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蔽與重構》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艾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蔽與重構
- 作者:楊艾璐
- 出版時間:2015年12月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16170144
- 定價:79.00 元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解蔽與重構--多維視界下的荀子思想研究》以“解蔽與重構:多維視界下的荀子思想研究”為題。通過“解蔽”與“重構”的思辨維度,以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的綜合分析,詮釋荀子的思想體系框架。展現其思考與創見。全書將荀子思想之歷史發生、理論基點、倫理秩序、審美追求、引詩分析、文藝實踐、學術思辨、文化對話作為研析理路,從荀子思想之緣起、本質、主體、表現、核心、意義、理論、實踐、內涵、外延、批判、重建等不同維度闡發人性論、教化論、禮論、樂論、文論、質論、詩論、賦論、義利價值論、倫理政道論等相關問題,在對荀子思想形成理論觀照的同時,也建構了人性、生命、教化、明道、禮樂、文質、詩賦、義利、審美、價值、對話等具體的研究範疇,從而進一步完善荀學理論界域的分析,實現對荀子及其思想體系的文化解析與學理重構。
圖書目錄
緒 論
第一節 苟子研究綜述
一 國內外的荀子研究狀況
二 研究成果分析
第二節 傳統苟學的現代詮釋
一 觀念.價值。體系的生成
二 荀子文藝觀的核心精神
三 倫理本位與文學傳統
第三節 本書研究的理路與思考
第一章 人性與生命:荀子思想的歷史發生
第一節 情性之說與素樸之自然
一 人之情性的關注
二 人之能力的考量
三 性.情.欲的語義構鏈
第二節 性惡之論與欲望之功利
一 從“人之性惡”到“情甚不莢”
二 情慾之“患”與禮義之“源”
第三節 天人之思與生命之體認
一 “天道觀”的內蘊
二 “制天命而用之”與主體教化的功能轉向
第四節 存生之道與制世之哲學
一 王者之“政”與養生之道
二 制世之治與生存的遷想
第二章 教化與明道:荀子思想的理論基點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美善動因
一 “性惡”的理論預設
二 “解蔽”的邏輯指向
第二節 “善假於物”的教化方式與“人世求存”的學術理想
一 教化之多元呈現與審美表達
二 “制”人之思與“教化”之質
三 社會本位規約下的求“全”之術
第三節 “心”.“言”.“道”
一 從“修身”到“見善自存”的內關升華
二 從“言教”到“君子必辯”的策略哲學
三 從“立己之學”到“明己之道”的功利目標
第三章 隆禮與重樂:荀子思想的倫理秩序
第一節 “禮”論與化形於外
一 “禮”之審美緣起
二 “禮”之多維內蘊
三 “禮”之理論基礎
四 “禮”之文化性徵
五 “禮”之價值功能
第二節 “樂”論與感心於內
一 “樂”之本體論
二 “樂”之表現論
三 “樂”之性徵論
四 “樂”之功能論
第三節 “差序格局”的建構與傳統視域的自覺反思
一 可以“群”與“禮樂”之社會功用
二 “禮樂”迭道與至“士”之說
三 文化的反思與意義的規訓
第四章 崇文與尚質:荀子思想的審美追求
第一節 美的本質探尋與功利價值
一 “莢”的探問與“文”的提出
二 審美訴求與功利價值
第二節 美的藝術架構與文采修飾
一 禮樂愛敬之達
二 飾莢修身之術
三 巫祝卜筮之重
四 復情俱文之悅
五 文章 辭彩之華
六 溢莢通明之治
第三節 美之真純“中和”與真偽之辯
一 主體之內在修養與人格氣度
二 “去偽存真”與據“真”存“偽”
三 “情文兼備”之下的審美愉悅
第五章 詩意與和諧:荀子引《詩》及其學理分析
第一節 <苟子)引詩與文本傳統
一 荀子引詩之歷史緣起
二 荀子引詩之文化表征
三 荀子引詩之審美詮釋
第二節 <苟子)論詩與苟子詩學
一 荀子論詩之文本呈現
二 荀子詩論之審美構建
第三節 苟子詩論與<上博楚簡>
第四節 <苟子>詩學觀的核心探問與審美旨歸
第六章 賦謎與文本:荀子《賦》篇及其文藝實踐
第一節 文本.思想.價值域
一 荀子“五《賦》”及其文本呈現
二 “晦隱”之言與藝術審莢的獨特表述
三 “賦”的文學價值與史學意義
第二節 “謎”及其文學文體的嘗試
一 設覆與作答:文本的實踐
二 “謎”之隱逸與思維的想像
三 “隱喻”:一種遊戲
第三節 文學觀念的確立與理論實踐的自覺
第七章 爭鳴與差異:荀學思辨的文化維度
第一節 批判、裂變與整合的先秦學術視界
一 先秦學術視界概觀
二 荀子與諸子思想比較研究的學術功能
第二節 “善”“惡”之維:以苟子、孟子人性觀為例。
一 人性之思
二 善惡之質
三 本質之辯
四 ,C性之辯
五情慾之辯
六 存生之辯
七 標的之辯
第三節 “禮”“樂”之美:以苟子、墨子禮樂觀為例。
一 “非樂”與“樂教”
二 “節 用”與“功用”
三 克己復“禮”與“禮”的超越
第四節 “文”“質”之觀:以苟子、韓非子文質觀為例
一 本體之辯:“重質輕文”與“重文尚飾”
二 功用之辯:“以文害用”與“文質至備”。
三 主體之辯:“修身之飾”與“法度之約”
四 政道之辯:“隆禮重德”與“輕德尚力”
第五節 “有待”“無待”之間:以苟子、莊子“道”範疇為例..
一 “天為”與“人為”:釋“道”之辯
二 “類”與“游”:體“道”之辯
三 “群分”與“自適”:存“道”之辯
四 “言教”與“不言”:明“道”之辯
第六節 “義”“利”之辯:以苟子與經學傳統為例
一 尚“義”與先秦文化的倫理基點
二 趨“利”與價值理想的原思維
三 義利兼顧與文化價值的轉向
四 義利並重與“法後王”的重建
第八章 解蔽與重構:荀學對話的文化鏡像
第一節 文化與價值系的生成及其對話的可能
一 價值理性與倫理轉向
二 審美理想與主體轉向
三 “和”之共融與文化價值的碰撞
第二節 美與功利的糾纏及其對話的發生
一 “關”的文化緣起與差異化徵象
二 審美訴求與功利價值
第三節 “詩”與文化的去蔽及其對話的實踐
一 “詩教”觀與禮、樂、詩的互動關係
二 “崇高”的範式與詩、樂、舞的互融關係
三 去蔽.還原。歸真
第四節 政道與原型的回溯及其對話的營構
一 實用思想與文化原型
二 政道邏輯與治世實踐
第五節 視界對話與苟學傳統
結語 文化透視與歷史認同
參考文獻
索 引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