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新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西安市新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時間是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安市新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 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 地區:西安市
西安市新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二五”時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並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新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調整轉型、實現跨越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西安市新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重點闡明“十二五”時期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戰略導向和發展重點,是未來五年區政府履行職責和制定實施各類專項規劃、年度計畫以及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是我區全面貫徹《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努力建設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區的行動綱領。
第一章 發展成就和發展環境
第一節 “十一五”發展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又好又快的時期,是城市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是城市環境提升最快的時期,是城區影響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的時期。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全區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效應對自然災害、金融危機等不利因素影響,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積極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銳意開拓進取,緊緊圍繞唐皇城復興計畫、大明宮遺址保護區開發建設、棚戶區、城中村改造、解放路商圈振興、捷運1、2號線建設等重點工作,狠抓區域開發、產業培育、城市建設管理和民生改善等工作,全區經濟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結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社會事業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城市魅力日益彰顯,全面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的主要目標,為“十二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城市價值加快兌現。“十一五”末,全區生產總值完成326.02億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長13.8%,高於規劃目標0.8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6.36億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長21.8%,高於規劃目標6.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3.73億元,是2005年的4.2倍,年均增長33.3%,高於規劃目標13.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80.14億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長16.8%,高於規劃目標1.8個百分點。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二、三產業比例由2005年的53.5:46.5調整到2010年的40.6:59.4。2009年,我區被評為“全省經濟綜合實力五強區”。
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眾得到更多實惠。居民收入大幅增長,“十一五”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554元,是2005年的2.43倍。創業就業成效顯著,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以內。“十一五”期間,全區新增就業人數6.42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42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6777個,發放小額貸款3871萬元。社保體系不斷健全,全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47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4.57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28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3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85萬人,職工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04萬人。繼續保持穩定的人口增長態勢,人口自然增長率始終控制在4‰以內。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初步形成,醫療衛生服務內容不斷擴展,服務設施不斷改善,疾病預防和醫療水平明顯提高。教育事業全面進步,“十一五”期間,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累計投入1.3億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五年來,全區一直保持國小入學率、畢業合格率100%,國中入學率99.9%、畢業合格率98.6%,率先通過全省“雙高普九”驗收,教育教學質量穩居西安市前列。按照“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部署,接收企辦學校31所,人員4488人,接收學校和人員為全省之最,實現了企辦學校移交社會的平穩過渡。教育資助體系不斷完善,累計投入3500萬元,資助學生23222人。民政事業成效顯著,創建六好和諧社區20個,建立51個社區星光老年公寓,100%的社區建立勞動保障和低保工作站,95%的社區安裝健身設施,88%的社區建立便民服務站。累計發放低保金2.51億元,發放醫療救助金1373.5萬元。我區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韓森寨街道辦事處被命名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西光社區被命名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東方社區被評為首批“全國先進體育社區”,西光社區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面完成市上下達的廉租住房應保盡保任務,完成租金補貼保障家庭2842戶,完成實物配租460戶,2008年獲得省“廉租住房管理先進單位”。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和“全國科普示範區”榮譽稱號;建立軍民融合工作會商制度,積極推進統籌科技資源發展。旅遊文化事業取得新突破,“2006盛典西安”大型文化活動隆重舉辦,充分展示了新城的文化內涵和獨特魅力。2010年10月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盛大開園,開創了我區旅遊業發展新局面。
