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元勲,字冠五,號明葵,生於1574甲戌年四月初八日(即明萬曆二年),卒於1659己亥年(即南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享年86歲。山東右布政使,隨民意力抗建詞後,辭官回鄉隱居,創辦私塾學堂,生卒於嘉善縣天凝鎮計家宅基。
基本介紹
- 本名:計元勛
- 字號:字冠五
號明葵 - 所處時代:明、清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嘉善縣天凝鎮計家宅基
- 出生時間:1574年四月初八日
- 去世時間:1659年
- 主要作品:明高昴光輯《最樂編》四卷刻本
- 主要成就:隨民意力抗閹黨建生詞,辭官隱居創辦私塾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親屬成員,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計元勛,明禮部政1508戌申年授龍溪知縣。1614甲寅年升任南京吏部主事,1618戊午年升驗封郎中,1622年至1624年因父仙逝守制三年,1625乙丑年起任考功司。1626丙寅年起歷升山東參政、副使分巡濟南。1627丁卯年夏六月,浩然辭官退休回鄉。崇禎初年,詔任吏部尚書,沒有赴任,絕意做官,如元勛公曰“國有道則仕,國無道則隱”。
主要成就
在閩南政治經濟中心龍溪知縣六年多,善於理政,關心民眾,在校舍、橋樑、古蹟的修繕重建搶險等方面留下了功績。
1614年計元勛等嘉善鄉官為嘉興、嘉善、秀水三縣爭田事件聯名公揭,為虛攤嘉善田賦伸張正義。
1626年升任副使不久遇閹襠拆民宅近二千間謀建生祠,計元勛隨民意力抗建詞,史料記載“有徳政,士民有感之”。明熹宗為西湖生祠題書“普德”匾額後,各地生祠紛紛建成。無奈之韜略,浩然辭官退休回鄉。
人物評價
計副使元勛公為人厚道樸實、品格高尚。任職所到之處留下了清廉美名,其為官功績和美譽載入史冊,譽為“清流大吏”。
軼事典故
計元勛隱居鄉下計家宅基創辦私塾學堂,熟諳四書五經,教授弟子子孫。培養了以計善為代表的孫輩才子,時稱“嘉善六計”。入清以後,性情愉悅,同僚們推崇為文壇領袖。
計元勛與鄉黨魏大中(今屬嘉善縣大雲鎮東雲村人)關係甚密,他們政治立場和態度完全一致,都痛恨閹黨奸弊。受魏大中《肅計典以勵官常疏》中“以六計弊吏治:一廉善,二廉能,三廉敬,四廉正,五廉法,六廉辨”啟發及世行“善”字,在孫輩取名時用了“善能敬正法辨”六字為名。魏大中獄中被害後,資助其年少次子魏學濂並幫助數次起草狀書,“陳述父受冤獄,兄死孝之慘狀”。又上書彈劾阮大鉞等人交通逆閹,罪大惡極。計元勛助之不久,下詔追謚魏大中為忠節,旌表其長子魏學洢為孝子。全力爭取了東林黨代表人物魏大中父子的名譽。
親屬成員
曾祖父計棱,祖父計遂(賜八品壽官),父親計尚文(封濟南道參政)、母親朱氏,娶陸氏,兄計元佐,弟計元勤、計元勣,子計嘉佑、計嘉吉、幼子失考,孫輩有計善、計能、計燕(女,適陸淮)、計敬、計法、計正、計辯。
計元勛關係密切的嘉善鄉黨有河南布政使馮盛典,力培成進士的諸生王命召,工部尚書丁賓及其後人,行人司行人魏大中及其後人,通政使徐石麒及其立傳的明代增生呂元聲等明代官員。他的政治盟友是皇室宗親朱以海。計元勛仕途與李維楨有交集,兩公友善。
個人作品
1623年完成高昴光輯《最樂編》四卷刻本,魏大中訂正,刻本之精美多有贊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