓得亮點
——《“來滬黨員工作室”之光聯起村民心》感言
走下去,記錄最真實的聲音
——《是不是人才,市場說了算》感言
空麻袋也能背出“民生米”
——《為把優質放心肉端上餐桌》感言
一場“馬拉松式”的採訪
——《弄堂里的足球老人家的回憶》感言
尊重每一次“現場”的機會
——《一張中學畢業證書62年後找到“家”》感言
獨家新聞是“孵”出來的
——《住院7年的病人微笑出院》感言
“時間差”也能抓“獨家”
——《湄公河執法艇何時下水護航7》感言
感同身受責任在心
——《小哥倆雙雙重病盼,雪中炭》感言
感動來自真實感傷來自遺憾
——《此生的上下追求》感言
“飛天一吻”,讓我寫過癮
——“天官”和“神八”重大報導感言
微博時代,做好採訪也要“走基層”
——《工地內搭房種菜開墾“農莊”》感言
2012年——
從大主題中找“小入口”
——《制售“黑氣”謀利安全隱患頻現》感言
多尋找“適時”的故事
——《好孩子,不能讓你聽不見》感言
精心策劃深入調查後的發言
——《申城大型車頻頻闖禍頑症為何難治》感言
“雷區”里小心翼翼“安全生產”
——《“鄰家媽媽”三心換來上訪戶交心》感f
探尋~則訊息的深度與厚度
——《黃浦區50多官員旁聽“依法行政”》感言
小議微博時代熱點新聞事件報導
——《冰櫃門關不上,門的錯還是用得錯》感言
采之愈深寫之愈透
——“浦東合慶鎮村民自治系列報導”感言
N次採訪濃縮成千字文
——《讓每顆心萌發成功的種子》感言
在積累中求新求變
——《“民生一諾”,如何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感言
跟反扒行動抓“細節”
——《鎖定嫌疑人擒獲一瞬間》感言
仔細鑒真偽深談建信任
——《搭車千里回家路上感悟“信任”》感言
人物報導也要講究時效時機
——《上海環衛工今年上春晚》感言
一篇“絕處逢生”的報導
——《食品之“?”盼權威解答》感言
選個恰當的發表肘機
——《“吳金根路”:奉獻贏得尊重》感言
系列報導要突出亮點
——《~個考生何時能獲得多張錄取通知書》感言
今天,我不跟你講“正題”
——《賈秀全、高洪波——你們在哪裡》感言
善於梳理“複雜問題”
——《修復一部影片需要8道工序》感言
批評稿要力爭“八面玲瓏”
——《寒假作業能否實行“總量控制”》感言
當“老油條”遇上“政治題”
——《“921”:為國問天寫青春》感言
硬著頭皮的採訪
——《果農都會給果樹“洗滌”》感言
善意批評讓被批評者歡迎
——《鐵路調價留下“三大遺憾”》感言
從一條微博發帖到一篇報紙新聞
——《“最霸氣”鴿舍危險更違法》感言
生命如花大海為家
——《申城海葬面臨“無船可租”》采寫感言
細節的選擇性描寫
——《蘇州河岸多處滲水如“噴泉”“瀑布”》感言
持續關注是一種態度
——《優秀歷史建築殘破不堪可拍“聊齋”》感言
多用微博,更要用好微博
——《同學好友希望公眾不要誤會遇難者》感言
後發的稿件更需“出彩”
——《“居委會自治金”探路基層民主》感言
“報網融合”所思所想
——《透視事故背後的問題》感言
“比新聞聰明的記者應改行”
——《車廂小廣告戴上“公益帽”》感言
學會對小話題的提問
——《踏青莫變“蹋青”春遊考驗公民素養》感言
修改了10稿
——《放手,是為了愛》感言
樹葉也有“好風景”
——《“公益茶”一“端”就是14年》感言
寫好“舌尖上的新聞”
——《畢業婚禮:將愛情進行到底》感言
沉下去準備足深開挖
——《貸款要“找對人”“說對話”》感言
把讀者想知道的講明白
——《公共車位飯店“圈地”專用》感言
隻言片語中抓住“牛鼻子”
——《誰把“良心藥”逼進“小弄堂”》感言
把握分寸以理服人
——《女嘉賓集體裙下“走光”》感言
奢侈品里的社會新聞
——《愛馬仕銷售店:要驗貨去法國?》感言
動筆之前要多想想
——《食品查詢機長“眠”不覺曉》感言
被刪節的素材也能變為寶
——《千年傳統節日,遭遇環境變化之困》感言
敢於突破善於突破
——“神舟九號”採訪感言
多一份客觀多一些思考
——《開了近30小時車趕到杭州弔唁》感言
以點到面由淺人深
——《一聲“道歉”,在美華人等了130年》感言
老話題挖掘新人生故事
——《月薪數萬元白領緣何落入白魔魔掌》感言
“裡應外合”做新聞
——《捷運站為何“有口難開”?》感言
真情挖掘正能量
——《一句承諾八年真情》感言
命題作文也會有寫作衝動
——《“伲鄉下頭人”要埋頭苦幹再做十年》感言
“好奇”,發現了讀者來信中的閃光點4何
——《“她做的,遠超鐘點工該做的”》感言
一次“遲到”的採訪
——《“農二代”復旦畢業生辭職賣扁豆》感言
角度一轉驟然發現
——《救助·義賣·捐款》感言
多問多看總能有收穫
——《民間公益組織發展迅速,障礙不少》感言
要撓到癢處
——《內心強大最重要》感言