三、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區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十一五”期間,進一步深化項目帶動戰略,共確定重點建設項目332個,是“十五”的3.7倍,涵蓋公共設施、工業以及商貿、商住、餐飲娛樂、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340億元,是“十五”的5.96倍。西都大廈、達爾曼大廈、二十一世紀、華源商城等爛尾樓、遺留項目重新啟動,新興戴斯酒店、世紀金源大飯店等建成開業;民樂萬達廣場、大商新瑪特、民樂新都會、西北商務中心、陽光國際大酒店、金海岸園林酒店等一大批商貿、酒店類項目開業運營;新東尚、新興駿景園、華鑫學府城、華榮風景大院等房地產項目陸續建成;火車站南廣場改造、解放路綜合改造等兩大工程大見成效。五年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20億元。項目建設的順利實施,有力帶動了全區投資和地方財政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為全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對我區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
四、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堅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優商”的理念,主動為開發商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成功舉辦陝西省首屆茶博會,積極參加“西洽會”、“港洽會”、“海峽企業合作論壇”等商貿洽談活動,赴京津塘環渤海灣地區、上海、深圳、成都、延安、榆林等地,開展實地招商、回訪活動,鞏固和擴大了招商引資成果。先後促成香港恒基兆業、美國家得寶、大連大商、大連萬達、海航集團、世紀金源、西成鐵路客運公司等多家著名企業入區發展,與香港恒隆集團、台灣藍天集團、南京1912集團達成合作意向。招商引資的規模和質量得到較大提升,“十一五”期間,累計引進外資1.89億美元,是“十五”的3.5倍;引進內資92億元,是“十五”的7.7倍。根據我區經濟結構調整的實際,不斷加強區域合作,在全市率先開展“聯辦產業園”工作,新城高陵工業園順利啟動。不斷加大向中央、省、市爭取項目和資金工作力度,共爭取上級資金支持4.5億元。
五、城市建設和管理力度不斷加大,城市面貌顯著改善。城中村、棚戶區改造在“十一五”期間取得巨大成就,紅星巷改造拉開了全市棚戶區改造的序幕,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開創了城北地區發展的新局面。“十一五”期間,累計投入城建資金107億元,陸續實施了民樂園、炭市街、南郭上村、隴海路沿線等16處棚戶區和八府莊、含元殿、石家街等8個城中村的拆遷改造,累計完成拆遷面積376萬平方米,是“十五”的8倍,騰遷土地5700餘畝,安置拆遷民眾15萬餘人,進一步改善了轄區民眾的居住條件。著力推進道路基礎設施和綠地廣場、公共園林等城市生態體系建設,紮實開展“四城聯創”和“城市建設和管理提升年”活動,累計拓寬、打通和改造各類道路120條,建成綠地廣場33個,新增綠地面積366萬平方米,完成城市提升項目788個,提升整治街區面積255萬平方米。全區路格線局進一步最佳化,水電氣暖供應能力不斷加強,環境面貌顯著改善,綜合承載力進一步提升。
六、各項改革穩步推進,發展活力進一步顯現。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全面完成政府機構改革,順利完成五大公司整合改制,相繼建立政務中心和信訪接待中心。不斷理順部門職責關係,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不斷完善公務員管理制度和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正在形成。“十一五”期間共公開招錄、引進優秀大學生、各類人才210名。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全面落實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制和備案制,積極爭取項目審批許可權,做好10億元以上基本建設項目備案和1億美元以下外商投資項目的核准工作,審批許可權進一步擴大。不斷完善管理辦法,理順辦理程式,強化後續監管,建立職責清晰、運轉協調、順暢高效的項目管理機制。穩步推進區屬企業改制工作,“十一五”期間共改制企業14家。加強投融資機制建設,成立區基投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城改公司和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累計籌措資金3.7億元,帶動社會資金投入40億元,為城市建設、重大項目、民生工程和企業發展提供了持續有力的資金保障。
七、平安建設成效顯著,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堅持“第一要務”與“第一責任”並重,不斷深化平安建設,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完善責任體系,創新工作機制,夯實基層基礎,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消除矛盾糾紛。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努力實現社會矛盾由被動調處向主動化解、事後處置向事前預防轉變,確保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消防安全隱患排查,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
回顧“十一五”時期取得的成就,有以下經驗值得總結:
一是區委、區政府始終把加快科學發展作為各項工作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立足區情實際,不斷創新發展思路,先後確定了“四帶建設”、“三個轉變、三個對接”的發展思路;“建設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現代化城區”的發展定位,“四突出,四優先”的發展思路和“三大板塊,六個中心”的發展布局;到進一步確定了“建設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區”的發展定位、“加快調整轉型、實現跨越發展”的工作主線以及“做強六大產業”的重點任務,對區情的認識不斷深化,發展理念不斷升華,全區加快發展的緊迫感進一步增強,用解放思想煥發出的活力,用充分把握區情理出的思路,推動和引領“十一五”時期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是始終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拉動經濟成長的首要工作。準確把握國家投資方向,全力以赴策劃、包裝、啟動重點項目建設。建立“重點項目三級管理責任制”、“項目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和“項目建設綠色通道制度”。勇於解決一些遺留問題,一批重大項目、片區開發、遺留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陸續啟動、建成並投入運營,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狠抓招商引資,積極爭取上級政策、資金支持,將項目建設的成效作為檢驗幹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尺度,項目建設中區街聯動,各部門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全區上下項目意識、稅收意識、競爭意識不斷增強。
三是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執政為民、發展成果惠及人民民眾的理念貫穿於實際工作中,努力增加城鎮居民收入,切實做好社會保障,重視發展社會事業。妥善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堅持投資向民生傾斜、向基層傾斜,“十一五”期間,累計向民生工程投入資金20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倍,全區社會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四是始終把推動舊城改造、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作為挖掘資源、營造發展環境的重要抓手。在發展中注重立足區情實際,不斷拓寬發展空間,將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歷史文化資源激活放大,轉化為吸引外資、強化交流合作的增量優勢,積極發展特色經濟,加強培育優勢產業,區域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五是始終把“人才興區”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堅持以人為本,發揮各類人才在經濟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幹部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組織保證,科技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為新城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第二節 “十二五”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實現科學發展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成為時代主題,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了以轉型促發展的新階段。經濟成長模式向內需主導、消費驅動的軌道轉換,經濟成長動力向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軌道轉換,社會建設的方向向完善公共服務、保障社會公平的軌道轉換。從省內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經濟轉軌、體制轉換、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轉方式、富百姓、建強省的攻堅時期。從市內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打造大西安產業格局、構建大都市城市框架的戰略機遇期。
