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溪穴

解溪穴

解溪,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別名草鞋帶。屬足陽明胃經。經(火)穴。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布有腓淺神經,腓深神經和脛前動、靜脈。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腹脹,便秘,癲狂,頭面浮腫,下肢痿痹,腳腕無力等。直刺0.5—0.8寸。艾條灸5-10分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溪
  • 別名:草鞋帶
  • 出處:《靈樞·本輸》
  • 隸屬經絡:足陽明胃經
  • 功能:舒筋活絡,清胃化痰
  •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腹脹等
  • 特殊主治 :特殊主治 
  • 操作:直刺0.5—0.8寸
  • 主要配伍:配血海、商丘主治腹脹
  • 五行屬性:火
名稱釋義,功能作用,治法,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功效,附註,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1. 解溪。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經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為豐隆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狹小,地部經水滿溢而流散經外,故名解溪。
2. 草鞋帶穴、鞋帶。穴名當為意解。本穴物質為豐隆穴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如鞋帶般散解,喻意經水流行無固定的路線,故名。
3. 胃經經穴。經,經過也。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從本穴經過而無大的變化,故為胃經經穴。
4. 本穴屬火。屬火,指穴內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外散之處,為胃經經水的輸配樞紐,由本穴回流胃經的經水多少能最快地改變胃經的火熱性狀,故而本穴屬火。  

功能作用

分流胃經經水。

治法

寒則逆經而刺,熱則循經而刺。

定位

1.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2.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平齊外踝高點,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處取穴。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十字韌帶、脛腓韌帶聯合。皮膚由腓淺神經分布。小腿深筋膜緻密,在踝關節前方形成小腿十字韌帶。該韌帶由附著於跟骨外側前部的外側束, 和附著在內踝及足內側緣的內側上下支組成。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在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達脛、腓骨之間的脛腓韌帶聯合。

主治

1. 頭痛,眩暈,癲狂。
2. 腹脹,便秘。
3. 下肢痿痹,足踝腫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臨床運用

1. 膝股腫、轉筋:解溪、條口、丘墟、太白。
2. 癲疾:解溪、陽蹺。
3. 風眩頭痛嘔吐煩心:解溪、承光。
4. 足趾腫爛:解溪、八風、湧泉。
5. 腎炎:解溪、腎俞、復溜、陰陵泉。
6. 踝部痛:解溪、商丘、丘墟、崑崙、太溪。

配伍

1、配條口、丘墟、太白,有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股腫痛,腳轉筋。
2、配血海、商丘,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腹脹。
3、配商丘、丘墟、崑崙、太溪,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踝部痛。

功效

舒筋活絡,清胃化痰,鎮驚安神。

附註

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火。

相關論述

1. 《針灸甲乙經》:“熱病汗不出,善噫,腹脹滿,胃熱譫語,解溪主之。”
2. 《備急千金要方》:“解溪、陽蹺主癲疾。”
3. 《百症賦》:“驚悸怔仲,取陽交、解溪勿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