尋找最好的切入點
——《人前但看他一臉鎮定》感言
一次讓人心靈成長的採訪 4J6
——《馬背上的青春》感言
翔媽抱著我哭
——《最漫長的20小時》感言
用“腳”丈量文字
——《倫敦奧運會的第303枚金牌》感言
留一點空白,也許會更加好
——《倫敦奧運,差的不止一口“氣”》感言
積累人脈做足準備
——《她手掌里還留著鋼釘鋼板》感言
“走”的收穫與“改”的思索
——《做點能改變現狀的事》感言
人物報導要傳遞好“正能量”
——《新疆爸爸》等作品感言
採訪充實才能落筆充實
——《一對抗癌老夫婦的充實生活》感言
找到亮點是關鍵
——“金牌奶牛”無奶硬擠,“委託定製“給錢就編》感言
多跑跑感情好獨家不意外
——《上理工新生壯舉:騎行萬里到上海》感言
一封讀者來信牽出的故事
——《與其到墳前哭泣,不如在世時關愛》感言
從“夏播”到“秋收”
——《“正規軍”進駐“游擊隊”是否敗退?》感言
從條線外尋找條線新聞
——《除了魯迅,語文課也不應少了莫言》感言
和160多個數字打交道的背後
一《42部門開支低干預算1個持平》感言
花兒開了,一開就是100年
——《解讀申城,十大壽星”長壽密碼》感言
法制健全的城市豈容“瞎來來”?
——《飯店門口大卸活驢嚇煞路人》感言
討論是集體智慧的體現
——《面對“金飯碗”切莫頭腦發熱》感言
提高專業素質,尋找現象背後的新聞
——從《樂團歡樂“安可”,莫忘尊重著作權》談起
特別的人總能給人特別的感動
——《我是世界上看《手相’最多的人”》感言
內容不刻意求變形式有所創新突破4舛
——《參與解題而不是賜與方案》感言
“切身利益”最能留住目光
——《探尋滬上野生鳥非法交易產業鏈》
暗訪報導也可有趣
——《非法留學中介造假歪招多》感言
社會新聞不能流於表面
——《百年祠堂年久失修危在旦夕》感言
敢“開炮”,敢“問責”
——《新橋“一身毛病”居民難省心》感言
一片喧譁中尋求真相
——《品嘗丟貨苦澀,感受誠信溫暖》感言
熱線與條線一次成功合作466
——《警方破門窗而入解救人質》感言
“綠葉”也能開成“秀美的花朵”
——十八大會議新聞攝影報導感言
“重大題材”報導如何講故事
——《3個“樣本”見證上海民生改善》感言

媒體推薦

每當我們讀到那一篇篇見諸報端的好稿,其實很多時候,讀者並不太知曉這些精彩故事背後,有著記者辛勤勞作與甘苦。這本《記者的故事》(新民晚報新聞採訪感言集之二)便是記錄了2009年至2012年間晚報記者眾多精彩的採訪故事。
新聞的“故事”,一定要有思想。“好故事”彰顯什麼“思想”?現在有一個詞叫“正能量”。可以說,傳遞了“正能量”的,就是“好故事”。新聞講“故事”不是目的,目的在於通過“故事”傳達社會主流形態的“思想”。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民晚報人更需要堅持“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辦報宗旨,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帶著感情深入基層、深入民眾,了解社會發展的關節點、抓住民眾的關注點、掌握服務民眾的著力點,以卓有成效的新聞輿論工作,匯聚起推進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新民晚報總編輯陳啟偉

序言

每當我們讀到那一篇篇見諸報端的好稿,其實很多時候,讀者並不太知曉這些精彩故事背後,有著記者辛勤勞作與甘苦。這本《記者的故事》(“新民晚報新聞採訪感言集之二”)便是記錄了2009年至2012年間晚報記者眾多精彩的採訪故事。
新聞是敘述的藝術。人與人的關係,眾生對事業的追求、對生活的態度、對情感的渴望,構成了新聞的本質核心:故事,這也是記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新民晚報的前輩們把“飛入尋常百姓家”確定為編輯方針,幾代晚報人用手中的筆,把一個個與“尋常百姓家”有關的故事呈現給我們親愛的讀者。講故事已然成為晚報的特色之一。今天的晚報人正將具有84年歷史的新民晚報文脈予以傳承,並與時俱進——“講好故事”,無疑是我們提升新聞宣傳影響力、傳播力的基本立足點。
“講好故事”,既為講“好故事”,也為“講好”故事。前者立足故事內容,後者意在表達形式。
