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十二五”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
醫療衛生事業是造福人民的事業,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係到廣大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也關係到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了全面貫徹落實《西安市人民政府關於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畫編制工作的意見》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積極推進加快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步伐,在認真回顧總結“十一五”期間全市衛生事業發展成果及基本經驗的基礎上,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期間衛生事業發展回顧
“十一五”期間,全市衛生系統按照“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真抓實幹、積極進取,全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公平性和可及性明顯提升,人民民眾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全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是主要健康指標得到進一步改善。2009年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5.66歲,其中男性74.07歲,女性77.46歲。嬰兒死亡率從2006年的5.51‰下降到2009年的4.77‰,孕產婦死亡率從25.57/10萬下降到18.10/10萬。
二是公共衛生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十一五”期間,全市無甲類傳染病發生,甲乙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死亡率由0.44/10萬降為0.37/10萬。全市計畫免疫“七苗”接種率以鄉為單位達85%以上。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93.37%,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3.39%,婦女病普查率30.77%,產婦住院分娩率98.99%。
全市餐飲行業監督覆蓋率超過95%,醫療機構監督覆蓋率和公共場所、化妝品、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覆蓋率分別達到82.6%和100%。全市所有的餐飲單位和學校食堂都實施了餐飲單位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衛生監督協管工作,在全市3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2家鄉鎮衛生院成立了衛生監督協管機構。
三是衛生資源總量增加,服務能力得到加強。從2006至2009年,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床位由32137張增加到36849張,衛生人員由59567人增加到7053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由18401人增加到20073人,註冊護士由15538人增加到20357人。平均每千人口醫院和衛生院病床從4.10張增加到4.47張,衛生技術人員從6.44人增加到7.31人,其中,註冊護士由2.06人增加到2.60人,城市社區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從0增加到1.8人。
全市村衛生室從2783個增加到2908個,衛生人員從4655人增加到5123人,其中:執業醫師從394人增加到613人;鄉村醫生從3837人增加到4510人,註冊護士從無到有,2009年為190人。
四年間,全市衛生機構萬元以上設備台數達到2.70萬台,增長41.36%,其中:100萬元及以上477台,增長35.90%,50-99萬元609台,增長8.75%,50萬元以下2.59萬台,增長42.31%。2009年末,萬元以上設備總價值達35.49億元。
全市醫療機構年診療人次(含村衛生室)由2006年的2478.81萬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3826.38萬人次,增長54.36%。年入院人數由58.61萬人次增加到88.03萬人次,增長50.21%。住院病人手術人次數從15.73萬增加到24.10萬。醫院(含婦保院)病床平均使用率由62.93%提高到80.08%。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由11.75天縮短為11.60天。床位周轉次數由19次增加到24.73次。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從83.38%提高到90.63%。
四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面完成我市涉農區縣所有行政村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工作,完成了99所鄉鎮衛生院國債建設項目,為125所鄉鎮衛生院和2908個村衛生室配置基本診療設備,對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鄉村醫生進行補助。實行了鄉鎮衛生院全額預算管理,每年選拔引進一批醫學專業畢業生到農村鄉鎮(街道)衛生院工作。
制定了《西安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2007—2010)》。以街道辦事處為單位,規劃設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51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3個、衛生服務站78個。目前,全市已有73所服務中心、77所服務站完成了標準化建設。按照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萬元、站20萬元的標準,為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配置基本診療設備。
五是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得到不斷完善和提高。2007年,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了全覆蓋。2010年,參合農民已達387.55萬人,參合率達97%,實現了門診統籌試點工作全覆蓋。從2005年至2010年的六年,我市參合率由啟動之初的85%提高到97%,全市累計籌集新農合基金15.73億元,補償患者585萬人次,補償總額11.11億元。其中住院補償78.17萬人次,補償金額10.08億元,人均補償1290元;門診統籌補償415.24萬人次,補償金額4828.44萬元。
