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區戲劇

解放區戲劇,1946~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開展的民眾性戲劇運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放區戲劇
  • 屬性:1946~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開展的民眾性戲劇運動
歷史,代表劇目,

歷史

隨著解放戰爭的爆發與節節勝利,新的解放區逐步建立。大批文藝幹部從原陝甘寧、山東、蘇皖、廣東隨軍北上,在新區開展戲劇運動。東北解放區組成了東北文工一團、二團,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文工團,遼東文工團,東北“魯藝”等;在華北解放區,則有華北文工團以及原先活躍於部隊的許多隨軍劇社。隨著戰局的迅速發展,解放區戲劇也表現出鮮明的階段性。

代表劇目

初期是配合新區建設演出大量老區的劇目,如《白毛女》、《血淚仇》、《李闖王》、《糧食》等,東北文工團還編演了反響頗大的《東北人民大翻身》活報歌舞劇,這些劇目對提高新區民眾的階級覺悟起了很大的作用。從1946年下半年起,為配合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戲劇工作者開始深入農村,創作出一批反映土改、支前工作的劇作,如李之華的《反“翻把”鬥爭》,以及《王家大院》、《九件衣》等。
大批城市解放後,題材重點由農村生活移向城市生活和工業建設,出現了陳其通的《炮彈是怎樣造成的》,魯煤、劉滄浪的《紅旗歌》等反映工業生產戰線上思想鬥爭的代表作。華北解放區的戲劇創作同樣是以緊密配合解放戰爭、土地改革和解放區民主建設為特色的。其中一批反映部隊生活的作品尤其引人注目,如《九股山的英雄》、《團結立功》、《喜相逢》、《戰鬥里成長》等。
原本基礎較好的華北農村戲劇在這一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湧現了楊潤身這樣的農民劇作家和戲劇活動家,以及《窮人翻身》、《山大王》等深受民眾喜愛的劇目。解放區戲劇是蘇區戲劇和抗日根據地戲劇的必然發展,為即將到來的新中國戲劇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造就了一支重要的方面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