新聞的“故事”,一定要有思想。“好故事”彰顯什麼“思想”?現在有一個詞叫“正能量”。可以說,傳遞了“正能量”的,就是“好故事”。這是好新聞的要義,也是好的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品質。新聞講“故事”不是目的,目的在於通過“故事”傳達社會主流形態的“思想”。新聞意義上的“故事”,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高尚的社會價值品位;這些“故事”必須是真實的,遠離虛構;這些“故事”還要有內涵,“故事”不過是一個載體,它承載的是“意義”。就是說,作為新聞“故事”的“轉述者”,記者、編輯不僅要找到“故事的出處”,還要找到“故事的意義”。
在這本集子裡,我們可以領略到晚報記者們發現和傳播“好故事”的故事。在新媒體時代,晚報記者充分發揮紙質媒體的傳統優勢,不僅為讀者提供了好故事,還通過故事為讀者提供各種有深度和高度的觀點。如,姚麗萍《關注大多數人“夢想”》、晏秋秋《抓住“牛鼻子”衝到底》、王蔚《人物報導要傳遞好“正能量”》、曹剛《英雄,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殷健靈《要的是散發人性色彩的故事》、宋寧華《挖掘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彰顯了普通百姓追求中國夢中的思想情懷;俞亮鑫《發現解讀問題重在價值傳播》、沈敏嵐《說出市民“最想說的話”講透事件“最深層原因”》、錢勤發《細細辨別真話、大話、過頭話》,體現了時代的價值導向……《記者的故事》展示了晚報記者對“好故事”的體驗和感悟,從而影響讀者的思維、觀念和意識,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好故事”中的思想。
“好故事”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就有一個怎么“講”的問題。新聞工作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倡導者、傳播者、推動者和實踐者。一條好新聞,給客群最基礎的也是最“搶眼”的愉悅就在於:“故事”在這裡。因為,新聞活動本身就是由一些生動活潑的故事構成。從這個意義上說,“講”好故事,說到底就是採擷那些剛剛發生的有生動的情節和細節的新聞事實,並經過精心編輯加以報導。通過“故事”的情節、人物、事件敘述、描寫、展示,來反映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
在這本集子裡,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晚報記者們“講故事”的能力和激情。如,薛慧卿《走下去,記錄最真實的聲音》、潘高峰《到一線才能看到真相體會真心真情》講述的深入現場抓新聞的收穫;邵寧《三寫楊兆順不燒“回鍋肉”》、魯哲《捕捉別人沒寫過的事》表達的是人物採訪的快樂;吳強《記者的“膽”與“識”》、夏琦《做記者一樣需要激情》抒發的是鐵肩擔當的情懷;金志剛《善意批評讓被批評者歡迎》、王文佳《暗訪報導也可有趣》體現了批評報導重在建設性的思路;陳正寶《“綠葉”也能開成“秀美的花朵”》、姜燕《擬一份好的採訪提綱至關重要》、李欣《從一條微博曝料去偽存真而來故事》、董純蕾《一個科學家朋友勝過多少場新聞發布會》、陳浩《生活中多留心,採訪中多用心》展現了在不同采寫過程中的閃光點……《記者的故事》,呈現了晚報記者“言以足志,文以足言”的故事。
講好故事,體現了一個有責任的媒體最基本也是安身立命的功能。故事在民眾中。從這本集子的230篇感言中可以看出,新聞工作者要“講好故事”,首先要到民眾中去。從范長江提出“一張報紙,一個記者,其基礎在民眾,前途也在民眾”,到穆青以“勿忘人民”激勵青年人,再到“走轉改”提倡“同民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激盪著新聞工作者不變的赤子情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民晚報人更需要堅持“飛人尋常百姓家”的辦報宗旨,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帶著感情深入基層、深入民眾,了解社會發展的關節點、抓住民眾的關注點、掌握服務民眾的著力點,以卓有成效的新聞輿論工作,匯聚起推進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父親骨子裡就有三毛情結”》感言
一定要聽各方說法
——《依法解開一個個動遷“死結”》感言
一個科學家朋友勝過多少場新聞發布會
——《量入為出,每日數次方便都屬正常》感言
平時積累注意觀察
——《“私房影院”給電影市場出了難題》感言
一個團隊的力量,成就一次後發制人
——《男童12樓摔落花壇砸出2個坑》感言
