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凜冽倦玄冬,負暄嗜飛閣。羲和流德澤,顓頊愧倚薄。
毛髮具自和,肌膚潛沃若。太陽信深仁,衰氣欻有托。
欹傾煩注眼,容易收病腳。流離木杪猿,翩躚山顛鶴。
用知苦聚散,哀樂日已作。即事會賦詩,人生忽如昨。
古來遭喪亂,賢聖盡蕭索。胡為將暮年,憂世心力弱。
注釋譯文
注釋
玄冬:冬季。《漢書·揚雄傳上》:“於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
負暄:冬天受日光曝曬取暖。
羲和:古代神話傳說中駕御日車的神。《楚辭·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代指太陽。
倚薄:謂生活困迫。杜甫《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韻》:“沉綿疲井臼,倚薄似樵漁。”
沃若:潤澤貌。
衰氣:衰敗之氣。
歘(xū):形容短促迅速划過的摩擦聲音,延伸為快速的意思。
木杪(miǎo):樹梢。謝靈運《
山居賦》:“蹲谷底而長嘯,攀木杪而哀鳴。”
翩躚:飄逸飛舞貌。
賢聖:道德才智極高的人。蕭索:淒涼衰頹。
胡為:為什麼。
憂世:為時世或世事而憂慮。心力:指精神與體力。
白話譯文
厭倦了冬天的嚴寒凜冽,喜好登上高閣曬太陽來取暖,太陽散布著光輝和溫暖的恩惠,寒士生活困頓,賢明的君主應會為此感到愧疚,
在陽光的溫暖照耀下,毛髮都舒暢了,肌膚漸漸潤澤,太陽實在是十分仁慈,依賴著冬日的陽光,身上衰敗之氣很快得到了驅散,
枕頭傾斜了煩請著眼一看,虛弱的身體很容易得到了調和,樹梢上的猿猴流利敏捷,山巔的鶴飄逸飛舞,
朋友了解我苦於分離和相聚,常常因為流離漂泊而悲傷,短暫相逢和安居而欣慰,
面對眼前的事物而作詩,漂泊不定的人生經歷恍惚之間淡忘了,自古以來遭到國喪戰亂的君子都淒涼衰頹,
為什麼我將進入晚年了,還在因為憂愁時事而心力憔悴?
創作背景
此詩應作於乾元、廣德年間,杜甫晚年在四川居住時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