“十二五”期間新城經濟社會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一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更加關注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著力增強西部地區自身造血功能,從財政、稅收、投資、金融、產業、生態、人才幫扶等方面向西部傾斜,為新城繼續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難得機遇。二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賦予西安承擔轉變發展方式、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的歷史使命,從城鄉統籌發展、統籌軍民結合、軍地結合、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提出了對經濟區的支持。我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軍工民品產業壯大等面臨比較好的發展機遇。三是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是國家對於西安新的戰略定位,將帶動我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公共運輸、水資源供給、能源供應、信息通信服務、人居環境等各方面都將大幅度提升,城區綜合承載力將進一步加強。四是我國繼續深入實施的擴大內需戰略為具有內需主導型經濟特徵的新城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為我區加快商貿設施升級換代、加快建設服務業基地提供了良好機遇。五是我區發展承載力和內生動力不斷增強。隨著大規模棚戶區、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為我區經濟結構調整、重點項目建設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和開園將為城北板塊的騰飛發揮重要的帶動作用;新城高陵工業園的規劃和啟動將為我區產業轉移、拓寬發展空間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城東軍工企業外遷將為我區加快啟動9.5平方公里的幸福路綜合改造,改善城東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擴大招商引資、加快產業布局調整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六是經過“十一五”的快速發展,新城已積累較為堅實的發展基礎,加之具有較為豐富的歷史、人文、科技、人才、區位等寶貴資源,為“十二五”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十二五”期間新城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著較大壓力和挑戰。一是從巨觀層面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但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通脹預期加大,巨觀經濟政策相對緊縮,加大了我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壓力。二是重大發展建設任務對資源配給、環境承載的高要求帶來的壓力和矛盾。在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新形勢下,我區必將面臨重大的發展建設任務,如何解決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帶來的矛盾,是“十二五”時期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三是經濟社會要素較快集聚要求轉變發展方式帶來的壓力和矛盾。經濟發展對投資依賴嚴重,傳統產業提升壓力依然很大,非公經濟的活力還未充分顯現,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突出。如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做強優勢產業,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將是“十二五”時期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四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與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作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區,對新城廣大幹部民眾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區的經濟總量、產業結構和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城區服務功能等各方面與國際化大都市標準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如何快速縮小差距是“十二五”期間我區面臨的重大挑戰。五是隨著城市骨架不斷拉大、西安行政中心北遷、新的商業中心陸續建成、開發區以及兄弟區縣的快速發展,對新城傳統商貿大區以及中心城區的優勢和地位帶來衝擊和挑戰,我區實現跨越發展的壓力進一步增大。
總的來說,“十二五”期間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但機遇大於挑戰。一方面要符合國家發展重點、發展模式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認識到自身特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統一起來,在較快發展中轉方式,在轉方式中促進較快發展。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建設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區為目標,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為帶動,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堅定信心、凝聚力量,著力提升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科學發展,注重統籌兼顧。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的關係,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堅持和諧發展,實現富民強區。始終把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使全區人民共享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成果,進一步增強人民民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堅持創新發展,提升開放水平。加大統籌科技資源改革力度,進一步提高科技資源對經濟的貢獻度。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消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全面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
