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的天人之學,實涵二重意蘊,一為本然,一為應然。前者屬本體論,後者屬價值論。《易》以道陰陽,陰陽是《易傳》的核心範疇,要理解《易傳》離不開對陰陽的解讀。張汝金同志《解經與弘道——之形上學研究》一書,可以說力圖以新的視角處理經傳關係。“解經”是指《易傳》對《易經》的詮釋、解說“弘道”指《易傳》自身所呈現的創造性,即對易之象、數、理、占等等的發揮和通過這種發揮對易之形上學的建構。本人認為張汝金同志的這部著作為處理經與傳的關係開啟一條新思路。汝金同志好學深思,刻苦敬業,對易學一向懷有濃厚的興趣。該書得以順利問世,是其在易學領域長期研究的結果,也是他向易學術界交出的一份期待檢閱的答卷。
基本介紹
- 書名:解經與弘道:《易傳》之行上學研究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頁數:338頁
- ISBN:7533318870, 9787533318871
- 作者:張汝金
-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1日
- 開本:32開
- 品牌:齊魯書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易傳》的天人之學,實涵二重意蘊,一為本然,一為應然。前者屬本體論,後者屬價值論。《易》以道陰陽,陰陽是《易傳》的核心範疇,要理解《易傳》離不開對陰陽的解讀。
張汝金同志《解經與弘道——之形上學研究》一書,可以說力圖以新的視角處理經傳關係。“解經”是指《易傳》對《易經》的詮釋、解說“弘道”指《易傳》自身所呈現的創造性,即對易之象、數、理、占等等的發揮和通過這種發揮對易之形上學的建構。本人認為張汝金同志的這部著作為處理經與傳的關係開啟一條新思路。汝金同志好學深思,刻苦敬業,對易學一向懷有濃厚的興趣。該書得以順利問世,是其在易學領域長期研究的結果,也是他向易學術界交出的一份期待檢閱的答卷。
張汝金同志《解經與弘道——之形上學研究》一書,可以說力圖以新的視角處理經傳關係。“解經”是指《易傳》對《易經》的詮釋、解說“弘道”指《易傳》自身所呈現的創造性,即對易之象、數、理、占等等的發揮和通過這種發揮對易之形上學的建構。本人認為張汝金同志的這部著作為處理經與傳的關係開啟一條新思路。汝金同志好學深思,刻苦敬業,對易學一向懷有濃厚的興趣。該書得以順利問世,是其在易學領域長期研究的結果,也是他向易學術界交出的一份期待檢閱的答卷。
作者簡介
張汝金,1938年11月生,山東章丘人。199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哲學系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在章丘四中任中學教師。1994年考入山東大學哲學系,1997年獲中國哲學專業碩士學位,後考入山東省委宣傳部工作。2000年獲律師資格。2007年獲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學位。在《周易研究》等雜誌發表《形而上者謂之道》等論文多篇。參與編寫《中華地域文化大系之齊魯文化卷》、《鄧小平理論簡明讀本》、《江澤民思想理論體系研究》等多部著作。
圖書目錄
序
序二
導論
第一章 本體與方法——由中西詮釋之異同反思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經典詮釋傳統與文本詮釋的意義
一、中國具有悠久的經典詮釋傳統
二、文本詮釋的意義
第二節 中國古典詮釋理論與西方詮釋學比較
一、“知人”與“知神”:詮釋基礎不同
二、“為道之學”與“為人之學”:詮釋旨趣不同
三、“自本體”與“物本體”:對本體的理解不同
四、理性分析與直覺把握:認知方法不同
五、“得意忘言”與“語言為存有之居屋”:語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六、“書不盡言”與“視域融合”:對待文本的態度不同
第三節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反思
一、“依傍”與“移植”:中國傳統哲學的研究方法
二、“走自己的路”與借鑑他人:研究中國哲學的態度
第二章 文本理解與崇德廣業——《易傳》詮釋《易經》的緣起與發展
第一節 《易》的文本與詮釋的由來
一、《易》的文本及其構成
二、見仁見智——《易》的特質與理解的多樣性
第二節 《易傳》詮釋《易經》的目的
一、“達聖人之淵奧,知聖人之行事”:詮釋《易經》的必要性
二、“絮靜精微”,“崇德廣業”:《易傳》詮釋《易經》的目的
第三節 詮釋《易經》的緣起與進程
一、詮釋《易經》的形上根據
二、詮釋《易經》的社會背景
三、詮釋《易經》的萌芽與簡單發展
第三章 觀象繫辭立象盡意——《易傳》詮釋《易經》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方法
第一節 極數知來與極深研幾:文本的定位和體系的建構
一、占筮與義理:《易傳》對《易經》的定位
二、文本的還原與創造性解讀:《易傳》詮釋《易經》的基本學理傾向和體系建構方法
……
第四章 詮釋與發揮——《易傳》對《易經》的形上詮釋(上)
第五章 詮釋與發揮——《易傳》對《易經》的形上詮釋(下)
第六章 大道之源與援《易》以為說——《易傳》體系及地位簡評
參考文獻
後記
序二
導論
第一章 本體與方法——由中西詮釋之異同反思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 經典詮釋傳統與文本詮釋的意義
一、中國具有悠久的經典詮釋傳統
二、文本詮釋的意義
第二節 中國古典詮釋理論與西方詮釋學比較
一、“知人”與“知神”:詮釋基礎不同
二、“為道之學”與“為人之學”:詮釋旨趣不同
三、“自本體”與“物本體”:對本體的理解不同
四、理性分析與直覺把握:認知方法不同
五、“得意忘言”與“語言為存有之居屋”:語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六、“書不盡言”與“視域融合”:對待文本的態度不同
第三節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反思
一、“依傍”與“移植”:中國傳統哲學的研究方法
二、“走自己的路”與借鑑他人:研究中國哲學的態度
第二章 文本理解與崇德廣業——《易傳》詮釋《易經》的緣起與發展
第一節 《易》的文本與詮釋的由來
一、《易》的文本及其構成
二、見仁見智——《易》的特質與理解的多樣性
第二節 《易傳》詮釋《易經》的目的
一、“達聖人之淵奧,知聖人之行事”:詮釋《易經》的必要性
二、“絮靜精微”,“崇德廣業”:《易傳》詮釋《易經》的目的
第三節 詮釋《易經》的緣起與進程
一、詮釋《易經》的形上根據
二、詮釋《易經》的社會背景
三、詮釋《易經》的萌芽與簡單發展
第三章 觀象繫辭立象盡意——《易傳》詮釋《易經》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方法
第一節 極數知來與極深研幾:文本的定位和體系的建構
一、占筮與義理:《易傳》對《易經》的定位
二、文本的還原與創造性解讀:《易傳》詮釋《易經》的基本學理傾向和體系建構方法
……
第四章 詮釋與發揮——《易傳》對《易經》的形上詮釋(上)
第五章 詮釋與發揮——《易傳》對《易經》的形上詮釋(下)
第六章 大道之源與援《易》以為說——《易傳》體系及地位簡評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