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中世紀政治思想

公元5世紀末(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西歐的政治思想。在西歐中世紀,基督教神學世界觀占據統治地位。基督教神學世界觀把《聖經》作為信仰的絕對權威,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宣揚上帝創造一切,高於一切。人和國家都被看成上帝的創造物,一切權力來源於上帝,並受上帝的支配。教權與王權的鬥爭貫穿於整箇中世紀。教會與國家、教權與主權的關係成為政治思想的中心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歐中世紀政治思想
  • 存在時間:公元5世紀末至公元15世紀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公元5世紀末(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西歐的政治思想。在西歐中世紀,基督教神學世界觀占據統治地位。基督教神學世界觀把<聖經>作為信仰的絕對權威,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宣揚上帝創造一切,高於一切。人和國家都被看成上帝的創造物,一切權力來源於上帝,並受上帝的支配。教權與王權的鬥爭貫穿於整箇中世紀。教會與國家、教權與主權的關係成為政治思想的中心內容。
西歐中世紀政治思想大致分為兩個時期。
前期政治思想10世紀之前是西歐封建社會確立和形成時期。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日耳曼人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若干封建王國,西歐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在西歐封建社會形成的過程中,日耳曼人的原始民主和蠻族習慣法與古希臘、羅馬的政治法律制度相結合,產生了諸如法律屬於人民,人民要服從法律,國王依法統治,人民不能反對國王;“國王大於個人,但小於法律”;國王是國家的首腦,但與封臣之間又有一種契約關係以及個人自由,地方自治等具有民主、法治色彩的政治思想。這個時期的政治思想主要滲透在日耳曼人的政治生活中,並沒有形成系統的政治理論。
與此同時,產生於羅馬帝國時期的基督教並沒有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亡,相反,在西歐封建化的過程中,在爭取自身的獨立性,擺脫世俗權力對宗教事務干涉的鬥爭中,勢力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以羅馬教廷為中心的世界性力量。公元5~7世紀產生了教父學理論。基督教教父們為了統一教會思想,確立了基督教教義,並從《聖經》出發,論證教會在處理基督教內部事務方面擁有不受世俗政權干預的權力,反對世俗王權對教會事務的干涉。其代表有“雙國論”的提出者A.奧古斯丁,提倡教會自治的安布羅斯和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等,教父學對基督教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奠定了神學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隨著教會的發展和力量的增強,教父學在中世紀發展為經院哲學。
西歐中世紀政治思想
後期政治思想10世紀以後是封建社會的發展和繁榮時期,隨著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基督教力量的強大,教權與王權的鬥爭成為這個時期政治鬥爭的中心內容,與之相伴的是城市市民反對基督教會統治的鬥爭。
當基督教在經濟、政治,特別是思想上成為一個強大的力量後,羅馬教廷與國王們展開了關於教會權力與世俗王權權力界限問題的爭論。教會方面根據奧古斯丁等教父學理論認為,基督教會的權力是獨立的,不依附於世俗政權,教會有權處理自己的事務,教會擁有自治權。他們還認為王權來源於教權,從屬於教權,上帝把統治人精神方面的權力和世俗方面的權力都授給了教會,教會把精神統治權留給了自己,而把世俗統治權委託給皇帝或國王。其代表理論有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卜尼法斯八世的“兩劍論”,教皇英諾森二世的“日月說”。王權派代表如亨利四世則以《聖經》為依據,認為世俗權力屬於上帝,只對上帝負責,教會不能幹預皇帝或國王的統治,不能廢黜皇帝或國王。法學家阿庫秀斯、巴爾杜斯、巴多魯斯等更依據羅馬法認為,君主的地位是神聖的,具有最高權威,不可剝奪,對王權的指責是對神明的褻瀆。
在西歐封建社會,柏拉圖和斯多葛派的影響一直占統治地位。10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建立和發展、十字軍的東征、阿拉伯文化的傳入,以及大學的出現,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得到傳播。基督教教會開始時對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採取敵視和排斥的態度,甚至把他的著作列為禁書。隨著社會的發展,亞里士多德思想的影響日趨廣泛與深入,並產生了阿威羅伊 -亞里士多德主義。這種形勢使得神學家們不得不加強對亞里士多德著作的研究,並極力把它納入宗教神學的範圍。教會勢力的日益壯大,客觀上也要求比較系統地從理論上論證教權的最高性、神聖性。隨著經院哲學的發展,13世紀產生了系統的神學政治理論,它使亞里士多德的思想適應了基督教的需要。其代表是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他改造了早期的教父學和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力圖調和信仰和亞里士多德學說的矛盾,使理性最終服從信仰。他主張神法高於人法,教權高於王權。

其他信息

但是反對封建教會統治的鬥爭仍在繼續。適應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羅馬法思想滲透到教權與王權的鬥爭中,成為教俗雙方論證自己權力的基礎。市民思想家把對羅馬法的研究和對亞里士多德思想的研究結合起來,以“法人團體”的觀點看待國家,看待教會,主張國家的權力來源於人民,教會的最終權力來源於全體教徒參加的宗教會議。這種思想極大地衝擊和限制了教會的權力,其中所包含的民主思想和日耳曼人的傳統觀念相結合,對近代歐洲民主政治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市民思想的代表是義大利帕多亞的馬西略和奧卡姆的威廉,他們都從維護世俗權力出發,批判教會和教皇。威廉主要從事哲學和神學研究,馬西略則提出了系統的政治主張。
在西歐封建社會中,基督教異端始終存在,它是城市市民、農民、平民反對封建教會統治的主要鬥爭形式。10世紀以前主要是反對基督教會的正統的三位一體理論。10世紀以後,特別是14世紀,隨著農民、平民反封建鬥爭的發展,它又與政治運動結合在一起,形成武裝起義。其代表有法國的阿爾比派,義大利的阿諾德派,英國的威克里夫派等,其基本主張是以《聖經》作為信仰的唯一依據,把信仰看成是個人的事,反對基督教會的繁瑣儀式和對個人信仰的干預。
隨著封建制度的解體,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形成,14~16世紀歐洲展開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文藝復興運動,使基督教神學受到極大衝擊而衰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