——堅持集約發展,推進轉型升級。積極推進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第三節 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搶抓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重大機遇,堅持“瞄準一個目標,做強六大產業,打造四大板塊”,進一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全面提升發展水平,努力把我區建設成為經濟實力領先、產業布局明晰、基礎設施完善、人居環境優美,具有一定產業競爭力、投資吸引力、文化包容力、城市影響力的“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區”,實現區域發展的新突破、新跨越,確保區域經濟綜合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邁上一個新台階。
二、具體目標
經濟發展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以上,到2015年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人均GDP達到1.6萬美元左右,率先建成西部強區;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6%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9%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9%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以上。
產業發展目標:調整二產布局,加快三產發展速度,以增強產業競爭力為目標,提高新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到2015年,二、三產業比例達到35:65,形成都市型工業、新型商貿業、建築和房地產業、現代服務業、旅遊文化產業、住宿餐飲和娛樂業等六大產業共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城市建設目標:到2015年,全面完成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全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5%以上,綠地率達到30%以上,“園林式居住區”達到60%以上,“園林式單位”達到50%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以上,努力把我區建成空間布局合理、配套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區。
節能減排目標: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五年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13%,COD和SO2排放量持續下降。
公共服務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15年達到4.42萬元,年均增長15%以上;建立全面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區內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新城區“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序號 指標名稱 單位 2015年 年均增長(%)
1 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650 13
2 人均生產總值 美元 16000
3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19
4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19
5 地方財政收入 億元 16
6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億元 8
7 第三產業占GDP比重 % 65
8 六大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90
9 非公有制經濟占GDP比重 % 56
10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44200 15
11 城鎮登記失業率 % 4
12 人口自然增長率 ‰ 6
13 符合政策生育率 % 98
14 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2
15 五年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 % 13
16 綠化覆蓋率 % 42.5
17 綠地率 % 30
第三章 “十二五”期間重點工作任務
第一節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做強六大產業,重點推進服務業發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
一、加快工業調整步伐,做強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都市型工業。積極推進統籌科技資源改革,充分發揮駐區軍工企業優勢,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支持西安楊森、幸福製藥、東方壓縮機、崑崙汽車電子、黃河光伏、普天天線等企業做強做大,基本形成區域內科技資源要素的有效流動,初步實現軍工科技資源與地方特色產業的相互融合與發展。孵化3—5個創新型企業,形成“新城區裝備製造精密加工產業聯盟”,推進精密加工型向精密製造型轉變,打造跨區域的精密製造產學研聯盟,形成以新城區統籌軍工資源為核心,輻射全市軍工科技資源統籌的良好局面。鼓勵和支持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加快推進新城高陵工業園建設,積極吸引戰略性新興產業入園發展。未來五年,全區工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活力進一步增強。
二、推動商貿業升級換代。堅持以最佳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層次、完善產業鏈條、增強競爭能力為核心,著力建設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現代都市商業體系。加快商貿業最佳化升級,著力打造區域商貿中心,不斷擴大規模、做大總量,增強對區域經濟的支撐作用。“十二五”時期,加快推進解放路、長樂路等傳統商貿街區提升改造,力促民生百貨、民樂萬達廣場、輕工市場、大商新瑪特和西北商貿中心快速發展,加快建設群光廣場、愛家朝陽廣場的同時,再引進5個以上的知名商業品牌,著力打造10大商業綜合體。改造提升華東品牌服飾廣場、義烏小商品市場等10大專業市場,並以此為著力點,進一步提升全區商業經營層次,增強整體競爭力。高質量承辦2012年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茶文化研討會等重大活動,進一步提升金康路茶文化一條街、西一路婚紗攝影一條街、公園南路海鮮一條街、西七路紙張用品一條街等現有特色街區的檔次和規模,再建設10條有影響力的特色商業街區。積極實施商標戰略,對五條以上商業街區註冊域名商標。依託捷運1、2、3號線,做好捷運經濟帶的建設工作,培育新的增長點。“十二五”末,商貿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6%。
三、引導建築和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充分利用舊城改造、工業企業外遷,西安捷運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關天經濟區發展帶來的機遇,積極引導建築和房地產開發企業調整方向,大力開發星級酒店、寫字樓等商用項目,高標準、高起點建設一批具備國際4A、5A標準的智慧型化商務樓宇,為發展樓宇經濟、總部經濟提供載體,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樓宇品牌。“十二五”期間,提升新城廣場金融商務總部聚集區、尚朴路電信總部聚集區、環城路供電企業總部聚集區、新城科技產業園總部聚集區的規模和檔次,打造10大總部聚集區,建成10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高檔商住樓盤和 10大高端住宅區。到2015年,建築和房地產業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0%。
四、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推動服務業發展取得新的突破,促進服務業發展速度加快、比重提高、結構提升,生產服務功能明顯增強,生活服務質量明顯改善,把我區建成充滿活力的服務創新示範區。“十二五”期間,服務業投資增長要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服務業增速要高於GDP增速,到2015年達到GDP的25%以上。以金融、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加快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圍繞商貿和都市型工業發展,積極發展會展諮詢、商業管理等服務業。積極發展社區服務、醫療保健等生活性服務業,不斷完善城區生活服務體系,增強對人才、資本、企業等資源要素的吸引力。