六是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2006-2009年,財政衛生撥款(含中醫)從2006年的24398萬元增加到2009年的73638.8萬元,增長了2倍。各級政府安排建設項目3150個,總投資5.16億元。其中,安排縣醫院建設項目5個,投資6307萬元;中醫醫院建設項目11個,投資10450萬元;婦保院建設項目6個,投資1283萬元;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159個,投資9628萬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項目61個,投資18788萬元;村衛生室建設項目2908個,投資5178萬元。
“十一五”規劃實施的四年多,是我市衛生事業長足發展的四年,經過歷年的建設和發展,衛生事業發展的多項重要指標已經實現或達到了規劃確定的目標,為我市“十二五”期間衛生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有一些指標經過努力後,預計2010年將最終實現。
二、西安市衛生事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㈠ 西安市衛生事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民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政治經濟文化體制不斷完善,已步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黨中央高度重視西部地區發展,在西部大開發10周年之際,加快推進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全面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為加快實施“西鹹一體化”和“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更好地發揮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我市已經進入城市價值充分兌現期,這既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期,也是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關鍵期。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社會將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加之國家積極擴大內需,重點解決民生問題,為醫療衛生事業加速發展提供了支撐條件和巨大的市場需求。在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健全,特別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全覆蓋和城鎮居民醫保的推廣以及城鄉居民經濟收入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人民生活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醫療衛生等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的需求也加速增長,形成衛生事業發展的需求支撐。
2009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了2009至2011年五項重點任務和2020年總體目標,為我們破解難題、突破瓶頸、加快衛生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加之國家擴大內需、解決民生問題,為醫療衛生事業加速發展提供了條件。經過“十五”和“十一五”時期的發展,我市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取得很大成績,農村三級服務網得到鞏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能力不斷加強,服務內容不斷擴展。同時,一批重點項目和國債項目的實施,使我市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疾病預防和醫療救治水平得到提高,為醫療衛生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㈡ 西安市衛生事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醫療衛生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時期,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現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關鍵時期。但當前仍然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促進作用尚未充分顯現。二是城市布局調整、人口老齡化加劇與疾病譜的變化,使我們面臨的急、慢性病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防治任務更加繁重。三是醫藥衛生管理職能分散,部門協調難度大,屬地化管理和全行業管理難以實現;四是城鄉之間、中西醫之間、預防與醫療之間的發展還不平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施條件還不完善,尤其是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編制嚴重短缺,專業人員結構不合理,人員素質較低,服務能力較弱,對今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三、西安市衛生事業發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㈠ 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五項重點工作為主線,突出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強化行業管理,不斷提高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全面提升衛生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加快建立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相適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全市衛生事業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㈡ 基本原則
1.堅持科學發展的原則。以衛生資源最佳化配置為重點,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動力,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利用計畫和市場兩種手段,走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衛生事業發展之路。
2.堅持重點發展和保證基本衛生服務的原則。在鞏固發展城市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地位的同時,重點加強公共衛生、農村衛生、社區衛生、中醫藥和重大疾病防治工作。
