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陣織

西陣織

西陣織 にしじんおり,織物名,為日本國寶級的傳統工藝品,在織品界享譽盛名地位崇高,以多品種少量生產方式為其特色。因其出產於日本京都的西陣地區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陣織
  • 外文名: にしじんおり
  • 類型:織物名
  • 屬性:日本國寶級的傳統工藝品
西陣織的特點,西陣織的發展,最初淵源,西陣織物的發展,低落與新生,旅遊相關,

西陣織的特點

西陣織的特點之一是先(使用染色線織出圖案的織物)的提花織物。因此,完成織布需要20餘道工序。這些工序大部分由專業手工人員分業完成,可分為企劃·製圖、原料準備、機械準備、織造、收尾6大部分,各道工序都要求有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知識。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的相關法律規定,西陣織全部有12個種類,包括綴、經錦緯錦緞子、朱珍、紹巴、風通、綟織、本皺織、天鵝絨絣織、紬,各種類的生產工藝都有著微妙的差異。西陣織於昭和51年(1976年)被指定為傳統工藝品。現在,隨著紡織業自動化的加深,西陣織已進入了腰帶用料、時裝用料、和服用料、領帶、圍巾等服飾和室內裝飾等更加多彩的領域。

西陣織的發展

最初淵源

西陣織之淵源可遠溯至古墳時代。5、6世紀左右,從大陸渡來的秦氏一族在山城之國,也就是當今的京都太秦定居,將養蠶繅絲的技術傳至日本。早在桓武天皇建造平安京之前的5世紀,京都的紡織業便已開始起步。隨著平安京遷都、負責管理宮廷織物的“織部司”設立,紡織業得以發展。
歷史上的織坊歷史上的織坊
平安時代後半,這種官營的織物作坊逐漸衰退,工匠們便在織部司東邊的大舍人町聚集定居,脫離宮廷的管理,開始自由作業。製造出“大舍人之綾”、“大宮之絹”等紡織品。除此之外,他們還鑽研從中國的宋朝傳來的綾織技術,開發出獨特的唐綾,作為與神社寺院的裝潢相配的典雅織品而被人們所珍愛。

西陣織物的發展

然而室町中期,在京都爆發了東西軍之爭,史稱應仁之亂。戰亂持續了11年之久,許多工匠都逃避戰火移居至和泉國的堺市(現位於大阪市南部),大舍人町的紡織業陷入毀滅狀態。戰亂平息後他們重返京都,在離原先場所不遠的白雲村以及戰亂時西軍的大本營大宮重新開始發展紡織業。西軍的大本營遺址,也就是西陣的地名便是西陣織之名的由來。
室町末期,西陣織及其產地西陣獲得朝廷的認可,受到豐臣秀吉等人的保護。而隨後工匠們自主引進中國明朝的紡織技術,生產出優秀的綢緞,進一步推動了西陣織的發展。西陣織成為日本的絲綢業代表的同時,也成為了京都具有代表性的產業。
到了江戶時代,世間安定,町人文化興起,作為高檔綢緞產地的西陣愈加繁榮。大型的紗線批發店和紡織作坊林立,形成了紡織街。高檔綢緞自不必說,還生產縐綢、白絹等,呈現出壓倒性的勢頭。

低落與新生

然而江戶時代後半,西陣也陷入困境,再三出現的饑荒使世間動盪,幕府的“奢侈禁止令”也使西陣織的需求量減少。
天文17年(1548年)以西陣為中心的絲織物生產基地形成,盛行高樓提花技術,生產織金、緞子、唐織、紗綾等高檔織物。享保15年(1730年)由於大火,西陣地區織機的七分之三被燒毀,此後在天明8年(1788年)的大火中織機有被全部燒毀,後又逐漸恢復。到天保12年(1841年)又有三千台左右的織機被毀。
兩度的大火災,以及丹後、桐生等新絲綢產地的崛起,也給西陣織以重大的打擊。
到了明治時期,首都遷至東京,整個京都失去了威勢。然而從過去便開始積極引進海外先進技術的西陣卻迅速地抓住了文明開化的機遇,向法國等地派遣人才,引進提花織物的技術,成功實現了近代化。到了大正昭和年代,他們在推動高檔綢緞的大眾化的同時,也致力於發展傳統手織工藝,創造更為文雅的圖案與設計,確立了日本代表性高檔綢緞的地位。
現代織造場面現代織造場面
目前的西陣約有織機三萬五千台,其中手織機二萬六千六百台,力織機約八千台。
如今,西陣織著手拓展製品的用途,除了傳統的和服腰帶布料、和服,也作為領帶、披肩、和服配飾的材料,生產出了格調高品質好的產品。壁毯等室內裝飾品的生產額已僅次於和服腰帶,除此之外,他們還著手推廣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的西洋式和服。

旅遊相關

日本京都上京區堀川通今出川南入現在有西陣織和服會館,館內展示僅存少數的織機台由織匠師傅以手工操作,一針一線的制織各式織品。另外還提供和服秀表演及相關的和服出租的業務。
表演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