五、旅遊文化產業有新的突破。準確把握“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內涵,充分挖掘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旅遊價值,加快配套旅遊設施建設,突破我區旅遊業發展瓶頸,實現旅遊業發展新跨越。以茶文化一條街等項目為突破口,大力扶持“老字號”企業發展,結合舊城改造,積極規劃建設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功能現代的歷史文化街區,形成若干獨具特色和魅力的高品位片區,促進商貿、旅遊、文化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同時,主動融入全市旅遊文化產業體系,加大旅遊宣傳和項目策劃包裝推介力度,積極培育旅遊文化企業,大力開發演藝、服飾等旅遊文化產品,推動歷史文化資源產業化。依託軍工企業外遷後原有廠區和幸福路地區改造,以“工業遺產”保護為主題,策劃包裝“工業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項目,打造我市新的城市亮點。發揮易俗社、新城劇場的文化平台作用,增加夜間演出時間和場次,展示地方文化。加快紅色旅遊發展步伐,提升七賢國際青年旅舍品牌。引進24小時影院、書店、便利店、茶秀、咖啡廳等,讓新城的夜間經濟再上新台階,積極打造集旅遊、文化、餐飲、購物、娛樂等為一體的產業鏈。到2015年旅遊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5%以上。
六、住宿餐飲和娛樂業邁上更高水平。以索菲特人民大廈、世紀金源大飯店、陽光國際大酒店、新興戴斯酒店、萬達希爾頓酒店為依託,促進餐飲業與假日經濟、旅遊經濟相結合,使餐飲業向重特色、重文化、重品牌方向發展。加強餐飲業硬體設施建設,提升餐飲行業檔次和水平,大力開發特色餐飲產品,加快娛樂業發展步伐,提升娛樂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十二五”期間,依託舊城改造騰遷出來的發展空間,合理布局,引進國際知名酒店管理集團,打造10大五星級酒店、10大高檔餐飲項目、10大品牌娛樂場所。到2015年餐飲娛樂業占GDP的比重達到6%以上。
第二節 全力打造“板塊”經濟,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一、城中板塊
——新城廣場區域。以新城廣場及其周邊區域為載體,進一步最佳化周邊環境、擴大商務樓宇供給,大力引進銀行、證券、保險、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加快建設具有較強輻射力和區域競爭力的金融商務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現有賓館、酒店作用,到“十二五”末,將新城廣場及周邊區域建設成為區域性商務金融中心和會議中心。
——解放路區域。以解放路綜合整治改造、商圈振興為突破口,以“千年皇城商脈,西部時尚首街”為整體品牌形象定位,以民樂萬達廣場及萬達希爾頓酒店建設為契機,組織實施一批標誌性建設項目,突出發展中高檔商品經營、品牌專賣、酒店住宿、特色餐飲、休閒娛樂等以時尚化、個性化為特徵的現代零售業和高檔次服務行業,構建更具現代氣息、更具開放特徵的現代化商業中心。
二、城東板塊
——長樂路區域。依託捷運1號線,積極建設捷運經濟帶,以延長產業鏈為依託,以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為指引,加快發展商業貿易、餐飲娛樂、酒店居住、商務接待等產業。在長樂路沿線,高起點、高標準策劃包裝項目,加快專業市場提升改造步伐,積極推進長樂路—東二環片區改造、金康路片區改造、愛家朝陽廣場、華東國際貿易大廈等項目建設,促進商貿服務業規範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把該區域建設成為多元化、多功能、複合型的商貿、商務集群區,打造西安新的中央商務區。
——長纓路—華清路—東二環區域。按照“大商貿、大流通”的發展要求,藉助長纓路現有鞋類批發貿易中心、貝斯特、城東客運站、海納物流等企業資源優勢,依託東二環、華清路便利的交通優勢,建立集倉儲、運輸、配送、信息處理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將長纓路—華清路—東二環區域打造成服務於商貿業的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按照功能突出、布局合理的原則大力引進各類商業企業,以建設大型商貿設施為重點,培育日常生活消費和休閒型消費中心,在胡家廟地區打造區域性商業中心,改變我區商業中心發展不均衡的現狀。
——幸福路區域。充分挖掘城東地區環境資源和科教文化資源,結合軍工企業外遷和幸福路地區綜合改造,積極引進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堅持“園區化承載、規模化生產、創新化驅動、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形成一個集旅遊觀光、軍工歷史展示、國際商業零售連鎖、高新技術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城市主題公園為一體的宜居新區和創意產業平台。依託高新科技產業園區、軍民兩用光機電技術產業示範園兩大平台,加快孵化培育科技創新型企業,加快都市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建設韓森寨商業中心,以幸福路地區綜合改造帶動城東地區人居環境改善,使城東地區逐步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特色新區。
三、城北板塊
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為依託,積極發展房地產和商貿旅遊業,將太華路、自強路、含元路地區建設成為集居住、旅遊、餐飲、文化為一體的高品質生活休閒區。構建與曲江大明宮保護辦聯合招商引資新機制,藉助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城市名片效應,鼓勵大型城市運營商參與核心區外圍土地一級開發。在核心區周邊加快實施商業、旅遊和房地產項目,提升大明宮新城板塊經濟價值。加快八府莊園、南郭上村、博祥時代等項目建設步伐,建成1—2個五星級酒店,將該區域打造成具有濃郁盛唐文化特色、旅遊服務功能集聚、現代商貿繁榮、高尚住宅集中的綜合性新街區,逐步形成我區未來發展實現向北對接的重要承載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黃金區域和大明宮國家遺址保護區的核心商圈。
四、新城高陵工業園板塊
推進新城高陵工業園建設,有計畫、有步驟地組織區內傳統製造企業遷入園區,積極引導外遷企業、招商引資企業入駐產業園區,進一步吸納資源要素、做大產業規模、夯實發展基礎。以承接產業轉移,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核心,促進我區工業跨越式發展。在工業園區的整體建設中,緊密結合我區產業結構調整,突出輕工業園區、信息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示範園區、軍民融合產業示範區的布局和建設,到2015年“集生產、研發、居住休閒為一體的複合型城市近郊區生態工業園”初現雛形。
第三節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水平
把項目作為招商引資的基礎和支撐,建立招商引資項目庫,做好項目的包裝策劃,加大項目宣傳、推介力度,增強項目競爭力。多主體、多渠道、多舉措的開展集群招商和組團推介活動,主動為開發商提供優質高效服務,著力提升招商引資的規模和質量,提升利用外資層次,著重引進技術含量高、產業層次好、關聯作用大、品牌效應強、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的龍頭型大項目,提升產業檔次,推進產業集聚,提高稅收貢獻水平,強化就業帶動能力。“十二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到2.7億美元,引進內資累計達到160億元,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
第四節 堅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調整最佳化項目結構,提高項目對經濟、環境、財稅等方面的綜合貢獻,重點引進開發建設一批既有利於加快經濟成長、推動結構調整,又有利於擴大投資、拉動消費的規模大、檔次高、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大型城市綜合體項目。以100個重點項目為抓手,以大項目建設為龍頭,拉長產業鏈,培育產業集群,形成“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推行項目“產業鏈”發展布局,大力實施產業集群化戰略,形成“龍頭企業拉動,配套企業跟進,產業集群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促進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建立重大建設項目激勵機制,加大對重大建設項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對重大項目在征地、拆遷、供水、供電和交通運輸等方面優先協調解決,對重點建設項目審批優先服務,實行全方位的“綠色通道”制度。
