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效應

西蒙效應

在刺激和反應一致效應的範疇下,即使靶子的方位維度與當前任務不相關的時候,空間一致效應也會發生,這種現象被稱為西蒙效應(Simon effects)。比如按左右鍵對一個空間上變化的刺激的形狀反應,當刺激出現的方位與反應要求的方位一致的時候,反應時比不一致時要短且準確率高,儘管刺激的方位在這類任務里很明顯就是無關維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蒙效應
  • 外文名:simon effect
西蒙效應的含義
刺激反應一致效應刺激和反應之間的空間一致性是影響認知操作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一般情況下,當靶刺激的特徵(如位置在左或左朝向的箭頭)與所要求的反應(如右手)不匹配時,其反應時一般要長於刺激特徵(如位置在左或左朝向的箭頭)與反應(如左手)匹配時,反應的錯誤率也更高。這種不一致和一致兩種條件下反應時或錯誤率上的差異即為衝突效應,也稱之為“刺激-反應一致”(stimulus-responsecompatibility)效應。
Simon效應及其反轉
刺激—反應相容性(StimulusResponseCompati2bility,SRC)是描述刺激-反應關係對信息加工影響的一個基本概念。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已經發現許多刺激-反應相容性效應,Simon效應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種,它揭示了刺激出現的空間位置對反應效果的影響。Simon等首先揭示了刺激出現的空間位置與反應速度的關係,並且把這種效應命名為Simon效應。在實驗中,給被試雙耳呈現方位詞‘左’和‘右’,要求按詞義所標記的鍵,儘管空間位置無關,但當刺激位置與反應位置對應時,反應較快。隨後,Hedge和Marsh提出了Simon效應的反轉現象,並把此現象歸因於邏輯再編碼:即對無關刺激維度的編碼遵循與任務要求相同的編碼邏輯。此研究吸引了許多研究者興趣,因為它違反了當刺激與反應位置對應時反應更快的原則。然而,Simon等的研究與Hedge和Marsh提出的反轉現象相矛盾,並認為‘顯示-控制排列對應性’(即顏色刺激位置和相同顏色反應鍵位置之間的對應性關係)是產生Simon效應反轉的關鍵。在Simon效應的反轉中決定反轉發生的條件不僅對說明這一現象是重要的,而且對理解整個反應選擇也是重要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