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報春苣苔

覃塘報春苣苔

覃塘報春苣苔(學名:Primulina qintangensis Z. B. Xin, W. C. Chou & F. Wen)是苦苣苔科、報春苣苔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片15-25,輪生在基部蓮座叢上;葉柄密被白色綿狀毛;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有鋸齒,正面和背面密被白色長柔毛。聚傘花序5-8,腋生,1-3花;花序梗長12-18厘米,寬約3毫米,成熟後脫落或微被微柔毛;苞片2,對生,長圓形;小苞片2,對生,長圓形;花梗約白色短柔毛。花萼自基部5裂。花冠筒狀,白色或淡紫色。雄蕊2,花絲靠近基部膝曲;花葯黃色,背生著;退化雄蕊3。花盤環形。雌蕊密被微柔毛;子房線形。花柱具腺毛,柱頭半透明至白色,倒梯形。蒴果線形,4瓣,被微柔毛。

分布於中國廣西貴港市覃塘區樟木鎮。生於潮濕陰涼的石灰岩上。

根據IUCN評估標準,該種暫時被評為易危(VU C1)。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2019年1月初,在中國廣西石灰岩喀斯特植物生物多樣性的植物學調查中,中國苦苣苔保護中心(GCCC)的成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報春苣苔屬植物。它在外觀上近似於光葉報春苣苔。並從模式產地採集了該種和光葉報春苣苔進行了同質園試驗。經過多次野外觀察和一年多的同質園試驗,兩個物種的表型都是穩定的。所以,確認它是報春苣苔屬的一個“新”物種。
覃塘報春苣苔
覃塘報春苣苔
2020年,辛子兵、黃章傑、周偉權、黃易、孟德昌、溫放在《西北植物學報》發表《中國廣西石灰岩地區苦苣苔科一新種——覃塘報春苣苔》一文,首次正式描述了覃塘報春苣苔。
種加詞“qintangensis”來源於該種的產地覃塘區。

形態特徵

多年生無莖草本,石生。葉片15-25,輪生在基部蓮座叢上;葉柄長3-5厘米,密被白色綿狀毛;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長8-12厘米,最寬處5-8厘米,邊緣有鋸齒,正面和背面密被白色長柔毛;側脈每側約3條,兩面均明顯,背面明顯凸起。
聚傘花序5-8,疏鬆,腋生,1-3花;花序梗長12-18厘米,寬約3毫米,成熟後脫落或微被微柔毛;苞片2,對生,長圓形,長約8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鈍尖,邊緣全緣,外部被白色短柔毛,內部疏生短柔毛;小苞片2,對生,長圓形,長4-6毫米,寬約1.5毫米,邊緣全緣,外部被白色短柔毛,內部具稀疏短柔毛;花梗約1厘米,白色短柔毛。花萼自基部5裂;裂片等長,披針形,長約8毫米,寬約2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邊緣全緣。花冠筒狀,白色或淡紫色,左右對稱,長5-6厘米;花冠筒長2.4-2.7厘米,口部約1.5厘米,基部約6毫米;唇瓣二唇形,正面唇短,2裂到中部,裂片長圓形或寬三角形,長約1.2厘米,背面唇3裂,卵形,中央唇長於外側唇,長約1.7厘米,側面長約1.6厘米,在背面唇和花冠喉部有2列明顯的橙黃色腺毛。雄蕊2,貼生於距花冠基部約1.1厘米處,花絲靠近基部膝曲,長約9毫米,無毛;花葯黃色,背生著,兩端有須,腎形到橢圓形,長約2.5毫米,寬約1.5毫米,中部稍縮,成對連在一起,鞘在中部匯合,密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兩個側生的線形,無毛,長約1.6厘米,貼生於距花冠基部約1.2厘米處,中心的一個線形,無毛,長約1.2毫米,貼生於距花冠基部約1毫米處。花盤環形,高約2毫米,邊緣全緣。雌蕊密被微柔毛,具腺毛和無腺毛;子房線形,長1.8-2厘米,寬約2毫米,1室,胎座2,頂葉。花柱長7-10毫米,直徑約1毫米,具腺毛,柱頭半透明至白色,倒梯形,先端2裂至中部,長約3毫米。蒴果線形,4瓣,長2.5-3.5厘米,直徑約3毫米,被微柔毛,具腺毛和無腺毛。種子附生。花期2-4月,果期為3-5月。

近種區別

覃塘報春苣苔與光葉報春苣苔(學名:Primulina leiophylla (W.T.Wang) Yin Z.Wang.)近似,但葉輪生,葉片兩側近對稱,側脈3對;花序5-8,一回分枝,每序1-3朵花;花序梗成熟後近無毛或疏被柔毛;苞片明顯較小,約8毫米×2毫米;雌蕊白色;花盤鮮黃色,可以區別。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廣西貴港市覃塘區樟木鎮。生於亞熱帶常綠季節性雨林懸崖,潮濕陰涼的石灰岩上。

保護現狀

截至2020年,該種只發現位於樟木鎮居民區附近一個種群,成熟個體約3000株。該種很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因此,根據IUCN評估標準,該種暫時被評為易危(VU C1)。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