第五節 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
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增強區域經濟綜合實力。努力破除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瓶頸,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著力拓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市場空間,增強發展活力和競爭力。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扶持力度,落實放寬市場準入的各項政策,貫徹平等準入、公平待遇原則,積極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可以實行市場化運作的基礎設施、市政工程和其它公共服務領域,促進非公有制企業擴大規模,提高效益。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金融支持,完善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服務,維護非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政府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指導和政策協調。整合、開發、利用優勢資源,加快產業集群培育,培植骨幹企業,強化大型企業的帶動發展能力,推動全區非公經濟總量上規模、結構上檔次、質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階,打造10大非公龍頭企業。到“十二五”末,非公有制經濟占全區GDP比例達到56%以上。
第六節 加強稅源建設,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財力保障
全面加快新城高陵工業園建設,認真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最佳化投資環境,承接擬外遷企業,鞏固現有稅源。加大招商引稅、招商引企力度和吸引外來投資的激勵力度,以效益為最終決策依據,引進能成長、潛力大、有市場、效益高、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和項目,著力培植新稅源。加快發展樓宇經濟、總部經濟,“十二五”期間,建成2—3幢稅收過億元的億元樓,總部經濟發展初具規模。加快餐飲娛樂業發展步伐,每年引進規模以上品牌餐飲娛樂企業10家,使服務業對區級財力的貢獻不斷提高。強化稅源意識,落實稅收獎勵措施,形成增收長效機制。加強市場的管理提升工作,積極推進個體向企業“轉性”,符合條件企業向規模化“轉型”;強化市場稅收精細化管理,積極推進集中收銀、網上申報,嚴厲打擊偷稅漏稅行為。
第七節 不斷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推進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區建設
圍繞“立足區情、突出重點、統籌兼顧、逐步完善”的思路,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完善路網結構,加大城區支路改造力度,建設一批標準高、起點高的示範道路,形成快捷便利、出入迅速的交通網路。完成經九路永樂路至八府莊段道路拓寬、公園南北路韓森路至華清路段拓寬、打通韓森路東延伸線至鐵路橋段,完成重點城市幹道、斷頭路改造,完善城市道路交通體系。增加十字道口立交橋建設,逐步建立立體交通網路。加快城市道路給排水、電力、熱力、天然氣管網等工程建設步伐,建立起與路網體系相匹配的配套設施系統。堅持把道路改建與土地儲備、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完善統籌考慮,同步規劃、同步實施。
提升城市的精細化管理,建立保潔長效管理機制。鞏固“提升年”的成果,推動“提升年”工作由主幹道、城市出入口向背街小巷、居民小區的拓展,重點實施門頭牌匾示範街、綠化亮化示範街工程。 “十二五”期間,實現轄區內公廁全面免費開放,背街小巷全部亮起來。
2015年底前,完成轄區包括國有工礦企業棚戶區在內的所有規模以上棚戶區改造工作,為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最佳化創造有利的基礎條件。完成南郭上村、八府莊改造任務,提升城北地區整體品位。特別關注正在拆遷區域和已經拆遷區域城市居民生活過渡問題,保證其正常生活所需。
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工作。強化生態環境建設,重視區域性氣候改善,實施綠地廣場、樓宇立體綠化、城市森林建設工程,完善生態體系,不斷改善市民居住條件,最佳化城市面貌,使城區“天更藍、草更綠、環境更優美”。
積極創新城市管理體制,拓展管理內容,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加快數位化城市管理指揮中心和城市管理監督指揮系統建設,實現城市管理的數位化和信息化。整合城市管理資源,進一步明晰區、街兩級管理事權和責任,強化社區第三級城市管理網路,形成“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實現城市管理區域、空間全覆蓋。
到2015年,全區發展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態環境更加優美、歷史文化氣息更加濃郁,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區的地位和優勢進一步凸顯,對關中—天水經濟區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輻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
第八節 大力實施民生工程,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實施民生八大工程為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目標,著力解決民眾最現實、最直接、最關心的利益問題,確保實現“三個明顯改善”,全面達到“四個顯著提高”。即:確保實現就業狀況明顯改善、社會保障明顯改善、文化體育設施明顯改善;全面達到學前教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水平顯著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低收入人群住房水平顯著提高、社區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一、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促進就業目標責任制,努力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促進多種形式就業。積極拓寬就業渠道,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工作格局,鼓勵和支持勞動者從事和創辦各種經濟組織形式,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實現促進就業和經濟成長的協調發展。到“十二五”末,新增就業人數達到5.5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達到2.2萬人。進一步規範和完善社會保險管理制度,協調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征繳、支付、稽核和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7.97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6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3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4.5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萬人,職工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5萬人。