一篇醞釀了半個月的獨家搶發
——《上海小貝貝一歲就救人》感言
英雄,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繞行地球一圈,只是等一圈》感言
體育記者也可以是預言家
——《一個叫人驚愕的數字》感言
踩準步點搶新聞
——《三大保障房基地房源探秘》感言
善於新聞選題的二次提煉
——《托福考生年齡進入“1”時代》感言
在不可能中尋找突破
——《一戶人家擠進十幾名果敢邊民》感言
如何給主旋律大片找錯
——《主演有點胖編史有差錯》感言
讓專家不講論文講故事
——《新中國出台的第一部法律:》感言
“鐵腳板”跑出來的文章
——《復興中路上垃圾在“裸奔”》感言
廣交朋友積線索做深做透寫新聞
——《眾家妨娘娘上繳77萬元黨費》感言
記者的“膽”與“識”
——《清澈小河僅10天變黑髮臭》感言
不在現場如何重塑現場
——《累了,餓了,倦了,失望了》感言
多問一句,問出獨家新聞
——《23年前的建議“挽救”了外白渡橋》感言
為上海傳承歷史文明而嘔心瀝血
——《老城廂百年老宅岌岌可危》感言
新聞記錄生活新聞介入生活
——《貝貝趕路千里赴會小哥哥》感言
統一命題的自選答卷
——《長江隧橋:高科技化解道道難題》感言
在險灘內繞過礁石覓寶
——《讓正常民族宗教活動祥和有序’感言
錢學森報導的“前世今生”
——《從上海啟程出國專程回上海結婚》感言
3個理由預言一個“朝陽產業”的誕生可能
——《從“自家人托老所”到80後“助老明星”》感言
一次“意外”獲批的“採訪申請”
——《屋空著心滿了》感言
條線記者如何為條線“代言”
——《火車票到底提前幾天能買》感言
體現特色,用心與圖片“配合”
——《耕種“蔚秀園”雕畫“葫蘆夢”》感言
社區新聞未必“婆婆媽媽”
——《外企員工一樣有“娘家人”》感言
善於問和總結
——《少兒選秀試鏡全程貓膩多》感言
宋寧華好“布料”還是要做“長衫”
——《社區巴士能否彌補“兩公里”空白?》感言
2010年——
抓住“牛鼻子”衝到底
——“徵詢制”連續報導感言
每條新聞線索都要“嚼一嚼”
——《一土方車司機大膽揭黑幕》感言
人脈+影響力一獨家報導
——《我是世界最佳只為奪冠而來》感言
迴避複雜問題的歷史背景
——《無主架空線,先告知後清理》感言
選準合適的“發射視窗”
——《奔忙兩年幫弱勢群體討公正》感言
民生新聞需要“整合行銷”
——“家電熱線”組合報導感言
“年終報導”:找觀點出思想
——《2009,那些令人關注的熱點事》感言
新聞也是缺憾的藝術
——《她能辨別出上海幾乎所有的鳥鳴聲》感言
挖掘大事件中的小人物
——《從住房到廠房,他兩次為世博讓路》感言
找漏斗反思維尋亮點為讀者
——《新老交相輝映 中外各領風騷》感言
提綱提問編排巧寫
——《說舊友滿腔溫情》感言
猴子·跳躍·泡沫
——《上海學子11年“愛的守護”》感言
吃透政策搞清對策
——《閘北區率先試行“拆落地改造”方案》感言
關注大多數人的“夢想”
——《“虎壽星”一生坎坷依然優雅》感言
為世博園藝高科技新技術做“翻譯”
——《世界最大“植物牆”將亮相世博會》感言
“雷人”深處有問題
——《孫悟空與白骨精也有情?》感言
走進新農村
——《搬走垃圾山 新建百果園》感言
尋找讀者感興趣的話題
——《滬“降糖稻”有望節後開播》感言
一篇稿件寫完不能畫上句號
——《蔣洪委員:省級財政透明度一年僅進步0,16分》感言
“規定動作”也可“自成套路”
——《兒子闖大禍,政府暖我心》感言
寫人物,真情話語才能令人感動
——《今天,她為捐骨髓放棄考博》感言
發揮關係網作用 主動與時間賽跑
——《你等車時排隊了嗎?你占“黃座位”了嗎》感言
一個老朋友與一條“獨家”
——《鋪就鮮菜上桌“最後1公里路”》感言
把問題“問”到“點子”上
——《交通隔離欄“修不好”誰之責?》感言
在崇高主義中挖掘小人物的故事
——《做好我們的工作,是對逝者最好的安慰》感言
釋放報導的新聞磁性
——《礦領導只抓進度不講安全》感言
新聞人物的“再利用”
——《過赤道,隊伍排出“cplina"造型》感言
如何讓昔日的風雲人物再“火”一把
——《彩票亭來了女主人》感言
想明白公眾關注的到底是“哪幾條”
——《6層內新住宅太陽能熱水系統》感言
溫“故”知“新”最遠最近
——《參展聖路易斯萬博會文檔》感言
多方求證還原完整情節
——《九亭老翁敲開兩灣城“家門”》感言
把“細節隱語”告訴讀者
——《高科技與自然要“心靈聯接”》感言
手中無證心中有“證”
——《百年前世博會中國館影像栩栩如生》感言
用逆向思維寫“明星人物”
——《成長很低調熱愛世博之情依然高調》感言
大派對更是大學堂
——《“清潔法案”還城市優雅潔淨》感言
生活中多留心採訪中多用心
——《常德路南北緣何兩副,面孔”》感言
