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觀月記
- 作者:張孝祥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於湖居士文集》
- 作品體裁:遊記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觀月記
月極明於中秋,觀中秋之月,臨水勝;臨水之觀,宜獨往;獨往之地,去人遠者又勝也。然中秋多無月,城郭宮室,安得皆臨水?蓋有之矣;若夫遠去人跡,則必空曠幽絕之地,誠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獨行以夜而之空曠幽絕,蘄頃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與?
蓋余以八月之望過洞庭,天無纖雲,月白如晝。沙當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環之水,近者猶數百里。余繫船其下,盡卻童隸而登焉。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閬風、瑤台、廣寒之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耳。蓋中秋之月,臨水之觀,獨往而遠人,於是為備。書以為金沙堆觀月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臨水勝:靠近水的地方最好。勝,勝過。這裡是更好、最好的意思。
- 觀:觀賞。
- 宜:適宜,應當。
- 去:距離,離開。
- 城郭:內城和外城,也泛指城市。
- 安得:哪裡能。
- 蓋:句首語氣詞,表示假設。之:代詞,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宮室。
- 若夫(fú):句首語氣詞,表示另提一事。可譯為“至於”。
- 必:一定。幽絕:幽靜僻遠。絕,極遠。
- 誠:果真,如果。
- 獨行以夜:在夜裡獨行。以,相當於“於”。之:到。
- 蘄(qí):同“祈”,求。頃刻:片刻。玩:欣賞。
- 金沙堆:洞庭湖中的小島,由黃色泥沙淤積而成。
- 其具:大概具備。其,副詞,表示推測,估計。可譯為“大概”“或許”。是:這。四美:指上文所說賞月最理想的四個條件:中秋之月、臨水之觀、一人獨往、遠離人境。與(yú):同“歟”(yú),用於句末,表示疑問。
- 蓋:句首語氣詞,無實際意義。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農曆的每月十五日。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
- 纖雲:微雲。
- 沙:指金沙堆。當……之中:處在……之間。青草:青草湖,唐宋時在洞庭湖東南,北有沙洲與洞庭湖相隔,漲水時則相連。
- 仞(rèn):長度單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 卻:使退去。童隸:書童僕役。
- 正黃:純黃,指沒有雜色。正,純正。
- 相奪:相映爭輝。
- 光采:光輝,光芒。采,同“彩”。激射:原指水流猛烈噴射衝擊,這裡形容光芒強烈。
- 目眩(xuàn):眼花。
- 未嘗:不曾。身:親自。
- 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 於是:在這裡。備:齊全,完備。
- 書:寫。以為:作為。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為明亮,在中秋那天賞月,以靠近水的地方為最佳;到水邊去賞月,應當單獨一人前往;獨身前去的地點,離開眾人越遠就越好。然而中秋之夜往往看不到月亮,城邑和房屋又哪裡能都建在水邊呢?中秋有月亮而城邑房屋又在水邊,如果要選擇遠離人跡的去處,那一定是空曠幽靜、人跡罕至的地方;果真有喜愛獵奇的人,又哪裡有人能夠在夜間單獨行走去到空曠幽靜、人跡罕至的地方,求得片刻之間賞月的樂趣呢?現在我一人到金沙堆賞月,豈不是中秋有月、臨水賞月、獨身前往、遠離眾人這四個好條件全都具備了嗎?
我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經過洞庭湖,天空沒有一絲雲彩,月光皎潔如同白晝。金沙堆處在洞庭湖和青草湖之間,突出水面有十仞高,四面環繞的水面,距陸地最近的都有幾百里遠。我把船停靠在金沙堆下,叫所有的書童和僕役全都留在船上,獨自一人登上金沙堆。這小島上湖沙的顏色是一片純正的金黃,和潔白的月光爭相輝映;湖水好像一隻巨大的白玉盤,湖沙好像是黃金堆積,湖水和沙灘放射出明亮的光彩,令人感到身上發寒,雙眼發花,仙界的閬風山、瑤台和廣寒宮,我雖然不曾親身到過那些地方,想必應當也如同這裡的境界而已。總之,中秋的明月,臨水賞月、獨自前往和遠離眾人,在這裡全都齊備。於是寫下這篇文章作為金沙堆觀月的記載。
創作背景
張孝祥是南宋力主抗戰的愛國詞人。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任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知靜江府(治所在今廣西桂林)。乾道二年(1166)六月,張孝祥因言事被罷官,自桂林北上,八月途經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時當中秋之夜,作者登上金沙堆,獨自登臨賞月,寫下這篇遊記。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金沙堆是一個“堆阜隆起”的沙洲,位於洞庭湖與青草湖之間。夏秋水漲,洞庭、青草二湖相連,沙洲隆起部分顯露水面,高達數丈。其上寬衍,有青草廟。張孝祥雖是罷官而歸,但他登洲祭廟、賞月,飽覽湖上風光,遊興濃厚,接連寫了《金沙堆賦》《念奴嬌·過洞庭》以及《觀月記》等紀游之作。
文章題為《觀月記》,對於觀月經過、月下景象卻記得很少,重點是寫作者觀月所產生的感受。文章前半部分強調金沙堆觀月機會的難得,表現的是作者這次觀月的滿足心情。從表現藝術的角度看,這對突出湖上月色之美有一種襯托作用。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觀月的審美經驗和審美趣味。他認為觀月有四種境界,即看中秋極明之月、臨水觀中秋明月、獨往臨水觀中秋明月、獨往離人遠處臨水觀中秋明月,而以後者為高,且最難實現。敘述中,句子由短而長,句式富於變化,或直言,或反問,或慨嘆,一任情感流瀉,顯現出作者審美經驗的個性色彩。而後續上一句:“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與?”既點出作者此番觀月達到最高境界的特點和得意心理,又對下文寫觀月起到引帶作用。
作者寫洞庭觀月所見,文字較為簡略,僅言“天無纖雲,月白如晝”“其高十仞,四環之水,近者猶數百里”,及“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而已,可謂點到即止。但讀後卻能進入美好的想像世界,得到一種回味無窮的美的享受。其因一則是作者寫其所見,取材典型,縱然一點兩點,卻能構成一幅富有意味的完整畫面;再則是作者寫景是和抒發領略景物之美的強烈感受聯繫在一起的,他的寫景是在抒發感受時帶出來的。不但文章前半部分的議論是寫作者觀月感受,在寫景之中也有之。如寫沙上觀湖上月,即“體寒目眩,閬風、瑤台、廣寒之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耳”。這類文字,既以想像之詞拓寬美的境界,又抒寫作者賞心悅目之感,映現出神思飛越之態,自有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