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雙重學說

視覺雙重學說(duplicity theory of vision)亦稱“雙重作用說”、“雙視覺理論”。視覺理論的一種。德國解剖學家M.舒爾茨研究發現,夜間活動的動物視網膜中視桿細胞占有絕對多的數量,日間活動的動物具有更多的視錐細胞。德國生理學家J.V.克里斯1894年正式提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視覺雙重學說
  • 外文名:duplicity theory of vision
  • 別名:雙重作用說、雙視覺理論
  • 提出者:J.V.克里斯
該理論認為,視網膜中有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兩類受體細胞視桿細胞在微光條件下起作用;視錐細胞在明亮或強光視覺中起作用。實驗表明,視錐細胞由單個的神經元點對點地聯結在一起,由於視錐細胞在中央窩或眼的中心部位數量最多,而成為最清晰的強光視覺中心。中央窩以外視桿細胞逐漸增多,匯聚為幾個神經節細胞。這使得視錐細胞更適於細微空間辨別和顏色視覺;視桿細胞更適於微弱刺激下的視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