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馬蜂,Polistes antennalis Perez,胡蜂科長腳黃蜂屬的一種昆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角馬蜂
- 拉丁學名:Polistes antennalis Perez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膜翅目
- 亞目:廣腰亞目
- 科:胡蜂科
- 屬:長腳黃蜂屬
- 種:角馬蜂
- 總科:胡蜂總科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雌蜂,雄蜂,生物學特性,地理分布,國內分布,國外分布,
基本信息
目:膜翅目
科:馬蜂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棉鈴蟲、棉小造橋蟲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態特徵
體長約12毫米。兩觸角窩之間有彎曲黃色橫帶,兩複眼內緣下側各有1黃斑,余黑色。頰黑色,下端有1黃斑。觸角柄節和梗節背面黑色,腹面黃棕色。唇基黃色,中央有1黑斑,上顎中間黃色,周緣黑色,前胸背板與中胸背板連線處為黃斑,余黑色。
雌蜂
小盾片黃色,中央黑色,並胸腹節兩側各有1黃縱斑,余黑色。中胸側板黑色,上端有1黑斑。後胸側板全黑色。翅基後黃色。3對足基、轉及腿節基部黑色,各足腿節大部分及其餘各節均棕色。腹部第一節背板沿邊緣及兩側黃色,余黑色。第二節背板黑色,兩側各有1黃斑,沿端部邊緣有1黃色橫架。第2-5節腹板及第3-5節背板黑色,僅端部邊緣有1黃色橫帶。第六節背、腹板黑色。
雄蜂
體長15毫米。顎下半部、複眼後緣、中胸側板前緣及胸部和腹部腹面全黃色。腹部7節。
生物學特性
(1)築巢:角馬蜂在山西省運城地區於3月越冬雌蜂開始散團,4月開始建巢產卵。在中條山地區,蜂巢多築在陽坡、近水山谷中的低矮植物上或石洞內。每頭雌蜂自建一巢,即為當年本巢上的後蜂。築巢時則以上顎咬下植物纖維部分並咀嚼成漿狀,攜回巢中用觸角、前足和上顎營造巢室,巢室均呈六角形,建巢初期的任務由後蜂完成,待工蜂出現後,就由工蜂來完成。
(2)繁殖與壽命:角馬蜂在山西運城地區一年發生一代。早春開始築巢的後蜂,邊築巢邊產卵,卵為受精卵,其發育為雌性工蜂。後蜂有3次產卵高峰:分別於6月上旬、7月上旬及8月中旬。全年僅於8月中旬後期出現雄蜂,其餘均為雌性工蜂。在8月中旬後期雄蜂約占蜂數的2/3。其主要任務與雌蜂進行交配,同巢或異巢的雄、雌蜂均可進行交配。秋後雄蜂死亡,壽命約3個月。後蜂壽命可達一年。8月中旬後期發育的雌蜂與雄蜂交配後,於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離巢,尋找避風、溫暖的隱蔽場所抱團越冬。d月中旬產的第一批卵,6月上旬大批羽化;6月上旬產的卵。到7月上旬即可羽化。
(3)捕食:據李鐵生等觀察(1984),角馬蜂捕食時並不用螫針將害蟲先行蜇刺,而是逐棵棉株飛行搜尋時,一旦發現害蟲,即捕去,以足抱握害蟲,並以上顎將其體壁咬破,致死。除自食外,還將咀嚼的食物用觸角、上顎和前足將其加工成肉團攜回巢中,一塊塊分給幼蟲食用。每頭角馬蜂每天平均可食棉鈴蟲2-3齡幼蟲6.20頭;棉小造橋蟲2-3齡幼蟲4.40頭。
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
新疆、內蒙古、河北、山西、吉林、江蘇、浙江、安徽、貴州、福建;酒泉、嘉峪關、張掖、金昌、武威、慶陽(鎮原、環縣)、平涼(涇川、靈台、華亭、崇信、靜寧、莊浪)。
國外分布
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土耳其、前蘇聯、北非、巴爾幹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