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範(第2版)

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範(第2版)

《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範(第2版)》是2016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秦志光、張鳳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範
  • 作者:秦志光、張鳳荔
  • 出版時間:2016年01月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頁數:339 頁
  • ISBN:978-7-115-37567-4
  • 定價:49.8 元
  • 開本:16 開
  • 編輯鄒文波
  • 版次:2
  • 印次:1
  • 字數:532千字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隨著計算機及計算機網路的發展,伴隨而來的計算機病毒的傳播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書在第1版的基礎上,增加了網路病毒相關的理論和技術內容,全面介紹了計算機病毒的工作機制與原理以及檢測和防治各種計算機病毒的方法。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病毒的工作機制和發作表現,新型計算機病毒的主要特點和技術,計算機病毒檢測技術,典型計算機病毒的原理、清除和防治,網路安全,系統漏洞攻擊和網路釣魚概述、即時通信病毒和移動通信病毒分析、常用反病毒軟體的使用技巧,以及6個綜合實驗。

目錄

第1章 計算機病毒概述 1
1.1 計算機病毒的產生與發展 1
1.1.1 計算機病毒的起源 1
1.1.2 計算機病毒發展背景 2
1.1.3 計算機病毒發展歷史 4
1.4 計算機病毒的演化 7
1.2 計算機病毒的基本概念 8
1.2.1 計算機病毒的生物特徵 8
1.2.2 計算機病毒的生命周期 9
1.2.3 計算機病毒的傳播途徑 10
1.2.4 計算機病毒發作的一般症狀 10
1.3 計算機病毒的分類 11
1.3.1 計算機病毒的基本分類--一般分類方法 11
1.3.2 按照計算機病毒攻擊的系統分類 12
1.3.3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寄生部位或傳染對象分類 13
1.3.4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攻擊機型分類 13
1.3.5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連結方式分類 14
1.3.6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破壞情況分類 14
1.3.7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寄生方式分類 15
1.3.8 按照計算機病毒激活的時間分類 15
1.3.9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傳播媒介分類 15
1.3.10 按照計算機病毒特有的算法分類 16
1.3.11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傳染途徑分類 16
1.3.12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破壞行為分類 17
1.3.13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作案”方式分類 18
1.3.14 Linux平台下的病毒分類 19
1.4 網際網路環境下病毒的多樣化 20
1.4.1 網路病毒的特點 20
1.4.2 即時通訊病毒 22
1.4.3 手機病毒 22
1.4.4 流氓軟體 23
習 題 24
第2章 傳統計算機病毒的工作機制及發作表現 25
2.1 病毒的工作步驟分析 25
2.1.1 計算機病毒的引導模組 26
2.1.2 計算機病毒的感染模組 26
2.1.3 計算機病毒的表現模組 26
2.2 計算機病毒的引導機制 27
2.2.1 計算機病毒的寄生對象 27
2.2.2 計算機病毒的寄生方式 28
2.2.3 計算機病毒的引導過程 29
2.3 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機制 30
2.3.1 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方式 30
2.3.2 計算機病毒的傳染過程 30
2.3.3 系統型計算機病毒傳染機理 31
2.3.4 檔案型計算機病毒傳染機理 32
2.4 計算機病毒的觸發機制 32
2.5 計算機病毒的破壞機制 34
2.6 計算機病毒的傳播機制 34
2.7 計算機病毒發作前的表現 35
2.8 計算機病毒發作時的表現 39
2.9 計算機病毒發作後的表現 43
習 題 45
第3章 新型計算機病毒的發展趨勢及特點和技術 46
3.1 新型計算機病毒的發展趨勢 46
3.1.1 計算機病毒的發展趨勢 46
3.1.2 近年主要流行病毒 48