加些作料把“冷飯”炒出新意
——《“背包客”流動銷售假海寶》感言
拉家常說真話出感情顯精神
——《“老藥工”西北奉獻五十載》感言
從“天坑”採訪看媒體的自我反省
——《“天坑”現象為何頻頻被誤讀?》感言
把歷史和“新”聞對接起來
——《百年中國世博船模何時能“回家“》感言
李曉清 人物報導不單單寫人的故事
——《“散養”雙胞胎 多份自由多個伴》感言
帶著“課題”到世博園區找答案
——《國外跳蚤市場經驗可否借鑑》感言
采寫方式也要與時俱進
——《3桌鴻門宴,4位白娘子,煩不煩?》感言
到現場去就有獨家
——《非常一周》特別報導感言
賽跑:與時間與同行與自己
——《爭分奪秒在土石流廢墟里救人》感言
“打磨”稿子之艱苦
——《40℃火燒天幫媽媽做保潔》感言
細心捕捉用心感悟悉心開掘傾心寫稿
——“牙買加樂手馬爾什系列報導”感言
一手撿西瓜一手“藏”西瓜
——《他從家裡叫來一部凱迪拉克幫忙》感言
市委書記的“報料”同樣動人
——《少了顆門牙的微笑同樣動人》感言
從“印象不好”中找“好新聞”
——《12小時連軸轉一上午出車6次》感言
細細辨別真話、大話、過頭話
——《陳游標:做好事就要讓大家知道》感言
小人物承載大情懷
——《達人秀舞台下同樣感人的“豬”》感言
新聞是“搶”出來的也是“等”出來的
——《市人大,專題首問”市政府》感言
八千里路雲和月 為寫一篇重頭稿
——《各地綠葉萊免費進場》感言
聚焦熱點先人一步
——《普查員門外等候對方“洗澡”兩小時》感言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幫這樣刻苦優秀的孩子,值得》感言
未雨先綢繆慢工出細活
——《志願服務不停世博精神接力》感言
為了那一些幕後的細節
——《為了那一絲飄渺的夢想……》感言
2011年——
弘揚真善美晚報如何做
——《“救過我的好小囡尋到了!”》感言
用時間積累感動
——《自閉症少年站上校園達人秀舞台》感言
一篇由三個“一”引發的報導
——《買“蘭蔻”攜“獎金”扛“鏡框”》感言
做一次心靈深處的探訪
——《不踢球的那天,捐腎救母》感言
放棄搶發換來生動的故事
——《上海小伙不顧病痛合力擒賊》感言
找個特別稱呼,讓人物活起來
——《“草根經”真能管好百家事》感言
從一條微博曝料“去偽存真”而來的故事
——《還7320元菜錢“亮”金子般心》感言
每臨大事有靜氣
——《赴日本地震報導》感言
抓選題定方向磨主題
——《要敢於追求真愛》感言
做記者一樣需要激情
——《將自家別墅改成閱讀之家》感言
打破框框讓躺著的字站起來
——“關注違法建築”系列報導感言
走進“老城廂”看社會管理“新思路”
——《“3大員”服務新老居民有一套》感言
採訪一整天,寫來半小時
——《人在等,世博兩岸輪渡還在審》感言
成功採訪源於採訪對象對晚報的信任
——《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出國留學》感言
新型社區新聞同樣有“賣點”
——《七句海歸婉拒高薪樂當社區義工》感言
三寫楊兆順,不燒“回鍋肉”
——《一個楊兆順,一群貼心人》感言
從“忐忑”到“有底氣”
——恒隆廣場“LV箱”拆違報導感言
“好嫂嫂”給我上一堂新聞課
——《從,新嫂嫂”到“好嫂嫂“照料智障小叔28年》感言
說出市民“最想說的話”講透事件“最深層原因”
——“中國旅遊目”系列報導感言
想方設法進現場搶先機後不戀戰
——“長江中下游洪災特別報導”感言
擬一份好的採訪提綱至關重要
——“赴四省採訪南方大旱”感言
細節準確才有感染力
——《他被任命為蘇區首任國家銀行行長》感言
與優秀採訪對話是一次“道德洗禮”
——《孝女王祚芳精心侍奉三老》感言
挖掘戲劇人生寫就生動故事240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感言
親身體驗才能出好文章
——《不愛裙裝愛泳裝》感言
“軋鬧猛”中如何“換視角”
——《跳水之美 令人心醉美中之患 令人心痛》感言
要的是散發人性色彩的故事 2盯
——《他說:我還是到炮兵學校當個教練吧》感言
細緻觀察才能展現細節
——《每隔幾步就有裹滿泥漿的鞋子》感言
“報網互動”更勝~籌
——《說起午飯,滬上自領有點煩》感言
“走出來”的監督報導更有底氣
——《高架橋頻遭,超高”聞關傷不起’感言
詮釋業主“主人翁意識”
——《“獨立賬本”解維修金尷尬》感言
走實地訪居民找答案
——《民管服務社舊里來“當家”》感言
“晚報情結”換來了獨家新聞
——《“慈善爺爺”系列報導》感言
到一線才能看到真相體會真心真情
——《“先天不足”制約免費放行》感言
關注細節和現場感
——《簽多少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履約》感言
