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涌沙崗村

西涌沙崗村,位於南澳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7.5千米。西有南社村。地處西涌海岸邊,整體坐東北朝西南,北側靠山,南側有一片農田,東接南西公路,西涌河在村西南側。始建於明末清初。因村落位於西涌最大的沙灘邊而取名西涌沙崗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涌沙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西涌社區
  • 地理位置:南澳街道東南部
明清時期,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大鵬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大鵬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大鵬公社;1983年7月,屬大鵬區;1986年10月,屬南澳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南澳鎮;2004年,屬南澳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西涌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莊姓、薛姓、馮姓、李姓、林姓等。第一大姓為莊姓,明末清初從廣東深圳皇崗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薛姓,祖輩從廣東深圳坪山遷至此地。第三大姓為馮姓。2015年末,戶籍人口265人,其中男性139人,女性126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99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26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8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4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大鵬話。
傳統經營以半漁農業為主,閒時以上山砍柴、種植果樹等作為副業。農業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出海捕魚一般在大亞灣海域進行,以此地盛產的池魚、石斑魚、黃魚等為主。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到香港務工,20世紀60一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香港。改革開放後,商貿交易開始興旺,村中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2004年12月,成立村股份合作公司,主要經營物業出租及集體投資經營同富裕工程、海膽場等;2015年,公司收入63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有樹齡515年的古榕樹、龍眼樹等,均為國家一級保護樹木。省道S359線南西路經過該村。20世紀80年代通電,90年代通電話,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0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16年通自來水。有全民健身路徑、籃球場、樂活劇院等文體設施。
傳統民居位於該村中心處,約有6排近50座,建築格局整齊,整體呈西南走向,相依而建。
沙崗村望樓(碉樓),位於村東側,始建於清朝,坐西朝東,面闊約7米,進深約5米,占地面積約35平方米。第一層的底牆厚度達40厘米,第二層約30厘米,第三層約20厘米。基座南北長約3米、東西長約2.8米,隨高度增加,上面稍有收窄,主要起防衛放哨功用,現整體保存一般。該碉樓為深圳目前有據可考的最古老的碉樓。2012年1月13日,被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村內有一口古井,現已被封起不再使用。西涌沙崗村協天宮在村東側,始建年代。不詳,重修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最近一次重建在2000年,供奉關帝,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兩開間一天井布局,屋脊裝飾為二龍戲珠樣式,色彩鮮艷。廟內立有對聯一副“萬古精忠昭日月;千秋義勇壯山河”。
代表性人物:馮金成(1922-1941),抗日游擊總隊戰士。1941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抗日游擊隊,1942年在西涌戰鬥中犧牲。
馮安(1924-1944),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護航大隊戰士。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4年在西涌沙崗與日軍作戰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