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漆纚冠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
漆纚[xǐ]冠出土時放在槨室北邊箱的油彩長方形漆奩[lián]中。冠為絲線編織而成,外形呈簸箕狀,兩側有護耳,護耳下端各有一用於系纓的小圓孔。表面髹[xiū]黑漆,外觀堅挺,便於著戴。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一件漆纚冠。
漆纚冠用材精細,做工考究,其結構是經向呈絞紗狀,緯向也是絞紗組織。菱形的網孔分孔異常均勻。由於經緯向都是編絞紗結構,因此左經和右經交織處的結點不易走動,編結後的網孔均勻透亮。當此織物編好後,將其斜覆在冠模型上,輾壓出初具輪廓的帽型,再加嵌固定線,然後在經緯線上反覆地塗刷生漆,這種輾壓出的弧形放射線更加固定牢實。據古文獻記載,漆纚冠在西周即已出現,當時用細麻線編織後,塗上生漆。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改用生絲編結後再塗上生漆,由於它編成亮地顯方孔,如同絲織物的平紋紗,漢代稱其為“纚”,故名“漆纚冠”,俗稱“烏紗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