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簡介
據史料記載,最初孫、霍兩姓早居,後孫、霍兩姓漸衰,其後不知去向。今全村共有14姓氏,其中以陳、王、常、郭四姓居多,居民多在清朝初年遷於此。
抗日戰爭初期,因襲舊制,雪野周圍一帶的村莊分別屬於萊蕪縣第七區和萊蕪縣第八區所轄,當時區以下設鄉(鎮),鄉(鎮)直接領導村,西抬頭村萊北七區管轄;1941年春,根據抗日鬥爭形勢的需要,萊蕪縣劃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同年,撤銷鄉(鎮),劃大區為小區,成立抬頭區,以區轄村,西抬頭村屬萊北抬頭區,1942年下半年,中共泰山區委將抬頭區劃歸淄川縣,1946年復歸萊蕪縣:1951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雪野區為十二區,西抬頭村隸屬十二區;1955年10月,萊蕪縣又恢復地名區,西抬頭村隸屬雪野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西抬頭村屬雪野鄉;同年10月,上遊人民公社成立,西抬頭村劃歸上游公社;t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轄上游、大廠、西峪、安子灣、雪野五個鄉,西抬頭村隸屬雪野鄉;1985年11月,撤處並鄉,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西抬頭村隸屬雪野鄉;2001年,撤鄉並鎮後,上游鎮、雪野鄉、鹿野鄉合併為雪野鎮,西抬頭村隸屬雪野鎮。2020年7月,撤銷萊蕪區雪野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雪野街道,西抬頭村隸屬雪野街道。
西抬頭村居山地要道,臨雪野湖。早時村中為防止戰亂,能有一個和平安靜的生息環境,在鄰村的山寨上建起了石牆,古稱“圍牆”,以抵禦外來侵略者。1940年,八路軍與日本鬼子在臨村的山寨上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日軍死傷慘重。
據史料記載,水月寺它曾是萊蕪縣最大的一個軍事培訓基地。相傳,水月寺廟建於康熙年間,占地20畝,房屋24間,供100餘位神。此寺三面依山傍水,地理位置非常優越。相傳,是泰山以東最大的一座寺院。泰山區教導大隊及周圍的村莊抗戰人員等都到此培訓過,曾為萊蕪培訓出大批的抗日幹部。1938年以前,水月寺為私塾學堂,這是最初的學校。當時三嵬石、三抬頭、狂山等多處學生前往求學。1940年,日軍從黑山北趕來,西、東方向響槍,只有南、北兩面鴉雀無聲,教導隊300多人,從東南方向轉移。為保護教導隊的順利轉移,四支隊六連往北山挺進,為分散敵軍對教導隊的注意力,當到黑山圍牆腳下時,被已埋伏在圍子內的日軍突然襲擊,一連僅剩3人。事後,水月寺這座璀璨的文化明珠被日本鬼子無情地毀了。1941年,為了緬懷在戰爭中犧牲的先烈的豐功偉績,建立了抗日烈士紀念碑。此碑最初在水月寺旁,次年被日本鬼子推入瀛河灣中。1944年,村人從灣中撈出烈士紀念碑,後移至風山子。
西抬頭村1955年春人初級社。1966年,充分利用本村的荒灘,栽樹100餘畝。1970年,栽葦子25畝。1974年冬天在村南面墊土地50餘畝。1975年冬,在村北面墊土地60餘畝,解決了村民的溫飽問題。為了防止水土流失,改河道造田。1976年春天,組織水利專業隊,投資15000元建起機井,解決250餘畝土地的用水,並修防滲渠500米,渡槽100多米。1988年西抬頭村進行產業調整,在山上種植山楂70餘畝,蘋果40餘畝,花椒100餘畝。
為了節約土地,決定在荒坡上建立新村,1990年實施“遷村造田”工程。1992年解決了南嶺100餘畝土地的用水問題。1996年為了解決河北峪的特產向外運輸難的問題,村投資80多萬元建水月寺大橋一座,方便了民眾。為了解決西嶺100餘畝地的澆水難問題,1998年在市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建起了大水池。2001年3月,村委會投資20餘萬元,鋪設地下管道1500餘米,從村北機井引水上山,使旱田變成了豐收田。西抬頭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合蔬菜的生長。1996年,興建了10餘個塑膠大棚,成為北部山區最大的蔬菜基地。
