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嘗試擺脫“西遊學”領域一直以來“以百回本為本位”的思維定勢,將目光從百回本小說上拉回,並進一步將研究對象由“小說”還原為“故事”,在跨文本視閾內,以“西遊故事”的演化、傳播過程為線索,將小、戲曲、說唱三種文本系統置於同一平面進行考察,研究它們在重述、再現故事過程中的一般規律與個性特徵。
全書分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為歷史描述,通過對“發軔期”、“聚合期”、“定型期”、“賡續期”等演化階段的巨觀把握與微觀考察,尤其通過對“後百回本時期”戲曲、說唱文本的重點分析、闡釋,完善整個歷史軌跡的坐標點陣,以儘可能還原故事群落生成、發育過程中的真實生態。第二大部分為個案分析,以“江流和尚故事”與“劉全進瓜故事”為個案,將鏡頭推進至具體的單元故事,對圍繞其產生的小說、戲曲、說唱文本進行更為深入細緻的梳理、比較。一方面發掘不同時代、體式文本之間的邏輯勾連,描述故事源流軌跡,嬗變過程;另一方面以其為典型,更加突出地呈現“跨文本”
闡釋行為對於故事形態的影響。
目錄
第一章 唐五代:西遊故事的發軔期
第一節 釋徒傳記的歷史構造與文學想像
一 以史筆而為僧傳:以《續傳》為代表的歷史構造思維
二 偉其事而詳其跡:以《法師傳》為代表的文學想像活動
第二節 文人筆記的世俗態度與小說興味
一 世俗落點與雜史筆記對本事的再現
二 文人意趣與雜俎筆記對數據的採擷
三 小說興味與志怪筆記對故事的重構
第二章 宋金元:西遊故事的聚合期
第一節 群落化:故事生態的生成
一 “授心經”與“收龍馬”:自源故事的蛻化
二 “僧伽羅”與“火類坳”:自源故事的裂變
三 驪山老母故事:他源故事向主幹的附著
四 鬼子母、鐵扇公主故事:他源故事之間的聚合
第二節 神魔化:故事內質的轉變
一 以衝突引發者、維持者、解決者為角色功能的神魔人物
二 以鬥法為主體或焦點的神魔情節
三 以三教混融為文化底色的神魔意蘊
第三節 通俗化:故事品位的下移
一 人物的市井化:以玄奘形象為例
二 情節的遊戲化:以鬥法情節為例
第三章 明:西遊故事的定型期
第一節 戲曲對西遊故事的多元化呈現
一 單元戲中的準西遊故事:以“二郎雜劇”為中心
二 連套戲中的異本西遊故事:以《慈悲願》傳奇為例
三 目連戲中的別套西遊故事:以《勸善記》戲文為例
第二節 寶卷與西遊故事的遞進性關聯
一 明代寶卷中的西遊故事
二 《取經道場》與《西遊道場》的“互文闡釋”
三 兩部《道場》與其他文本的互動
第三節 神書對西遊故事的地域化重述
一 神書:與百回本時空區間重疊的唱本系統
二 內互動:高本、張本、朱本神書之比較
三 外互動:三本神書與其他文本之比較
第四章 清:西遊故事的賡續期
第一節 雙重維度觀照下的清代西遊戲
一 宮廷戲台上的連套故事:以《昇平寶筏》為例
二 民間腹地中的連套故事:以八仙戲《西遊記》為例
三 《車王府曲本》與“昇平署戲檔”收錄單元戲述評
四 連套戲與單元戲之互動:以兩本《黃袍郎》為例
五 宮廷戲與民間戲之互動:以兩本《水簾洞》為例
第二節 民間構造思維中的清代西遊說唱
一 加、減、置換:西遊鼓詞“小段”的三種加工方式
二 描紅、細鏤、嫁接:西遊鼓詞“大書”的三種藝術手段
三 戲謔與風情:西遊子弟書的兩個興奮點
四 寶卷及其他
第五章 個案考察之一:江流和尚故事
第一節 故事前期演化概述
一 故事的獨立發育
二 與西遊故事的聚合
第二節 故事在戲曲文本中的衰退態勢
一 清闕名《江流記》傳奇對故事的整合
二 《昇平寶筏》對故事的刪斫
三 折子戲對故事的擇取
第三節 故事在說唱文本中的繁榮景觀
一 陳子春遊龍宮:神書故事的特色副線
二 才子佳人:鼓詞故事的結構套路
三 戲劇化與合理化:寶卷對故事的細部處理
第六章 個案考察之二:劉全進瓜故事
第一節 故事前期演化概述
一 源流:單元故事的獨立發育
二 合流:單元故事的內外聚合
第二節 故事在戲曲文本中的更生軌跡
一 清以前戲曲中的劉全進瓜故事
二 張大復《釣魚船》傳奇對故事的重構
三 闕名《進瓜記》傳奇對故事的改造
第三節 故事在說唱文本中的別樣生態
一 斬龍:由原生故事到寄生故事的典型
二 游冥:中心位置復歸的“車鉤”
三 進瓜:功能時態轉變的“插曲”
作者簡介
趙毓龍,男,1984年生,遼寧丹東人。文學博士,現為
遼寧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元明清小說戲曲研究。於《文獻》《求是學刊》《
社會科學輯刊》《紅樓夢學刊》《明清小說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篇。承擔、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等
5項,著有《古典小說》,校理《西遊記戲曲集》。博士論文獲上海市優秀畢業論文。研究成果曾獲得遼寧省政府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