3.2 新型計算機病毒發展的主要特點 49
3.2.1 新型計算機病毒的主要特點 50
3.2.2 基於“Windows”的計算機病毒 52
3.2.3 新型計算機病毒的傳播途徑 54
3.2.4 新型計算機病毒的危害 57
3.2.5 電子郵件成為計算機病毒傳播的主要媒介 60
3.2.6 新型計算機病毒的最主要載體 60
3.3 新型計算機病毒的主要技術 65
3.3.1 ActiveX與Java 65
3.3.2 計算機病毒的駐留記憶體技術 66
3.3.3 修改中斷向量表技術 68
3.3.4 計算機病毒隱藏技術 69
3.3.5 對抗計算機病毒防範系統技術 76
3.3.6 技術的遺傳與結合 76
3.4 網路環境下計算機病毒的特點探討 77
3.5 計算機網路病毒的傳播方式 78
3.6 計算機網路病毒的發展趨勢 79
3.7 雲安全服務將成為新趨勢 80
習 題 81
第4章 計算機病毒檢測技術 83
4.1 計算機反病毒技術的發展歷程 83
4.2 計算機病毒檢測技術原理 84
4.2.1 計算機檢測病毒技術的基本原理 84
4.2.2 檢測病毒的基本方法 85
4.3 計算機病毒主要檢測技術和特點 85
4.3.1 外觀檢測法 86
4.3.2 系統數據對比法 86
4.3.3 病毒簽名檢測法 89
4.3.4 特徵代碼法 89
4.3.5 檢查常規記憶體數 91
4.3.6 校驗和法 92
4.3.7 行為監測法(實時監控法) 93
4.3.8 軟體模擬法 94
4.3.9 啟發式代碼掃描技術 96
4.3.10 主動核心技術 100
4.3.11 病毒分析法 101
4.3.12 感染實驗法 102
4.3.13 算法掃描法 104
4.3.14 語義分析法 104
4.3.15 虛擬機分析法 107
4.4 計算機網路病毒的檢測 110
4.5 計算機病毒檢測的作用 110
4.6 計算機病毒檢測技術的實現 111
習 題 111
第5章 典型計算機病毒的原理、防範和清除 114
5.1 計算機病毒防範和清除的基本原則和技術 114
5.1.1 計算機病毒防範的概念和原則 114
5.1.2 計算機病毒預防基本技術 115
5.1.3 清除計算機病毒的一般性原則 116
5.1.4 清除計算機病毒的基本方法 116
5.1.5 治療計算機病毒的一般過程 117
5.1.6 計算機病毒預防技術 118
5.1.7 計算機病毒免疫技術 119
5.1.8 漏洞掃描技術 122
5.1.9 實時反病毒技術 123
5.1.10 防範計算機病毒的特殊方法 124
5.2 引導區計算機病毒 125
5.2.1 原理 126
5.2.2 預防 127
5.2.3 檢測 127
5.2.4 清除 128
5.3 檔案型病毒 128
5.3.1 原理 128
5.3.2 預防 130
5.3.3 檢測 131
5.3.4 清除 134
5.3.5 CIH病毒 134
5.4 檔案與引導複合型病毒 138
5.4.1 原理 138
5.4.2 “新世紀”計算機病毒的表現形式 139
5.4.3 “新世紀”計算機病毒的檢測 139
5.4.4 “新世紀”計算機病毒的清除 139
5.5 腳本病毒 140
5.5.1 原理 140
5.5.2 檢測 143
5.5.3 清除 144
5.6.1 原理 145
5.6.2 預防 148
5.6.3 檢測 149
5.6.4 清除 149
5.7 特洛伊木馬病毒 150
5.7.1 原理 150
5.7.2 預防 157
5.7.3 檢測 157
5.7.4 清除 159
5.8 蠕蟲病毒 160
5.8.1 基本原理 160
5.8.2 預防 162
5.8.3 清除 164
5.9 黑客型病毒 164
5.10 後門病毒 166
5.10.1 原理 166
5.10.2 IRC後門計算機病毒 168
5.10.3 密碼破解的後門 169
5.11 不同作業系統環境下的計算機病毒 170
5.11.1 32位作業系統環境下的計算機病毒 171
5.11.2 64位作業系統環境下的計算機病毒 172
5.12 壓縮檔案病毒 173
5.13 安全建議 173
習 題 174
第6章 網路安全 176
6.1 網路安全概述 176
6.1.1 網路安全的概念 176
6.1.2 網路安全面臨的威脅 177
6.1.2 網路安全防範的內容 178
6.2 Internet服務的安全隱患 180
6.2.1 電子郵件 180
6.2.2 檔案傳輸(FTP) 181
6.2.3 遠程登錄(Telnet) 181
6.2.4 黑客 182
6.2.5 計算機病毒 182
6.2.6 用戶終端的安全問題 182
6.2.7 用戶自身的安全問題: 183
6.2.8 APT攻擊 183
6.3 垃圾郵件 184
6.3.1 垃圾郵件的定義 184
6.3.2 垃圾郵件的危害 184
6.3.3 追蹤垃圾郵件 185
6.3.4 郵件防毒技術 185
6.4 系統安全 187
6.4.1 網路安全體系 187
6.4.2 加密技術 188
6.4.3 黑客防範 192
6.4.4 安全漏洞庫及補丁程式 195
6.5 惡意代碼的處理 196
7.5.1 惡意代碼的種類 196
6.5.2 惡意代碼的傳播手法 198
6.5.3 惡意代碼的發展趨勢 199
6.5.4 惡意代碼的危害及其解決方案 200
7.5.5 網頁的惡性修改 201
6.6 網路安全的防範技巧 201
6.7 用戶對計算機病毒的認識誤區 206
習 題 208
第7章 系統漏洞攻擊和網路釣魚概述 209
7.1 系統漏洞 209
7.2 Windows作業系統漏洞 209
7.3 Linux作業系統的已知漏洞分析 213
7.4 漏洞攻擊病毒背景介紹 217
7.5 漏洞攻擊病毒分析 224
