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昌黎縣城西北偏北7.2公里處的西山場村,是由有著“葡萄之鄉”美稱的十里舖鄉管轄的一個行政村。西山場村不大,依一條源自碣石山的大山深處的大沙河岸而建,是一個僅有上百戶人家和400多口人的小山村。據考查,西山場的建村歷史並不算久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山場
- 所屬地區:昌黎縣城西北
- 美稱:葡萄之鄉
- 最早記載:《永平府志》
村莊別名,葡萄種植歷史,歷史考究,樸實村民,地圖信息,
村莊別名
西山場村的先民,主要是清朝中葉由地處碣石山東部深山峽谷中的長峪山村遷徙而來的趙姓村民。其地原為略微寬闊的一個山場,為鳳凰山口外的農戶進山打柴的歇腳之地,俗呼“歇山場”;長峪山的趙姓村民到此落戶後,以其地位於隔著一道高大而險峻的山樑的長峪山村之西,改稱為“西山場”。1981年地名普查時,全村僅有370口人,有耕地166畝。
葡萄種植歷史
西山場村像碣石山深處的不少山村一樣,沒有多少能夠生產糧食的耕地,卻有可栽植果木的大面積山場。西山場的村民是從何時開始以栽植葡萄等果木為生的,已不可細考,據當地老人回,憶據流傳最早由村西“秦印莊村”的葡萄果農將葡萄移植到西山場村,當在落居到這道隱藏在鳳凰山山口裡的這道最深的溝峪不久,即近二三百年間。
歷史考究
據目前可查找到的最早的地方志———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編修的《永平府志》記載,在五六百年前的明朝中、前期,昌黎地區出產的“果類”就已經有了葡萄。而靠近昌黎縣城的十里舖一帶,是在近二三百年間,特別是鐵路修到昌黎以後,形成一個範圍較大而遠近馳名的葡萄產區的。從地名普查了解的情況看,十里舖一帶的葡萄產區大約形成於清朝中期,是由在明朝時就建立的五里營、十里舖、張各莊、等村逐漸發展到鳳凰山一帶的秦印莊村及周邊村莊。頗有意趣的是,由於土壤、水質,特別是小氣候等因素的關係,鳳凰山一帶出產的葡萄後來居上,在口感和品味上均比五里營、十里舖、張各莊等村出產的葡萄勝出一籌;其中數地處山間盆地,小氣候異常明顯的西山場和灣里、條子峪、秦印莊等村出產的葡萄品質最佳。其地,堪稱是昌黎出產品味最佳的上乘葡萄的寶地。
樸實村民
勤勞、質樸的西山場人定居西山場之後,世世代代不得不依靠顯得比較狹迫的河岸階地而居,被迫利用房前屋後、村里村外一切可見縫插針的地方栽植葡萄秧苗謀生,無形中在兩山夾出的河谷構築了一條長達五六華里的葡萄長廊。西山場村民修築的房屋和院落,是順著一條略略可行車馬的山路而建的,栽植葡萄的狹迫田園亦順著通往河谷深處的山路而辟。這樣,年深日久,山路奇妙無比地被兩旁的民宅和田地植滿的密密麻麻的用細窄條石架起的葡萄藤葉遮住,自然而然地形成一道長長的用葡萄秧架織就的翠綠天篷。
地圖信息
地址:秦皇島市昌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