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信息
西安市人民政府 鹹陽市人民政府 銅川市人民政府 渭南市人民政府 楊凌示範區管委會關於印發西安都市圈建設三年行動計畫(2023—2025年)的通知
市政發〔2023〕11號
西安市、鹹陽市、銅川市、渭南市和楊凌示範區有關區縣、開發區及市(區)級有關部門:
現將《西安都市圈建設三年行動計畫(2023—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西安市人民政府 鹹陽市人民政府 銅川市人民政府
渭南市人民政府楊凌示範區管委會
2023年11月7日
計畫全文
西安都市圈建設三年行動計畫(2023—2025年)
西安都市圈是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區域,是西部地區發展條件最好、經濟人口承載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西北地區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大局和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2022年3月,經國家發展改革委同意,陝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印發《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陝政發〔2022〕7號)。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陝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的重要講話和歷次來陝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發改規劃〔2019〕328號),加快推進《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實施,促進西安都市圈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西安市、鹹陽市、銅川市、渭南市和楊凌示範區共同制定了本行動計畫。
一、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都市圈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貫通落實“五項要求”“五個紮實”,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建立更加有效的協調發展新機制,發揮西安國家中心城市輻射作用,加快西安—鹹陽一體化發展和西安—渭南融合發展,帶動周邊城鎮協同發展。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技創新協同高效、產業發展分工協作、文化旅遊傳承創新、對外開放拓展空間、生態環境共治聯保、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城鄉融合互補發展為重點,提升區域一體化發展水平和整體競爭力,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和歷史文化魅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增強對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撐能力和對西北地區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西安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競爭力顯著增強,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非省會功能有序疏解,西安—鹹陽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周邊城鎮發展水平和承載能力明顯提升,城市間同城化一體化融合發展機制更加健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更加協調。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成網路化、多層次、綜合立體交通網,實現都市圈1小時通勤,區域交通運輸服務和管理能力明顯增強,糧食、能源安全供應和互保互濟能力顯著提高,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在都市圈範圍布局成網,支撐能力大幅提升。
都市圈協同創新體系更具活力。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全面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台全面建成,承擔實施一批國家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區域創新能力顯著提升,聯手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4.2%以上。
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現代都市農業為特色的都市圈現代產業體系,富平閻良、高陵涇河新城三原、西鹹新區空港新城鹹陽經開區、臨渭華州、耀州、楊凌武功周至、乾縣禮泉七大功能組團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有效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水平提升。
多元共治的生態保護格局基本確立。多層次區域生態網路不斷健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取得明顯進展,設區的市級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保持在74%以上、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到85%,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降至34立方米。
城鄉居民生活品質持續提升。教育、醫療、社保、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供給更加均衡化、現代化、便捷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階,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區域城鄉協同治理能力顯著增強,城市公共衛生體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不斷完善,應急防控能力顯著提高,城市安全發展水平整體提升。
二、強化核心區引領,推動重點功能組團發展
(一)強化都市圈核心區引領作用
聚焦“六個打造”奮鬥目標,圍繞建設“三中心兩高地一樞紐”,建強國家中心城市功能體系,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國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和製造業基地,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和彰顯中華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全面增強核心區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大力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實體經濟,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增強金融、研發等高端服務功能,培育壯大總部經濟、數字經濟、創意經濟、平台經濟等,提升產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著力增強西鹹新區創新效能,高水平建設秦創原總視窗和創新驅動總平台,加快建設高新區絲路科學城和全國硬科技創新示範區,最佳化創新創業生態,構建富有活力的創新體系。建設西安領事館區、商事法律服務示範區,打造“一帶一路”對外交流中心、國際會展名城和國際產能合作高地。最佳化消費空間布局,營造現代時尚的消費場景,創建西安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交通物流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和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