腳踏實地採訪
——《一張訂單挖來“第一桶金”》感言
把採訪對象放在心間
——《離婚了我也守你一輩子!》感言
中國式直接選舉的“選民觀察”
——《每個代表都應有一兩個“履職亮點”》感言
做足功課理清思路
——《“人耳鼠”是真實科研成果》感言
平凡之中覓得亮點
——《“來滬黨員工作室”之光聯起村民心》感言
走下去,記錄最真實的聲音
——《是不是人才,市場說了算》感言
空麻袋也能背出“民生米”
——《為把優質放心肉端上餐桌》感言
一場“馬拉松式”的採訪
——《弄堂里的足球老人家的回憶》感言
尊重每一次“現場”的機會
——《一張中學畢業證書62年後找到“家”》感言
獨家新聞是“孵”出來的
——《住院7年的病人微笑出院》感言
“時間差”也能抓“獨家”
——《湄公河執法艇何時下水護航7》感言
感同身受責任在心
——《小哥倆雙雙重病盼,雪中炭》感言
感動來自真實感傷來自遺憾
——《此生的上下追求》感言
“飛天一吻”,讓我寫過癮
——“天官”和“神八”重大報導感言
微博時代,做好採訪也要“走基層”
——《工地內搭房種菜開墾“農莊”》感言
2012年——
從大主題中找“小入口”
——《制售“黑氣”謀利安全隱患頻現》感言
多尋找“適時”的故事
——《好孩子,不能讓你聽不見》感言
精心策劃深入調查後的發言
——《申城大型車頻頻闖禍頑症為何難治》感言
“雷區”里小心翼翼“安全生產”
——《“鄰家媽媽”三心換來上訪戶交心》感f
探尋~則訊息的深度與厚度
——《黃浦區50多官員旁聽“依法行政”》感言
小議微博時代熱點新聞事件報導
——《冰櫃門關不上,門的錯還是用得錯》感言
采之愈深寫之愈透
——“浦東合慶鎮村民自治系列報導”感言
N次採訪濃縮成千字文
——《讓每顆心萌發成功的種子》感言
在積累中求新求變
——《“民生一諾”,如何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感言
跟反扒行動抓“細節”
——《鎖定嫌疑人擒獲一瞬間》感言
仔細鑒真偽深談建信任
——《搭車千里回家路上感悟“信任”》感言
人物報導也要講究時效時機
——《上海環衛工今年上春晚》感言
一篇“絕處逢生”的報導
——《食品之“?”盼權威解答》感言
選個恰當的發表肘機
——《“吳金根路”:奉獻贏得尊重》感言
系列報導要突出亮點
——《~個考生何時能獲得多張錄取通知書》感言
今天,我不跟你講“正題”
——《賈秀全、高洪波——你們在哪裡》感言
善於梳理“複雜問題”
——《修復一部影片需要8道工序》感言
批評稿要力爭“八面玲瓏”
——《寒假作業能否實行“總量控制”》感言
當“老油條”遇上“政治題”
——《“921”:為國問天寫青春》感言
硬著頭皮的採訪
——《果農都會給果樹“洗滌”》感言
善意批評讓被批評者歡迎
——《鐵路調價留下“三大遺憾”》感言
從一條微博發帖到一篇報紙新聞
——《“最霸氣”鴿舍危險更違法》感言
生命如花大海為家
——《申城海葬面臨“無船可租”》采寫感言
細節的選擇性描寫
——《蘇州河岸多處滲水如“噴泉”“瀑布”》感言
持續關注是一種態度
——《優秀歷史建築殘破不堪可拍“聊齋”》感言
多用微博,更要用好微博
——《同學好友希望公眾不要誤會遇難者》感言
後發的稿件更需“出彩”
——《“居委會自治金”探路基層民主》感言
“報網融合”所思所想
——《透視事故背後的問題》感言
“比新聞聰明的記者應改行”
——《車廂小廣告戴上“公益帽”》感言
學會對小話題的提問
——《踏青莫變“蹋青”春遊考驗公民素養》感言
修改了10稿
——《放手,是為了愛》感言
樹葉也有“好風景”
——《“公益茶”一“端”就是14年》感言
寫好“舌尖上的新聞”
——《畢業婚禮:將愛情進行到底》感言
沉下去準備足深開挖
——《貸款要“找對人”“說對話”》感言
把讀者想知道的講明白
——《公共車位飯店“圈地”專用》感言
隻言片語中抓住“牛鼻子”
——《誰把“良心藥”逼進“小弄堂”》感言
把握分寸以理服人
——《女嘉賓集體裙下“走光”》感言
奢侈品里的社會新聞
——《愛馬仕銷售店:要驗貨去法國?》感言
動筆之前要多想想
——《食品查詢機長“眠”不覺曉》感言
被刪節的素材也能變為寶
——《千年傳統節日,遭遇環境變化之困》感言
敢於突破善於突破
——“神舟九號”採訪感言
多一份客觀多一些思考
——《開了近30小時車趕到杭州弔唁》感言
以點到面由淺人深
——《一聲“道歉”,在美華人等了130年》感言
老話題挖掘新人生故事
——《月薪數萬元白領緣何落入白魔魔掌》感言
“裡應外合”做新聞
——《捷運站為何“有口難開”?》感言
真情挖掘正能量
——《一句承諾八年真情》感言
命題作文也會有寫作衝動
——《“伲鄉下頭人”要埋頭苦幹再做十年》感言