7.5.1 衝擊波病毒 224
7.5.2 振盪波病毒 225
7.5.3 震盪波"與"衝擊波“病毒橫向對比與分析 226
7.5.4 紅色代碼病毒 227
7.5.5 Solaris蠕蟲 228
7.5.6 震網病毒 228
7.5.7 APT攻擊 231
7.6 針對ARP協定安全漏洞的網路攻擊 235
1.同網段ARP欺騙分析 235
2.不同網段ARP欺騙分析 236
3.ARP欺騙的防禦原則 237
7.7 系統漏洞攻擊病毒的安全建議 237
7.8 網路釣魚背景介紹 241
7.9 網路釣魚的手段及危害 242
7.9.1 利用電子郵件“釣魚” 243
7.6.2 利用木馬程式“釣魚” 243
7.9.3 利用虛假網址“釣魚” 243
7.9.4 假冒知名網站釣魚 243
7.9.5 其他釣魚方式 244
7.10 防範網路釣魚的安全建議 244
7.10.1 金融機構採取的網上安全防範措施 244
7.10.2 對於個人用戶的安全建議 245
習題 246
第8章 即時通信病毒和移動通信病毒分析 248
8.1 即時通信病毒背景介紹 248
8.1.1 即時通信 248
8.1.2 主流即時通信軟體簡介 249
8.1.3 IM軟體的基本工作原理 251
8.2 即時通信病毒的特點及危害 255
8.3 即時通信病毒發作現象及處理方法 257
8.4 防範即時通信病毒的安全建議 259
8.5 移動通信病毒背景介紹 261
8.5.1 移動通信病毒的基本原理 262
8.5.2 移動通信病毒的傳播途徑 263
8.5.3 移動通信病毒的危害 264
8.5.4 移動通信病毒的類型 266
8.6 移動通信病毒的發作現象 267
8.6.1 破壞作業系統 267
8.6.2 破壞用戶數據 268
8.6.3 消耗系統資源 268
8.6.4 竊取用戶隱私 268
8.6.5 惡意扣取費用 269
8.6.6 遠程控制用戶手機 269
8.6.7 其他表現方式 270
8.7 典型移動通信病毒分析 270
8.7.1 移動通信病毒發展過程 270
8.7.2 典型手機病毒--手機支付病毒 272
8.7.3 手機病毒的傳播和威脅趨勢 274
8.7.4 手機反病毒的技術的發展趨勢 276
8.8 防範移動通信病毒的安全建議 277
習 題 278
第9章 常用反病毒軟體 279
9.1 國內外反病毒行業發展歷史與現狀 279
9.1.1 反病毒軟體行業的發展歷程 279
9.1.2 國內外反病毒軟體行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281
9.2 使用反病毒軟體的一般性原則 285
9.2.1 反病毒軟體選用準則 285
9.2.2 使用反病毒軟體注意要點 285
9.2.3 理想的反計算機病毒工具應具有的功能 286
9.3 部分反計算機病毒工具簡介 286
9.3.1 瑞星防毒軟體V16 287
9.3.2 騰訊電腦管家 288
9.3.3 360防毒軟體 289
9.3.4 諾頓網路安全特警 289
9.3.5 McAfee VirusScan 290
9.3.6 PC-cillin 291
9.3.7 卡巴斯基安全部隊 292
9.3.8 江民防毒軟體KV2011 293
9.3.9 金山毒霸2011 295
9.3.10 微點防毒軟體 296
9.3.11 小紅傘個人免費版 297
9.3.12 ESET NOD32 防毒軟體 298
9.3.13 BitDefender比特梵德防毒軟體 298
9.3.14 微軟免費防毒軟體Microsoft Security Essentials (MSE) 298
9.3.15 Comodo 免費防毒軟體(科摩多,俗稱“毛豆”) 299
9.3.16 avast!免費防毒軟體 299
習 題 300
附錄 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範實驗 301
附1.1 實驗1 PE檔案格式的分析和構造 301
附1.1.1 實驗目的 301
附1.1.2 實驗要求 301
附1.1.3 實驗環境 301
附1.1.4 實驗相關基礎知識 301
附1.1.5 實驗過程 307
附1.2 實驗2 PE檔案的載入、重定位和執行過程 316
附1.2.1 實驗目的 316
附1.2.2 實驗要求 317
附1.2.3 實驗環境 317
附1.2.4 實驗相關基礎知識 317
附1.2.5 實驗步驟 317
附1.2.6 重定位自己的EXE 319
附1.2.7 自己載入自己的exe和一個自己的dll 320
附1.2.8 部分程式代碼 323
附1.3 實驗3 腳本病毒的分析 332
附1.3.1 實驗目的 332
附1.3.2 實驗要求 332
附1.3.3 實驗環境 332
附1.3.4 實驗原理 332
附1.3.5 實驗步驟 333
附1.4 實驗4 蠕蟲病毒的分析 335
附1.4.1 實驗目的 335
附1.4.2 實驗要求 336
附1.4.3 實驗環境 336
附1.4.4 實驗原理 336
附1.4.5 實驗步驟 337
附1.5 實驗5 木馬機制分析和木馬執行緒注入技術 340
附1.5.1 實驗目的 340
附1.5.2 實驗要求 340
附1.5.3 實驗環境 340
附1.5.4 實驗原理 340
附1.5.5 實驗步驟 343
附1.6 實驗6 反病毒軟體的功能和性能分析 348
附1.6.1 實驗目的 348
附1.6.2 實驗要求 348
附1.6.3 實驗環境 348
附1.6.4 實驗原理 348
附1.6.5 實驗步驟 348
參考文獻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