二、加快文體事業發展,全面提高民眾文化生活水平。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不斷增加健身場地和設施,完成新城區全民健身中心建設。提高全民健身意識,建立健全民眾體育組織網路和服務體系。到2015 年,全民健身路徑達到200套,保證每個社區至少兩套,全區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1500名。“十二五”期間,通過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努力構建區、街道、社區三級文化網路,繁榮社區文化,豐富活躍廣大人民民眾業餘文化生活,組織開展各種文化活動,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把我區建設成為民眾文化基礎設施較為完備、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的文化強區。
三、堅持教育優先戰略,加快教育事業發展。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戰略部署,制定並實施好《新城區教育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創建教育強區為目標,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新城教育優質發展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最佳化資源配置,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學前教育普及程度,更高水平的普及義務教育,加快普通高中優質化進程,提升職業教育發展規模和質量,實現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教育總體水平位居全市前列。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進一步完善以社區為依託、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到2015年,全區3—6歲幼兒入園率達到100%,全區省級示範幼稚園不少於15個。鞏固“雙高普九”成果,國小、國中入學率鞏固在100%,優質國小總量不少於15個,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省、市標準化高中建設步伐,再創建省級示範高中1—2所,逐步實現標準化高中全覆蓋。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加強示範性職業學校和骨幹專業建設,建設1所職業教育中心,提升職業教育層次和規模。完善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加強教師專業化培養,努力構建適合我區的教師終身教育體系。加大成人繼續教育,廣泛開展社區教育,社區教育覆蓋率達到80%。科學規劃學校布局,加快教育資源整合力度,完成大明宮遺址保護區和城東地區教育整體布局調整,全面提高全區教育的綜合實力。
四、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高人民民眾健康水平。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切實加強公共衛生工作,建立適應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滿足人民民眾多層次健康需求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預防保健等衛生保障體系。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全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藥物同質同價,有效緩解人民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提高疾病控制綜合服務能力,提高衛生行政監管能力,提高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強化各級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將新城區中醫醫院建成區域性集醫、教、研為一體的二級甲等專科中醫醫院。到“十二五”末,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100%,衛生監督覆蓋面達到100%,兒童“七苗”接種率達到90%以上,孕產婦系統保健覆蓋率達到95%以上,兒童系統保健覆蓋率達到95%以上,住院分娩率達到90%以上,全轄區醫院床位數每千人口擁有量13張,衛技人員1.42萬人。
五、實施住房保障工程。認真落實《西安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實施方案》,繼續堅持低收入和最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重點保障原則,將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結合起來,不斷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 “十二五”期間,全面完成城中村和棚戶區拆遷改造任務,不斷改善人民民眾的住房條件。進一步探索廉租住房共有產權建設新模式,提高廉租住房保障能力。爭取集中新建廉租住房項目在我區試點,加大溝通協調力度,增加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租房等政策性住房供給,有效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下大力氣解決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及拆遷戶住房問題,加快保潔員公寓建設步伐。
六、大力推進文明和諧社區建設。以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為重點,強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規範社區管理,嚴把社區工作準入關,設立社區工作服務站,整合社區資源,確保社區公共服務職能有效發揮。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社區工作者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完善居民自治制度,深入開展文明和諧示範社區創建活動,不斷完善基層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制度體系,保障基層民眾民主權利。到2015年,區級社區網路服務平台全面建成,每個街道分別建成不低於6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
七、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快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臨時救助為補充、各項救助制度相配套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立低保標準和社會救助資金投入自然增長機制,切實保障困難民眾基本生活,做到應保盡保,按標施保。全面推進醫療救助制度建設,開展慈善募捐援助,實施分類救助,積極推進醫前、醫中、醫後相結合的救助模式,實現醫療救助和居民醫保的有效銜接,逐步將低收入困難民眾全部納入救助範圍。進一步完善臨時救助制度,加大財政支出力度,逐步提高救助保障能力和水平。
八、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建立長效管理服務機制,加強人口目標責任制,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長率不超過6‰,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育齡民眾普遍享有基本的優生優育和生殖健康服務,人口與計畫生育事業不斷發展,人口素質和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九、維護社會穩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和平安創建活動,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工作。創新信訪工作體制機制,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及時掌握信訪動態,切實提高信訪事項辦結率,防止矛盾的擴大和激化。加強安全生產體制機制、保障能力和監管隊伍建設,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遏制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深入推進平安新城建設,建設指揮高效、信息暢通、打擊有力、防範嚴密、管理到位的社會治安“大防控”體系,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十、全面加強各項社會事業。認真貫徹《婦女兒童十年發展規劃》,關心支持婦女兒童工作;關愛老年人、殘疾人,關注弱勢群體,依法加強民族宗教事務管理;全面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不斷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積極落實優撫安置政策,推進“雙擁”工作深入開展;加快志願者事業發展,深化志願者服務工作;加快新城區檔案館硬體設施建設,全面加強各項社會事業。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強化政策引導
