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革吉縣尕爾窮銅金礦床詳查及找礦突破》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學、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唐菊興、王立強、李志軍、宋揚、張志、唐曉倩、劉治博、王勤、李海峰、王勇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西藏革吉縣尕爾窮銅金礦床詳查及找礦突破
- 獲獎序號:20180021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學、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
- 主要完成人:唐菊興、王立強、李志軍、宋揚、張志、唐曉倩、劉治博、王勤、李海峰、王勇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8-2-14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 等級:二等
項目摘要
班公湖-怒江成礦帶是西藏高原最為重要的銅金成礦帶之一,具有良好的銅、金成礦條件,砂金礦星羅棋布。然而,岩金礦的找礦工作長期以來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制約了班-怒帶成礦理論創新,也不利於當地社會經濟發展。2009年以來,以尕爾窮礦區為重點、兼顧尕爾窮-嘎拉勒礦集區,在公益性行業專項、地質大調查和企業委託等項目的資助下,先後投入資金約5300萬元,精心組織上百人的勘探隊伍,以斑岩-矽卡岩成礦作用為理論指導,產學研結合,完成了12463米鑽探及大量其他地質工作,克服阿里地區高寒缺氧等艱難條件,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理論創新成果:
1.基本查明了礦體形態、產狀和規模,礦石質量、加工技術性能及礦床開採技術條件。截止2013年12月,累計探獲金金屬量24.23噸(332及以上占96.57%)、銅金屬量8.73萬噸、銀金屬量52.08噸。其中,已完成評審備案的金資源量為19.4噸(332及以上占95.72%)、銅金屬量為7.97萬噸(332及以上占96.95%)、銀金屬量為38.1噸(332及以上占94.12%)。
2.突破單一矽卡岩型礦床認識,提出存在類IOCG型金銅礦的新認識。通過開展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綜合調查,查明了成礦地質條件與控礦因素,新發現類IOCG型和斑岩型銅金礦體。以IOCG型成礦新機制為依據,科學部署勘探工作,實現了金銅資源量的增儲和找礦新突破,為尕爾窮-嘎拉勒金銅礦礦集區百噸級大型金資源勘查基地的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3.最佳化勘查技術方法組合,創新構築礦床綜合勘查模型。針對斑岩、矽卡岩及類IOCG型銅金礦化作用,優選了基於高精度多元素的岩石-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高精度磁測和激電探測,以及岩石光譜測量、高光譜蝕變礦物信息提取的勘查技術方法組合,創新性構築了尕爾窮“斑岩-矽卡岩-類IOCG型”三位一體綜合勘查模型,總結了尕爾窮-嘎拉勒銅金礦集區成礦地質背景與成礦規律,提出了進一步找礦有利方向。
截止2015年底,項目累計僱工超過1000人,礦區所在地戶均年增收上千元;累計培養碩士10人、博士1人,發表論文34篇。本成果實現了班-怒成礦帶西段岩金找礦突破,在成礦地質背景、礦床類型厘定、勘查技術方法組合等方面具先進性;提升了班-怒成礦帶成礦理論研究水平。尕爾窮是班-怒成礦帶西段首個達到詳查的大型金銅礦,將為阿里地區國家連片貧困區的定向扶貧、脫貧攻堅和民族團結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