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堌堆

解堌堆

寧陵縣城南側,有一個很奇怪的村名“解堌堆”。據1992年版《寧陵縣誌·地名》載:“解堌堆:屬城郊鄉。解氏在此建村時,因村西北100米處有一土堌堆,故名。”

據文獻資料記載,此堌堆乃封地於此的寧陵君魏咎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堌堆
  • 別名:寧陵君魏咎
  • 地點:寧陵縣城南側
  • 性質:文化古蹟
  • 所處時代:春秋戰國
名稱來歷,民間傳說,文獻記載,文物保護,

名稱來歷

說起這個堌堆的來歷,當地還流傳著一個神奇的故事:從前,有天黎明,有個拾糞的老頭起床很早,當走到解堌堆村西北角,看見那個地方冒著煙,一直往上漲堌堆,他看見時堌堆已經有6米高左右。拾糞的老頭感覺很奇怪,就走上前去用糞叉在堌堆上插了一下。說也奇怪,煙消堌堆停,不再往上漲了。村民說,那是在起山,如果不是那個拾糞的老頭用糞叉一插,把仙氣破了,說不定要起多大的山呢!於是,當地的村民以後就習慣性把起的那個堌堆叫“山子”。據村民解傳德講,後因蓋房、修路,該堌堆逐漸被平。
解堌堆
遺址

民間傳說

一個傳說至今廣泛流傳。聽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說,他們聽上輩的老人講,有在此堌堆上燒香借盤子、借碗的故事。一直以來,當時附近的民眾都是對這個堌堆頂禮膜拜的,每當初一、十五都有不少的村民來到堌堆上燒香、請願,而且十分靈驗。最神的是,因為以前民眾生活都非常貧困,每當孩子結婚、老人送終等紅白事招待客人時,需要大量的盤子、碗之類的物什卻沒有錢買,就在需要辦事的前一天到堌堆上燒香,說明需要盤子、碗的數量,第二天早上堌堆上就會有出現為辦事的那家準備好的數目相同的物什;用完後,只需要按相同的數目歸還到堌堆上即可。後來,因為一些民眾不自覺,在歸還的時候,總是不按照借的數目歸還,缺盤少碗,堌堆上的神仙一氣之下,就不再為附近的村民提供這項“優質、便民”的服務了,此後在那上面再也借不出來盤子、碗了。

文獻記載

據文獻資料記載,此堌堆乃封地於此的寧陵君魏咎墓。《商丘地區地名薈萃》載:“村西北隅有一土丘,世傳為戰國魏庶公子寧陵君魏咎墓。”但說此堌堆為魏咎墓的說法不太可靠。1977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河南隊鄭光等進行實地勘探,認定此堌堆為西漢晚期墓。寧陵君魏咎生活在戰國時期,歷經秦、漢爭霸,卒於漢朝建立之前。而根據考古表明,解堌堆村的堌堆系夯土築成,地表下殘存夯土尚有3米厚,夯窩直徑7.5公分,深0.3公分,少數夯土層中雜有西漢繩紋瓦片。可能是西漢晚期一個大臣的墳墓,因為貧民在當時是不可能築這么大的墳墓的。再者,漢高祖劉邦之孫西漢梁孝王劉武及王后墓都在永城市芒碭山區,他手下的大臣死後埋在他的附近是可能的。專家分析,在豫東地區發現大量的漢墓群就是此原因。
1162年,黃河泛濫,寧陵遭洪水淹沒。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寧陵縣城遷徙於汴河堤南古城。因寧陵君墓處地勢較高,縣令就帶領民眾搬至此處,逐漸發展為新的縣城,至今因之。上世紀八十年代修路墊地基時,縣文物部門曾初探下為古墓。根據世傳和記載,以上兩種說法雖然不相同,但寧陵君魏咎的墓地在寧陵當無疑。今寧陵縣仍有寧陵君封邑治所寧王城遺址。清康熙《寧陵縣誌》載:“寧王城,在縣南關外,至今遺址巋然。”今毀。

文物保護

解堌堆遺址目前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