積極落實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完善政府投資、產業發展、社會事業、區域發展和改革創新等重點領域政策的統籌協調。根據規劃目標、重點任務和實際需要,制定出台一批針對產業發展、統籌城鄉、重點項目建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進一步貫徹執行《新城區鼓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實施辦法》、《新城區稅源建設實施方案》、《新城區扶持現代服務業和服務重點稅源企業暫行辦法》,制定《新引進品牌餐飲企業獎勵辦法》等優惠政策,給市場主體以正確導向,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二、最佳化發展環境
緊緊圍繞提高效能、推動工作、促進發展的要求,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嚴格行政管理。規範和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營造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加強執法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不斷加強專項治理,加大監督檢查力度,著力解決損害發展環境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最佳化發展環境。
三、強化人力資源配置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力資源新機制。一是完善創新公務員管理機制。以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務員素質為目標,實施“大培訓”工程,不斷提高公務員隊伍的理論素養、知識水平、業務本領。進一步規範公務員錄用、考核、獎懲、選拔、交流管理工作,最佳化公務員隊伍結構。二是積極推進以“全員聘用契約制”和“崗位聘任制”為核心的事業單位用人制度改革。建立按崗聘任、雙向選擇、競爭擇優的崗位聘任機制,實現事業單位由固定用人向契約用人、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職務聘任向崗位聘用轉變,切實增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整體活力。三是完善科學的人才引進制度。建立人才結構變化與人才引進的動態管理系統,加大緊缺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擴大人才隊伍總量。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培養、選拔和使用工作,力爭五年內選拔培養國家、省、市級技術拔尖人才20名,區級專家和學科帶頭人60名,為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強化資金保障
按照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工作重點,加強收入組織和支出管理,最佳化支出結構,保持收支基本平衡,提高公共財政的能力和水平。一是積極組織財政收入。堅持依法徵收、應收盡收的原則,嚴厲打擊逃款偷稅行為,確保各項稅費收入及時、足額入庫,增強財政保障和支付能力。二是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逐步提高社會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重點保障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出需要。控制行政成本,厲行勤儉節約。整合專項資金,規範使用管理,確保投向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創新融資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積極發揮融資平台作用,為我區實現跨越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五、強化土地保障
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調整用地結構,最佳化土地資源配置和空間布局。協調市級土地部門,市區聯動,做好土地儲備工作,優先滿足關係城市布局調整、功能提升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支持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整體競爭力的重大產業項目,優先保證生態建設用地需要,提高土地利用的社會、經濟、生態綜合效益,促進全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六、強化體制機制改革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提高行政效率,完善政府公共信息網路平台建設,打造“陽光型政府”。強化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能,構建“責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深化教育、公共衛生和勞動就業體制改革,促進城鄉公共服務發展一體化。依託軍民融合工作會商制度,加大軍工企業與我區的合作力度,創新統籌科技資源發展的新模式。
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管理和服務工作,理順規劃管理的條塊關係,使城市規劃和管理職能具有更強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更加適應區域經濟日新月異發展的要求。
進一步加大對街道工作的支持力度,以建立“職責明確、責權統一、依法行政、勤政為民、廉潔高效”的街道管理新體制為目標,積極探索街道工作新思路,不斷提高街道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正確處理城市建設、企業發展與切實維護民眾利益的關係,努力營造社會穩定,政府高效服務,社會成員關係融洽,各方面積極性充分調動的發展環境。
第五章 完善規劃實施管理體系
一、加強規劃實施銜接
明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各類規劃中的主導地位,加強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等相關領域規劃的相互協調。健全以五年規劃為依據的年度計畫實施機制,圍繞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明確進度要求和具體政策導向,確保規劃目標任務有計畫、按步驟落實。各街道辦事處和相關部門要根據“十二五”總體發展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各司其責,互相協調,密切配合,組織制定和實施專項規劃,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二、健全考核評估機制
全面落實總體發展規劃確定的指標體系,按照穩步推進、分類管理原則加以分解落實。對規劃實施情況全程進行統計監測,依據全區目標管理考核制度,結合新城發展實際,將規劃綱要的主要目標任務納入各街道、各部門的績效考核。繼續完善發展規劃的實施評估機制,健全規劃中期評估制度。規劃實施一段時期後,圍繞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區發展改革部門、統計部門要組織開展規劃實施評估,並向區人大常委會提交評估報告,為動態調整和修訂規劃提供依據。
三、加強規劃實施監督
進一步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建立健全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定期將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的進展情況向區人大常委會報告,向區政協通報。進一步擴大政務公開,強化信息引導,面向企業和公眾,積極廣泛地組織好規劃宣傳,及時發布相關政策和信息,形成全社會關心規劃、參與實施和共同監督的良好氛圍。
四、完善規劃修編機制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的若干意見》和省、市相關要求,建立發展規劃“編制—實施—評估—調整—實施”的滾動編制與實施機制。對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研究解決,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當巨觀環境發生不可預見的重大變化,或由於其他原因導致實際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偏離規劃目標時,區人民政府可適時提出規劃調整方案,報請區人大常委會審議批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