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築小史》是2015年5月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方建築小史
- 別名:西方建築史
- 作者:陳杰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5月
- 頁數:264 頁
- 定價:39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302396741
內容簡介,前言,目錄,
內容簡介
在眾多的文化形式中,只有建築能夠將一種文化最基本的兩個要素——哲學和科技——結合在一起。西方建築的發展史,更是直接反映出歐美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演變歷程,其中甚至還包括不同國家、民族間性格與文化的差異。閱讀建築,是了解一種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本書雖為西方建築史,實際上關心的還是中國建築。當代中國,特別是在城市,建築從設計理論到設計實踐基本上完全照搬西方,導致我們的城市缺乏風格,沒有特色。本書正是從源頭出發,理順西方建築與哲學、文化發展的共同脈絡,於中國建築而言,亦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
前言
序 說起來實在是很抱歉,本來很早就答應了一位朋友寫一點關於西方建築史的東西的。但一來是比較忙,二來是開始動筆之後才發現恐怕按以往寫文章的方式很難取得想要的效果,所以就一直擱了起來。寫西方建築史的難度在於時間的跨度太大,而風格的流變太多。這一點和我們中國的建築是很不一樣的。從漢代的磚石畫上我們就能發現那時的建築形式已和明清時差別不大。宮殿、亭台、樓閣,這些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占主導地位的樣式至少在漢代已經都有了。要說後世的重大創新可能只有南北朝時從印度引進的塔。而各朝代建築的風格至多是在結構細節和裝飾上有些變化,比如說斗拱,比如說屋頂,比如說飛檐等等。就整體的風格而言,中國的古建築一直注重延續一種傳統,而沒有特意去改變它。中軸對稱的布局可能在周代就已經確定下來了。
目錄
一.史前時期
人類對於居所的掌控,從最初自然界中的山洞,到後來人工製造的地穴、樹枝棚,再到以石頭為代表的歐洲建築、以磚為代表的兩河流域建築和以木結構為代表的亞洲建築,人類建築藝術的分流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經形成了。
二.古代埃及和西亞
古埃及的金字塔和方尖碑堪稱建築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蹟,然而古埃及人對於後世建築學真正的貢獻卻體現在神廟上——他們對於柱式的使用和研究對希臘、羅馬建築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時至今日,它們仍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古代西亞在廟塔和對磚的套用上走在了其他文明前面,而令人驚訝的是,在當時連他們自己都沒有重視的小小發明——拱,影響了整個人類建築發展的進程。
三.古希臘-羅馬時期
古代希臘和羅馬對於歐洲建築的巨大貢獻是怎樣強調都不為過的。古埃及人的柱式和古代西亞人的拱在希臘人和羅馬人手裡綻放出了耀眼的光輝。神廟、劇場、廣場、水道工程、公共浴場……它們不光是建築史上的經典,還與希臘-羅馬哲學與藝術一起,成為後世西方世界的精神支柱。西方建築史上最古老、最有影響力的一部經典著作《建築十書》也在這一時期完成,作者維特魯威不光記錄了許多現已失傳的建築方法,還提出了廣為人知的建築“三原則”——堅固、實用、美觀。
四.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時期
這一時期里,宗教建築成為最有代表性的建築形式。儘管基督徒們篤信末世論,對塵世建築的形制和技術都不甚在意,卻在廳堂、穹窿的建造和馬賽克技術的使用上有所研究。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衰落,歐洲走出文明的黑夜,出現一派生機盎然。
五.羅馬風與哥德式
教堂、修道院和城堡是中世紀建築的主體。其風格也經歷了從“羅馬風”到“哥德式”的流變。值得一提的是,“哥德式”雖然名聲一直不太好,卻正是那個年代建築技術所能達到的頂峰。一座座繁複、精密的大教堂,為後人講述著肋、尖拱、扶壁等技術發展的演變軌跡。
六.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發展,正是一個對古希臘-羅馬風格從模仿到超越的過程。起初,篤信天主教的建築師們想要用經典的希臘-羅馬式風格反對新教的哥德式,到了後期,跟隨著大師米開朗基羅的步伐,新的經典被創造出來,“手法主義”初現端倪。
七.巴洛克與古典主義
這是一個戲劇化的時代。人文主義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讓世俗建築從宗教中解脫出來。摒棄中庸、大肆運用裝飾和複雜美的巴洛克建築,和中正典雅、簡潔端莊的古典主義建築同時發展繁榮,宮殿、別墅、圖書館、紀念堂等等,都成為建築師們大展身手的場所。
八.現代派建築的萌芽
直到19世紀中期,建築結構的進展還都停留在肋上。但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科技的發展和工業化大生產為建築帶來了新的生機。新材料的使用讓從此以後的建築和工業緊密相連。作為19世界後半葉成長最快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終於在這一時期登上了建築史的舞台。
九.現代派建築
現代派建築永遠與四個人的名字聯繫在一起——賴特、格羅皮烏斯、密斯、柯布西耶。正是這“四巨頭”將便於生產和加工的材料、實用的結構、簡潔的造型藝術和摩天大樓這一形式推廣到了全球,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十.後現代建築思潮
概念鬆散的“後現代建築”起初建立在對現代派建築四巨頭的批判上,但隨後也誕生了對於工業化過度影響建築的反思。他們強調建築與歷史、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注意裝飾的象徵意義,追求建築的隱喻性。在這一時期,風格的多元化是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