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
西寧三中1956年9月經
西寧市人民政府批准修建的市屬第一所初級中學。籌建時,市教育局調派季連山同志負責修建校舍的工作。教師來自“四面八方”。當時,西寧市教師十分缺少。在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下,從省屬中學調骨幹教師組成學校領導班子,委派苟惠任校長、羅生明任教導主任,鐘錫九任語文教研組長,劉永恆任數學教研組長,還有教師李宗玉、廖自才、顏九章等,另外,從西寧市屬國小抽調骨幹教師薛正鼎、趙發興、李志硯、王群英、嚴權章擔任語文教師、陳啟明任數學教師,還有趙定華、井國呂、趙世鋒等;西寧師範分配應屆畢業生馬進福、袁德勝、楊順蓮等,36名教職員工匯聚一堂,共同承擔起創辦之初的教學任務。同年9月1日,西寧三中迎進第一屆新生,他們主要來自西寧城東、城中區各國小、還有從互助高寨、哈拉直溝、紅崖子溝等鄉和湟中小峽、雙寨、多巴等鄉的農村國小,包括漢、回、藏、土等幾個民族,共384名,分編為8個班。57年9月第二屆初一新生441名入學,也分編為8個班。教師隊伍因從北京、東北、西南等地的高等師範院校分來畢業生而得到充實和加強,教職工人數增加到47人,其中中共黨員7人,建立了校黨支部,市委調陳立甲為第一位專職書記。
56年夏,經過4個月的緊張施工,到9月開學時學校建成有二層磚木結構的教學樓及辦公樓各一幢,設有8個教室,語文、數學、史地、體音美四個教研室及校長室、教導處、總務處、醫務室、會議室等。另外還建有土木結構的平房(男、女)學生宿舍兩座,學生伙房、教職工食堂各一座。57年4月為迎接第二屆新生,又修建了一幢二層教學樓,分設8個教室、一幢二層土木結構的宿舍樓,一樓為圖書室、音樂教室及教師宿舍,二樓為學生宿舍。隨著學生的增加,58年又修建了一座800平方米的土木結構禮堂和288平米的教師宿舍及6個平房教室。
58年9月第三屆初一新生392名入學,但由於初二、初三兩個年級的學生均有流失,將班級作了調整。至此國中三個年級雖已完整,但全校學生只有715人,到年底,為了給從上海遷來的一所中學讓校址,三中的師生被“一分為二”,分別遷往城東區十里舖村和湟中總寨村,學校除圖書、儀器分為兩半各自帶走外,其餘設備皆留在原址。到59年3月,十里舖的師生遷回原址,湟中總寨的部分師生就留給了湟中。從1960年起到66年(“文革”前),西寧三中處在一個較穩定階段,六年里,全校一直保持著15個教學班,學生人數每年均在700名左右,教職工人數穩定在55名左右,其中任課教師40餘名,全部具備大中專學歷。學校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全體教師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盡職盡責,兢兢業業,認真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絕大多數學生品行端正,艱苦樸素、學習刻苦,成績優良。六年來,學校共培養出1211名國中畢業生,他們走向不同的工作崗位後,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骨幹力量。現任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常務副主席王漢民等同志就是我校第一屆國中畢業生的優秀代表。
設施
學校占地面積32307 平方米,學校總建築面積近2萬平方米。學校整體搬遷後,育人環境進一步最佳化,辦學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環境幽雅,是莘莘學子的求學聖地。
學校現有高中教學樓兩幢,有電教、實驗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綜合樓一幢,一座天文台;一個400 米(8跑道)的人工草坪塑膠跑道的標準化運動場,附建有主席台及可容納 2400 餘人的看台。是一所省級標準化學校。學校於2003年建起了校園網,各辦公室均配備了電腦,多媒體技術已經較為廣泛地套用到了各科教學中,是西寧市教學設施較完備的一所中學。學校現有教學班 42個,在校學生 3000 餘人。(2009年西寧三中國中部併入西寧一中)
師資
教職員工 190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 39名,中級教師 84名,市級骨幹教師 7 名,學科代頭人1名。
學校堅持“德育為先,五育並舉”的辦學方針,建立“學生髮展至上”的教育理念,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深化教育改革,強化內部管理。依法辦學,以德治校,育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逐漸形成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活動育人,環境育人”的教育模式。
榮譽
學校多次被評為省市先進單位,先後被命名為“全國教育工會先進單位”、“西寧市文明單位”、“青海省標準化學校”、市“文明校園”、“青海省綠色學校”、“全省中國小藝術教育先進學校”、“青海省模範教工之家”、市“社會綜合治理達標單位”、“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實驗學校和“全國百所中學生毒品預防教育活動示範學校”等。三中人將抓住學校置換後教學條件得以改善的良好契機,同心同德,勇於開拓,不斷創新,正為實現“家長首先學校之一”的目標而奮鬥!
學校先後榮獲“全國教育工會先進單位”、“青海省綠色學校”、“全國百所中學生毒品預防教育活動示範學校”、“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國防教育先進單位”、“西寧市衛生學校”“西寧市三八紅旗集體”、“西寧市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