“好奇”,發現了讀者來信中的閃光點4何
——《“她做的,遠超鐘點工該做的”》感言
一次“遲到”的採訪
——《“農二代”復旦畢業生辭職賣扁豆》感言
角度一轉驟然發現
——《救助·義賣·捐款》感言
多問多看總能有收穫
——《民間公益組織發展迅速,障礙不少》感言
要撓到癢處
——《內心強大最重要》感言
尋找最好的切入點
——《人前但看他一臉鎮定》感言
一次讓人心靈成長的採訪 4J6
——《馬背上的青春》感言
翔媽抱著我哭
——《最漫長的20小時》感言
用“腳”丈量文字
——《倫敦奧運會的第303枚金牌》感言
留一點空白,也許會更加好
——《倫敦奧運,差的不止一口“氣”》感言
積累人脈做足準備
——《她手掌里還留著鋼釘鋼板》感言
“走”的收穫與“改”的思索
——《做點能改變現狀的事》感言
人物報導要傳遞好“正能量”
——《新疆爸爸》等作品感言
採訪充實才能落筆充實
——《一對抗癌老夫婦的充實生活》感言
找到亮點是關鍵
——“金牌奶牛”無奶硬擠,“委託定製“給錢就編》感言
多跑跑感情好獨家不意外
——《上理工新生壯舉:騎行萬里到上海》感言
一封讀者來信牽出的故事
——《與其到墳前哭泣,不如在世時關愛》感言
從“夏播”到“秋收”
——《“正規軍”進駐“游擊隊”是否敗退?》感言
從條線外尋找條線新聞
——《除了魯迅,語文課也不應少了莫言》感言
和160多個數字打交道的背後
一《42部門開支低干預算1個持平》感言
花兒開了,一開就是100年
——《解讀申城,十大壽星”長壽密碼》感言
法制健全的城市豈容“瞎來來”?
——《飯店門口大卸活驢嚇煞路人》感言
討論是集體智慧的體現
——《面對“金飯碗”切莫頭腦發熱》感言
提高專業素質,尋找現象背後的新聞
——從《樂團歡樂“安可”,莫忘尊重著作權》談起
特別的人總能給人特別的感動
——《我是世界上看《手相’最多的人”》感言
內容不刻意求變形式有所創新突破4舛
——《參與解題而不是賜與方案》感言
“切身利益”最能留住目光
——《探尋滬上野生鳥非法交易產業鏈》
暗訪報導也可有趣
——《非法留學中介造假歪招多》感言
社會新聞不能流於表面
——《百年祠堂年久失修危在旦夕》感言
敢“開炮”,敢“問責”
——《新橋“一身毛病”居民難省心》感言
一片喧譁中尋求真相
——《品嘗丟貨苦澀,感受誠信溫暖》感言
熱線與條線一次成功合作466
——《警方破門窗而入解救人質》感言
“綠葉”也能開成“秀美的花朵”
——十八大會議新聞攝影報導感言
“重大題材”報導如何講故事
——《3個“樣本”見證上海民生改善》感言

媒體推薦

每當我們讀到那一篇篇見諸報端的好稿,其實很多時候,讀者並不太知曉這些精彩故事背後,有著記者辛勤勞作與甘苦。這本《記者的故事》(新民晚報新聞採訪感言集之二)便是記錄了2009年至2012年間晚報記者眾多精彩的採訪故事。
新聞的“故事”,一定要有思想。“好故事”彰顯什麼“思想”?現在有一個詞叫“正能量”。可以說,傳遞了“正能量”的,就是“好故事”。新聞講“故事”不是目的,目的在於通過“故事”傳達社會主流形態的“思想”。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民晚報人更需要堅持“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辦報宗旨,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帶著感情深入基層、深入民眾,了解社會發展的關節點、抓住民眾的關注點、掌握服務民眾的著力點,以卓有成效的新聞輿論工作,匯聚起推進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新民晚報總編輯陳啟偉

序言

每當我們讀到那一篇篇見諸報端的好稿,其實很多時候,讀者並不太知曉這些精彩故事背後,有著記者辛勤勞作與甘苦。這本《記者的故事》(“新民晚報新聞採訪感言集之二”)便是記錄了2009年至2012年間晚報記者眾多精彩的採訪故事。
新聞是敘述的藝術。人與人的關係,眾生對事業的追求、對生活的態度、對情感的渴望,構成了新聞的本質核心:故事,這也是記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新民晚報的前輩們把“飛入尋常百姓家”確定為編輯方針,幾代晚報人用手中的筆,把一個個與“尋常百姓家”有關的故事呈現給我們親愛的讀者。講故事已然成為晚報的特色之一。今天的晚報人正將具有84年歷史的新民晚報文脈予以傳承,並與時俱進——“講好故事”,無疑是我們提升新聞宣傳影響力、傳播力的基本立足點。
“講好故事”,既為講“好故事”,也為“講好”故事。前者立足故事內容,後者意在表達形式。