3.堅持質量與效益的原則。改革衛生事業發展模式,實現由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外延擴充到內涵發展,科學規劃和構建全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現衛生服務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4.堅持“大衛生”觀念的原則。把醫療衛生服務轉變為社會性、全局性的衛生行為,把衛生工作的重點轉移到轉變人們的衛生觀念、增進有益健康的行為方式上來,提高民眾自我保健意識和對衛生工作的參與程度,促進與此相關的多部門配合協調,促進社會人群共同參與。
5.堅持衛生工作與社會經濟統籌發展的原則。發展衛生事業要與西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人民民眾的實際健康需求相協調。
㈢ 主要目標
圍繞西安建設西部醫療衛生中心,形成現代醫療服務體系。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人民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標在西部地區居於前列。
四、規劃主要任務指標(至2015年)
㈠ 居民主要健康指標
1.平均期望壽命:男性74-75歲,女性77-78歲。
2.嬰兒死亡率下降到4‰。
3.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17.25/10萬。
㈡ 主要疾病預防控制指標
4. 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90%以上(以鄉鎮、社區為單位),維持無脊髓灰質炎狀態,力爭在2012年實現消除麻疹目標。
5. 5歲以下兒童B肝表面抗原攜帶率下降到0.8%以下。
6. 全民預防性病愛滋病知識知曉率:城區達85%以上,農村達75%以上,流動人口達80%以上。
7. 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覆蓋率鞏固在100%,新塗陽病人發現率達70%以上,治癒率達85%以上。
8. 流行性出血熱發病率控制在10/10萬以下。
9. 碘缺乏病防治:所有區縣達到碘缺乏病國家消除目標。
10. 大骨節病防治:所有區縣達到大骨節病國家控制區標準。
11. 成人每年血壓測量率及35歲以上成人每年糖尿病檢測率達60%。
12. 健康教育網路覆蓋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達100%;農村鄉鎮、村級衛生組織達95%。
㈢ 衛生監督指標
13.衛生監督覆蓋面達到100%。
㈣ 婦幼保健指標
14.孕產婦系統保健覆蓋率≥95%;兒童系統保健覆蓋率≥95%;全市住院分娩率≥99%;全面實行新法接生。
㈤ 醫療衛生服務指標
15.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100%。
16. 2015年,城區擁有51個急救車組,農村擁有43個急救車組,基本覆蓋我市轄區,輻射周邊區縣。
㈥ 農村衛生服務體系
17.完成各涉農區縣的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的標準化建設以及村衛生室建設,實現村級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全覆蓋。
18.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穩定在92%以上
19.新農合籌資標準2015年達到人均300元。
㈦ 科技開發及人才隊伍建設
20.每年設立50個重點學科、優勢專科建設項目,加強對現有市級重點學科、優勢專科建設。
21.全市每年開展省、市級科技立項課題和自選課題50-70項,爭取獲得2-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每年取得省、市級科研成果8-10項,獲得省、市級科研進步獎5-8項。
22.基本實現城市每萬名居民有2名全科醫生,農村每個鄉鎮衛生院有1名全科醫生。
㈧ 中醫藥資源開發利用
23.涉農人口60%以上的區縣,按照2.5張中醫病床/萬人設定,每病床75-78㎡醫療用房的國家標準填平補齊。
24. 各綜合醫院中醫科病房設定不低於病房總數5%。
五、西安市衛生事業重點工作任務
緊緊圍繞總體目標,本著全面改善民生、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富民強國這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思路,著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改善衛生資源配置,逐步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統籌城鄉衛生髮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環境。
(一)統籌規劃,調整醫療資源布局。
根據各縣(區)經濟發展水平、居民健康及衛生資源的現狀,將西安市9區4縣分為四類:一類地區: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二類地區:灞橋區、未央區;三類地區:閻良區、臨潼區、長安區;四類地區:藍田縣、周至縣、戶縣、高陵縣。不同類別地區在確定醫療機構之間的最小距離及千人口配置標準時,採取不同的標準。
一、二類地區由於人口密度大,經濟發展水平相對高,確定醫療機構之間的最小距離相對短些,千人口配置標準相對高些;一、二類地區衛生資源相對飽和的地區視為控制區,原則上不再增設醫療機構;衛生資源比較適度的地區視為穩定區,醫療機構數量及相應的醫療資源量基本保持穩定,但可以根據需要適當進行調整布局。
三、四類地區人口相對稀疏,經濟發展水平也相對低,確定的醫療機構之間的最小距離相對長些,千人口配置標準相對低。三、四類地區以及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曲江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區、灃渭新區、涇渭新區和西安滻灞生態區等各類開發區、新建區視為發展區,可以大力發展各級各類醫療機構。
(二)繼續加大農村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力度。
1. 進一步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中央投資項目,加快縣醫院、中心鄉鎮衛生院建設,健全以縣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網底的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實施非建制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在撤鄉並鎮過程中一些仍然保留而距新的鎮政府較遠的衛生院條件,解決轄區內農民民眾公共衛生和就近醫療問題。實施鄉鎮衛生院“安心工程”,解決鄉鎮衛生院住房難、吃飯難、洗澡難、職工文化生活貧乏等問題。全面推進周至、戶縣、藍田、高陵、臨潼、長安、閻良7所縣(區)醫院建設,全市所有縣醫院達到二級甲等水平。開展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在“十二五”期間,按照國家標準,使全市112所鄉鎮衛生院實現建設布局、視覺標識、人員培訓、服務規範、績效考核 “五統一”。
