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岩元素(親石元素)

造岩元素

親石元素一般指本詞條

造岩元素(rock forming element)是指在地殼中分布最廣,組成各種岩石的最基本的元素。又稱造岩氧化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造岩元素
  • 外文名:rock forming element
  • 又稱:造岩氧化物
  • 學科:岩石學
  • 分布:在地殼中分布最廣
  • 性質:組成各種岩石最基本的元素
定義,主要內容,找礦標誌,研究意義,

定義

造岩元素(rock forming element)多指地殼和上地幔中分布量最多的元素。一般把造岩元素定義為組成地殼主要成分的12種元素。即O、Si、Ti、Al、Fe、Mn、Mg、Ca、Na、K、H、P。合計約占地殼總成份的99.4%,上地幔總成份的99.11%,這些元素是地殼中的各類岩石的基本成份,通稱造岩元素。

主要內容

造岩元素占地殼總重量99%以上。它們是造岩矽酸鹽的主要組分。這12種元素在岩石化學成分中多以12種氧化物(SiO2、TiO2、Al2O3、Fe2O3、FeO、MnO、MgO、CaO、Na2O、K2O、H2O、P2O5)重量百分數來表示。火成岩化學成分是用這些元素的氧化物的質量分數來表示的,故又稱為造岩氧化物。

找礦標誌

造岩元素地球化學異常不僅是礦床地球化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且是地球化學找礦評價尤其是找盲礦的重要標誌。圍岩蝕變有一部分是成礦作用的結果。與成礦作用關係密切的圍岩蝕變是礦質沉澱之前的早期圍岩蝕變,它的礦物組合在化學上能夠接受礦石的沉澱。實際上這樣的圍岩蝕變是礦石沉澱的條件準備,是早期的熱水溶液與有利的圍岩介質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它是有利於礦質沉澱的地球化學環境的綜合體現。後期蝕變圍岩新的礦物組合是造岩元素重新分配的結果,因此造岩元素的地球化學異常無疑反映了有利於礦質沉澱的地球化學循環和成礦作用。斑岩銅礦和黑礦型礦床分別具有典型的造岩元素地球化學異常模式,其空間分布形態和量的變化與礦化範圍及賦礦部位具有密切的對應關係。包體成分的研究、礦質的絡合物遷移理論、礦液與圍岩間的物質交換以及黃鐵礦礦床成礦初期所成的“交代岩柱”等均表明造岩元素控制了成礦組分的遷移、聚集和沉澱。

研究意義

隨著地質領域測試技術的不斷更新,認識地殼中物質組分的差異也不斷加深。地球化學與地質構造的進一步結合,產生了構造地球化學。對於物質成分的研究,提出了元素、礦物和岩石的分帶現象與地質構造之間的關係。從物質成分方面探索地殼運動的蹤跡,推進了構造地質學的發展。根據地球化學方面大量數據編制出各類異常圖以及運用數學地質方法,找出各類異常與地質構造之間的相關關係;而從地質構造方面,對某些斷裂帶、變質帶和岩漿岩帶物質成分的變化進行研究,提出元素在這些帶中的集散和分帶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