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雅江流域銻金多金屬大規模成礦機制與成礦預測

《西藏雅江流域銻金多金屬大規模成礦機制與成礦預測》是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鄭有業、孫祥、田立明、張剛陽、高順寶、劉敏院、張蘇坤、連永牢、鄭海濤、許榮科、樊子琿、張華平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藏雅江流域銻金多金屬大規模成礦機制與成礦預測
  • 成果登記號:20120211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20120211
項目名稱
西藏雅江流域銻金多金屬大規模成礦機制與成礦預測
第一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主要完成人
鄭有業、孫祥、田立明、張剛陽、高順寶、劉敏院、張蘇坤、連永牢、鄭海濤、許榮科、樊子琿、張華平
研究起始日期
2008-01-01
研究終止日期
2009-12-01
任務來源
部門計畫;

成果摘要

本項目根據北喜馬拉雅成礦帶總體研究程度極低、理論研究遠落後於找礦評價需求這一現狀,面向國家急需,總結提出北喜馬拉雅金銻多金屬成礦帶發育三大成礦作用及其相關的三大成礦系列;創建了”金銻多金屬臨界轉換成礦系統”新模型;首次提出並指導發現了噴流沉積-改造型、次火山岩漿熱液型等礦床新類型,同時指出噴流沉積-改造型、卡林型-類卡林型及熱泉型礦床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金銻多金屬礦床的成礦條件與找礦潛力,並據此系統劃分出5大礦床成因類型,豐富和發展了經典的”噴流-沉積型”成礦理論,解決了在什麼地方找礦、找什麼礦的問題,為該帶的勘查評價及找礦突破指明了方向。首次系統建立了北喜馬拉雅金銻多金屬一盆三橫三縱的”一三三”控礦構造格架及”四要素”找礦新模式;首次提出變質核雜岩與金銻多金屬等成礦作用無關;創新了區域化探數據處理、信息提取及異常評價的思路與方法,開闢了化探數據處理的新領域,為北喜馬拉雅的金銻多金屬找礦工作部署提供了新的依據、實證與約束,極大地加速了區城找礦評價的進程。將北喜馬拉雅金銻多金屬成礦帶劃分為5個成礦遠景區;並按主要礦床類型和礦種進一步優選出47個各類找礦靶區;同時通過對預測的找礦靶區按先前己有礦點、己有”弱”異常及無”異常”分3個層次擇優開展靶區野外驗證,指導勘查發現了扎西康銻鉛鋅銀錳鐵超大型礦床,新發現了得龍銻金礦床、亞安及促果銻礦點、卡劣浦金礦點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