2.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採用多種渠道和措施為農村衛生引進適宜人才。實施農村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繼續採取優惠鼓勵政策為農村招錄高校畢業生、面向社會為農村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招聘具有執業資格的急需專業人才、返聘臨床經驗豐富的高年資退休醫師到鄉鎮衛生院工作等措施。積極引進農村衛生人才。
繼續強化農村衛生在職在崗人員培訓培養工作。制定“十二五”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加強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學科帶頭人、鄉鎮衛生院業務骨幹培養,有計畫地選派農村衛生人員到縣以上城市醫院進修學習。每年實施鄉醫在崗培訓項目,注重鄉醫專業素質的提高和適宜技術的培訓與推廣。開展鄉村全科醫生培訓工作,提高鄉村醫生隊伍專業素質。推行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建立鄉村醫生統一調配和招聘機制,補充村級衛生人員。
3. 深化農村衛生改革。全面完成鄉鎮衛生院人事分配製度改革,落實院長聘任、職工全員聘用和崗位績效工資等三項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鄉鎮衛生院崗位管理、全員聘用、公開招聘、績效工資、崗位考核和職工社會保障機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管理機制。落實農村9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認真開展疾病預防與控制、婦幼保健、衛生監督、健康體檢、健康教育等服務內容,推進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發展。
(三)繼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鞏固新農合制度,進一步加大新農合註冊宣傳力度,穩定參合率;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增加財政補助,進一步提高新農合籌資水平,逐步縮小與城鎮居民醫保之間的差距;完善補償方案,推進門診統籌工作,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提高基金使用率;積極探索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不斷加強醫療機構監管,規範“報銷直通車”制度;建設新農合信息平台,逐步實現網上審核、結算、監控和傳輸,提高新農合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四)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提升管理服務能力。
1.繼續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認真落實《西安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試行全額財政預算或者定額財政補助的辦法,探索維護社區衛生服務公益性質的財政投入機制。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部推行人事管理分配製度改革,建立起科學、合理、公平、效率的內部運行管理制度。
2. 做好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的調整完善工作。按照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的原則合理布局,及時在新建和改擴建的居民住宅區、新設立的街道辦事處設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充分利用原有醫療資源轉型設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現社區衛生服務全覆蓋。
3.加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設施和標準化建設步伐,落實各項配套資金。要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基本設施和標準化建設列入政府民生工程,優先立項、簡化手續、減免規費,要加大新增街道和縣改區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改造力度,保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擁有達到國家建設標準的自有房屋和基本設備。
4. 加強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與社區衛生服務的銜接。將社區慢性病干預、家庭病床等醫療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支付範圍。實現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門診醫療社區首診制,引導居民在社區就診,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醫療格局。
5.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編制政策,加快專業技術人員引進。根據服務人群、轄區範圍、服務內容,按照結構合理、適應需求的原則,合理確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編制人數。加大引進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力度,儘快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6.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績效考核。制定與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績效考核管理辦法,建立起以服務數量、服務質量和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將績效考核結果與薪酬分配掛鈎,完善績效考核分配製度。實行崗位工資和績效工資相結合的工資制度,績效工資應成為職工收入的主體,建立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傾斜的激勵機制。
7.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監督管理工作。依法規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執業範圍,加強從業人員和技術服務項目的準入管理。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完善社區衛生服務考核評價制度,建立社區民主監督制度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退出機制。
(五)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
提高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規範化、科學化管理水平,提高綜合防病能力。通過加大財政投入,使全市所有區縣疾控機構達到國家建設和裝備標準。鞏固和健全三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重點加強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疾控能力建設,加強疾控機構專業人員建設,力爭達到每萬人口配備2.5-3名疾控專業人員,使全市疾控機構人員達全市人口數的萬分之三。加強基層疾病預防控制人才隊伍建設,引導和鼓勵醫學院校畢業生到基層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服務。