加快轉變特大城市發展方式,最佳化都市圈核心區功能布局,統籌行政區和經濟功能區,制定實施功能分區規劃。合理控制中心城區開發強度、人口密度,引導人口合理分布。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製造業、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基地等功能與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省市級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資源,推動中心城區瘦身健體,為強化核心區功能釋放發展空間。實施西安“中優”計畫,最佳化核心功能,強化配套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做強國家中心城市極核支撐。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加快建成15分鐘社區生活圈。
從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高度推進西安—鹹陽一體化,更好發揮西安領頭作用、鹹陽主體作用、西鹹新區紐帶作用,加快打造一批實體性和功能性強的支撐平台,努力在空間規劃、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城市建設、公共服務等“七個一體化”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推進北跨發展,將渭北區域和渭河兩岸打造成為交通高效便捷、生態宜居宜業、功能配套齊全、充滿創新活力的產城融合現代新城和新型城鎮化的西安典範。打造一批協作配套、聯繫緊密、特點鮮明的產業功能單元,推動構建交通圈、科技圈、產業圈、生活圈、生態圈於一體的都市圈功能體系,推進都市圈核心區與周邊區域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市政公路有機銜接,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無縫銜接、便捷換乘,大力提升服務能力、質量、效益和品質,為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提供重要基礎支撐。
(二)建設都市圈七大功能組團
富平閻良組團:加快推進富閻產業合作園區建設,重點承接航空製造與維修、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大數據和雲計算產業,建設國際一流的航空產業新城,打造西安—渭南融合發展的重要支點。
高陵涇河新城三原組團: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城市功能建設,重點發展汽車製造、光伏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西安經開區與西鹹新區涇河新城、三原高新區協同發展、一體布局,培育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千億級產業發展功能組團。
西鹹新區空港新城鹹陽經開區組團:推動西安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和鹹陽臨空經濟帶建設,構建“航空樞紐保障業+臨空先進制造業+臨空高端服務業”航空全產業鏈,共同建設現代化航空新城。
臨渭華州組團:建設集文化創意、綠色康養、休閒度假、文化旅遊為一體的功能完備、環境優美、服務設施一流的高新技術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城市新區;以大健康產業為重點,打造全國首個“銀髮友好型”城市組團;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和文旅融合為特色產業,著力建設現代品質新城、綠色化工和新材料產業高地;以蔬菜產業為重點,強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西安“菜籃子”;加快推動西渭東區建設,創建跨行政區域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區、城鄉統籌發展樣板區、文化旅遊品質提升區。
耀州組團:以西部產業轉型示範城市為引領,創建銅川國家高新區,發展新型建材、汽車配套、食品醫藥、鋁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光電子積體電路等新興產業,加快建設全省先進制造高地和科創轉化高地。持續提升銅川新區城市功能水平,推動耀州老城區有機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推進重點區域一體化發展。
楊凌武功周至組團:最佳化西安主城區與楊凌武功周至組團交通網路連線。推動楊凌示範區深度參與國家種業自主創新,加快建設國家旱區種業科研創新基地和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參與“科技創新2030—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帶動武功和周至種業、現代農業、食品加工業發展。
乾縣禮泉組團:發展食品加工、文化旅遊、新型建材、先進制造等產業,持續強化產業載體平台建設,培育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推進以文旅、農旅為主的農業全產業鏈示範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禮泉融入鹹陽主城區發展,主動承接西安、鹹陽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
推動鄠邑、藍田、臨潼等秦嶺北麓縣區在嚴格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的條件下,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綠色康養、休閒農業等特色產業,吸引創新要素和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完善城區綜合服務功能,提升城鎮建設生態化水平,建設生態宜居功能板塊。
參考連結
內容解析
《行動計畫》發展目標為,到2025年——
西安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競爭力顯著增強,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非省會功能有序疏解,城市間同城化一體化融合發展機制更加健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大幅提升。
都市圈協同創新體系更具活力,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全面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台全面建成。
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現代都市農業為特色的都市圈現代產業體系。
多元共治的生態保護格局基本確立,多層次區域生態網路不斷健全。
教育、醫療、社保、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供給更加均衡化、現代化、便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