新聞的“故事”,一定要有思想。“好故事”彰顯什麼“思想”?現在有一個詞叫“正能量”。可以說,傳遞了“正能量”的,就是“好故事”。這是好新聞的要義,也是好的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品質。新聞講“故事”不是目的,目的在於通過“故事”傳達社會主流形態的“思想”。新聞意義上的“故事”,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高尚的社會價值品位;這些“故事”必須是真實的,遠離虛構;這些“故事”還要有內涵,“故事”不過是一個載體,它承載的是“意義”。就是說,作為新聞“故事”的“轉述者”,記者、編輯不僅要找到“故事的出處”,還要找到“故事的意義”。
在這本集子裡,我們可以領略到晚報記者們發現和傳播“好故事”的故事。在新媒體時代,晚報記者充分發揮紙質媒體的傳統優勢,不僅為讀者提供了好故事,還通過故事為讀者提供各種有深度和高度的觀點。如,姚麗萍《關注大多數人“夢想”》、晏秋秋《抓住“牛鼻子”衝到底》、王蔚《人物報導要傳遞好“正能量”》、曹剛《英雄,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殷健靈《要的是散發人性色彩的故事》、宋寧華《挖掘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彰顯了普通百姓追求中國夢中的思想情懷;俞亮鑫《發現解讀問題重在價值傳播》、沈敏嵐《說出市民“最想說的話”講透事件“最深層原因”》、錢勤發《細細辨別真話、大話、過頭話》,體現了時代的價值導向……《記者的故事》展示了晚報記者對“好故事”的體驗和感悟,從而影響讀者的思維、觀念和意識,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好故事”中的思想。
“好故事”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就有一個怎么“講”的問題。新聞工作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倡導者、傳播者、推動者和實踐者。一條好新聞,給客群最基礎的也是最“搶眼”的愉悅就在於:“故事”在這裡。因為,新聞活動本身就是由一些生動活潑的故事構成。從這個意義上說,“講”好故事,說到底就是採擷那些剛剛發生的有生動的情節和細節的新聞事實,並經過精心編輯加以報導。通過“故事”的情節、人物、事件敘述、描寫、展示,來反映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
在這本集子裡,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晚報記者們“講故事”的能力和激情。如,薛慧卿《走下去,記錄最真實的聲音》、潘高峰《到一線才能看到真相體會真心真情》講述的深入現場抓新聞的收穫;邵寧《三寫楊兆順不燒“回鍋肉”》、魯哲《捕捉別人沒寫過的事》表達的是人物採訪的快樂;吳強《記者的“膽”與“識”》、夏琦《做記者一樣需要激情》抒發的是鐵肩擔當的情懷;金志剛《善意批評讓被批評者歡迎》、王文佳《暗訪報導也可有趣》體現了批評報導重在建設性的思路;陳正寶《“綠葉”也能開成“秀美的花朵”》、姜燕《擬一份好的採訪提綱至關重要》、李欣《從一條微博曝料去偽存真而來故事》、董純蕾《一個科學家朋友勝過多少場新聞發布會》、陳浩《生活中多留心,採訪中多用心》展現了在不同采寫過程中的閃光點……《記者的故事》,呈現了晚報記者“言以足志,文以足言”的故事。
講好故事,體現了一個有責任的媒體最基本也是安身立命的功能。故事在民眾中。從這本集子的230篇感言中可以看出,新聞工作者要“講好故事”,首先要到民眾中去。從范長江提出“一張報紙,一個記者,其基礎在民眾,前途也在民眾”,到穆青以“勿忘人民”激勵青年人,再到“走轉改”提倡“同民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激盪著新聞工作者不變的赤子情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民晚報人更需要堅持“飛人尋常百姓家”的辦報宗旨,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帶著感情深入基層、深入民眾,了解社會發展的關節點、抓住民眾的關注點、掌握服務民眾的著力點,以卓有成效的新聞輿論工作,匯聚起推進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