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文史集刊

西岸文史集刊

《西岸文史集刊(第1輯)》共分為:歷史縱橫;學術論談;文化圖像;文獻梳理;文博園地;讀後有感幾部分,主要內容包括:台灣:流求之名的失落——關於琉球與台灣歷史的一種假說、17世紀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社會結構和特徵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岸文史集刊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頁數:461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陳健鷹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345962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陳健鷹主編的《西岸文史集刊(第1輯)》是一本綜合性的歷史和文化研究的學術集刊。探究閩台區域文化,檢視兩岸歷史關係是本刊的旨趣和目的。因此,舉凡與此相關的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考古學、博物館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均在本刊的視野之內。

圖書目錄

一、歷史縱橫
台灣:流求之名的失落——關於琉球與台灣歷史的一種假說
17世紀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社會結構和特徵
個體情緒與清代台灣動亂——以乾隆四十七年彰化漳泉械鬥與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起義
為中心
清代台灣拓墾中的福客關係及其地域分布
略論清代台灣閩粵移民與“番”民的互動與融合
試論台胞在大陸的抗日活動及其對台灣前途命運的思考——兼評所謂日據時期台灣人的“台獨”運動
光復初期國民政府對台北帝國大學接收及改制的困境——以羅宗洛、陳儀之爭為中心的考察
試述光復初期台灣糧荒及政府之對策
明代名臣張岳與惠安輞川的不解之緣
“樟腦戰爭”的必然與偶然
泉澎關係史略
台灣主要傳統物產淵源探略
二、學術論談
關於“中原與閩台關係研究”的學術通訊
從歷史向文化的演進——閩台家族溯源與中原意識
人類學的中國取向——王銘銘教授訪談錄
台灣社會的歷史記憶與群體認同
學術與政治之間:台灣儒學的現代發展反思
略論台灣海洋文化的歷史與現實
近三十年海峽兩岸學者關於馬祖列島人文歷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三、文化圖像
福建南部與台灣南部的請王送王儀式
略論臨水夫人信仰的發展與演變
近代閩南基督教會的發展特點
四、文獻梳理
羅文藻與明清“禮儀之爭”——福建天主教第一個主教羅文藻相關信件分析
報刊輿論與乙未反割台鬥爭研究——以《申報》為中心
明鄭時期台灣文人心態與社會民風的真實寫照——《全台詩》第一冊初探
五、文博園地
複合型獨木舟與亞太航海術的起源
武夷山崖居考古與閩中“洞蠻”人文
兩幅清初藏畫中的“福船”
福建水下考古略談
六、讀後有感
均衡性的人際關係——《安達曼島人》讀後感
利奇的文化交流觀——讀《文化與交流》一書
定海灣沉船考古與東南海洋社會經濟史——讀《福建連江定海灣沉船考古》
《西岸文史集刊(第2輯)》是探討海峽西岸文化、歷史、政治的論文集,既有理論的討論,亦有史料的實證,是海峽西岸文史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結集。全書共收35篇學術論文,分為八個篇章,為歷史縱橫、田野札記、學術論談、文博園地、文化圖像、姓氏源流、文獻梳理、讀後有感等,供讀者閱讀參考。
一、歷史縱橫
明代福建新縣和地區中心的出現——以縣城築城為中心
清代福州工匠與台灣城市化的起步
荷據後期台灣漢人長老何斌的家世及事跡
清代台灣土地開發者的特質及其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廈門廈港沙坡尾海洋聚落形成的歷史背景分析
日據時期台灣泉籍士紳與日本官紳的交流——以萬華洪氏家族與木村匡為例
航道變遷與港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研究——以日據時期台灣新港為例
清季台灣士紳轉型與台灣鹽業——以施士潔為例
略論清末民初泉州士紳群體與地方文化的構建
二、田野札記
閩南視域下之大陸高山族淺析——以鄧州與華安兩個家族為例
金門陳坑南方宗祠奠安儀式
頭髮的糾纏——廈門“菜姑”身份認同探微
閩南婚俗的文化透視——以安溪縣八社為考察地
閩南宗族村落田野調查反思——以社壇村為例
三、學術論談
港台道教歷史與學術研究現狀
日據時期台灣民俗研究的知識社會學解析
現代閩南概念及閩南文化探析
閩南文化的相關概念和問題
四、文博園地
南安皇冠山六朝畫像磚墓中的佛教形象研究
閩北松溪流域六朝墓葬的考古學觀察
略論漳州窯興衰緣由及其歷史地位
五、文化圖像
明清時期畲族盤瓠傳說的再發明及其原因
惠東方言和民俗的歷史文化解析
台灣艋舺“呷新娘茶”四句聯舉隅
淺析18世紀末巴達維亞華人婦女的婚姻地位
閩南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晉江安海“嗦噦嚏”為例
台灣彌勒信仰探論
台灣鳳山關帝信仰文化回傳泉州考略
泉州城歷史宗教地理與神聖空間的爭奪
六、姓氏源流
泉州的宗族及其文化
高雄紅毛港李氏始祖原居地初探
千年古鎮百姓聚集——福建省武平縣中山鎮姓氏文化調查
七、文獻梳理
西來庵事件史實考辨二則
近代來華傳教士筆下的閩南民系文化特徵初探
八、讀後有感
一部充滿現實關照的創新力作——《台灣光復初期教育轉型研究(1945~1949)》評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