1968年萊蕪縣第14中學開始面向全縣招生,當時設高中班2個,國中班2個。1981年改為初級中學,第一任校長李乃文。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電話、閉路電視進入了家家戶戶,自來水定時送到每家每戶,村民真正步入了小康生活。①水月寺:水月寺建於康熙年間,占地20餘畝,房屋24間,供奉100餘位神,相傳是泰山以東最大的一座寺院,該寺建築規模宏大壯麗,建築精美。寺院分為大殿、玉皇頂、老君殿、龍王殿等,在寺院內有一座很大的龍頭碑,上面記載著建廟的時間,建廟的原因和一些歌功頌德的碑文,1942年被日軍燒毀。
②西抬頭抗日烈士紀念碑:位於村水月寺內,現遷至寺北的風山子上,碑呈六稜柱形,總高3.3米,身高2.43米,為4塊六稜柱石疊砌而成,由底向上漸細。底每邊寬0.47米,頂每邊寬0.35米。碑陽有“抗日烈士紀念碑”七個楷書大字。其它面刻有600餘烈士的芳名。第4面是碑文:“山東縱隊為山東人民之隊伍。自從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以堅持山東抗戰,保護山東人民,保護山東鄉土,建立山東抗日根據地及為實現民主共和國而奮鬥,而深得山東廣大人民之擁護與幫助,民族優秀子弟、愛國熱血青年均踴躍參軍。過去數年在朱總司令、彭副總司令正確領導下,山東縱隊有不少烈士在對敵搏鬥中,為民族、國家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獲得或大或小無數次之勝利,給敵寇以沉重打擊,對抗戰有不可磨滅的功績。追懷先烈,令人肅然起敬。深恐年久失傳,故勒石建碑,以資紀念。撫使民心之讚揚、景仰,復得發揚光大,中華民族之偉大氣概千秋萬代永固長存。大中華民國叄拾年八月。中國共產黨山東分局第一地委,泰山區行政專員公署,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泰山區各屆救國聯合會,萊蕪縣政府建立。”隸書,陰刻,碑頂處有領導人題詞。第2面趙傑的題詞:“為國家民族而捨身,大義昭天,殺身成仁取義”,隸書。第3面徐幹 晨的題詞:“為革命犧牲,為民族殉難,是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的光榮傳統”,楷書。譚克平的題詞:“烈士精神不死”,行書。第4面王緒成的題詞:“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階級,壯烈犧牲,永垂不朽”,行草。第5面李枚青的題詞:“大義照天,肝膽照人。民族之光,輝耀中華”,隸書。劉萊夫的題詞:“為黨奮鬥,為革命犧牲,為人民氣節而誓死如歸,是共產黨及民族英雄應有的氣概”,楷書。第6面泰山區行政專員趙篤生的題詞:“熱血灑遍了疆場,頭顱換采了燦爛戰績,創造泰山抗日根據地。為中華民族求解放壯烈犧牲,英名萬代流芳”。座呈束腰的六邊形,高0.87米,上刻有花紋。
該碑是1941年8月建立的,這是境內建立最早的抗日烈士紀念碑,具有重要的紀念和教育意義。
③水月寺大橋:水月寺大橋橫跨在贏河上,是一座石拱橋,建於1996年,全長80米,寬6米。共有3拱,大拱跨度36米,整座大橋氣勢宏偉,猶如長虹臥波。水月寺大橋共花費80多萬元,歷時1年,它溝通了河北峪與外界的聯繫,方便了人民民眾。
西抬頭村地處雪野水庫庫區,人多地少,耕地在該村尤為珍貴,為節約每一寸耕地,這個村從1990年開始,實施了“遷村騰田”工程。材里在西嶺劃出了新村區,規定新批房屋一律在新村區建設,為鼓勵老村居戶積極向外搬遷,村里投資10萬餘元,使新村區達到了水、電、路、通訊“四通”。幾年時間,已有100餘戶村民在新村區定居,節約耕地50畝。
教育
西抬頭村很早就重視教育,1938年以前,在水月寺建私塾學堂,之後建立“教導隊”,茶業鄉、上游、口鎮等各村抗日幹部都到此培訓,成為萊蕪縣最大的幹部培訓基地。第一批有常連生、郭先滋,第二批有畢里三、張玉光等。第一所國小校長為周朝奉。1967年,建萊蕪縣第十四中學,1968年開始面向全縣招生,當時設國中班2個,高中班2個,後逐漸擴大招生規模一1987年改為初級中學,招生6個班,第一任校長是李乃文。恢復高考以來,西抬頭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68多名。
為了改善辦學條件,最佳化育人環境,2002年8月,經村兩委研究,全體黨員、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決定建一座高標準的教學樓,現已破土動工一新校占地15餘畝,主樓體三層,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可容納6個教學班,200名學生。各室配套齊全,總投資60餘萬元,使山裡的孩子也和城裡的學生一樣,在寬敞明亮的樓房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