建立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在全市所有區縣設立並建設裝備13個健康教育專業機構,每個機構配備不少於5名專業技術人員。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設立健康教育科。開展健康教育專業人員培訓。全面推進全市無煙醫療衛生系統創建工作。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傷害預防控制工作。
建立屬地管理、政府為主、條塊結合的衛生應急管理體制。在市、區縣建立衛生應急管理機構,鄉鎮、城市社區有兼職人員負責衛生應急工作。二級以上醫院、各級疾控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成立專門的衛生應急工作管理科室。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系統,構建市、區縣兩級衛生應急系統平台。
(六)積極推進公共衛生均等化。
全面實施基本公共衛生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項目,落實鄉村醫生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政策,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使我市城鄉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做好愛滋病、結核病、手足口病、出血熱、B肝、性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控工作,在全市範圍內落實“四免一關懷”等愛滋病防治政策和措施,實施結核病“兩免一加強”,積極開展結核病防治工作。加強免疫規劃工作,加大對薄弱地區和重點地區的督導檢查,繼續保持無脊髓灰質炎狀態,努力實現消除麻疹目標,穩步減少B肝病毒攜帶人群。加強地方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加強區縣婦幼保健機構能力建設,提高保健服務能力。開展婦幼保健機構規範化建設和等級評審,使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達到衛生部婦幼保健機構建設標準,形成標準統一、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的婦幼保健服務體系。
全面實施國家婦幼衛生綜合項目,貫徹落實孕產婦、0—36月兒童健康管理規範。完善項目管理措施,落實項目服務內容,保障婦女兒童健康。
強化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市場監管,嚴格執業準入。加強愛滋病母嬰傳播阻斷工作,加強出生缺陷三級預防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
(七)加快基本藥物制度體系建設。
全市所有政府辦社區衛生機構和鄉鎮衛生院全部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將全市所有村衛生室納入基本藥物制度覆蓋範圍。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經費補償機制,加強對基本藥物使用的指導和監督。適時啟動政府辦其它醫療機構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所屬醫療機構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工作。做好基本藥物制度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銜接。
(八)完善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強化各項衛生監督執法工作。
規範衛生監督協管工作,完善我市衛生監督格線化建設。貫徹落實國家、省、市職業病防治規劃,擴大職業健康監護覆蓋面,強化職業健康監護監督管理,加強以塵肺病為重點的職業病監測工作。繼續推行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完善城市飲用水衛生監測網路,提高傳染病防治監督工作水平,做好學校衛生監督工作。進一步加大打擊無證行醫和非法采供血工作力度。
(九)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和醫療服務監管。
嚴格醫療機構、人員、技術、大型醫療設備準入管理,規範醫療機構執業行為。推行醫療技術項目分類管理,嚴格申報審批程式。開展臨床路徑試點,做好質量控制和效果評價工作;推進以電子病歷為主要載體的醫院信息化建設;繼續做好單病種質量控制工作。進一步加強藥事服務管理,完善處方點評制度,規範臨床藥品使用,加強合理用藥監測,規範抗菌藥物臨床套用管理。開展第三輪醫院等級複審工作。創建平安醫院,規範醫院投訴管理,推動建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和醫療責任保險制度。開展優質護理示範工程,提高護理質量。強化血液質量管理,積極推動無償獻血工作,加強臨床合理用血管理,確保血液質量和用血安全,建立健全以臨床用血需求為基準的預約採血管理機制和供血網路建設。
(十)加強院前急救體系建設。
依據《西安2008—2020城市總體規劃概要》,按照《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衛醫發〔1994〕30號)中每5萬人口配1輛急救車的要求,在“十二五”末,達到城區配置105輛急救車和配套的人員,建設51個急救站;遠郊區縣配置86輛急救車和配套的人員,建設43個急救站點,或通過擴大急救站規模的方式使日均運行中的急救車組在城區達到51個,遠郊區縣達到43個,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轉發發展改革委衛生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國辦發〔2003〕82號)精神,急救半徑應控制在8km以內,保證接到報警後,救護車15分鐘內到達患者駐地,並保證回車率小於3%。
(十一)加強重點學科和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1.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造就一批省內領先、具有顯著特色的學科專科。把我市建成衛生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國內外學術交流平台、醫學科研基地,構筑西安市醫療衛生人才高地,完善醫學科技創新體系,推動我市衛生科技進步。
2.結合我市實際逐步開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完善繼續醫學教育約束機制;以培訓全科醫生為重點,加強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技術人員培養。
(十二)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發展支持力度。
1.加快建設中醫藥服務體系。實現市、區(縣)級中醫醫療機構建設項目全覆蓋。著力抓好重點中醫院、“民生工程”縣級中醫院等建設項目的落實。推行鄉鎮衛生院中醫科標準化建設,加強村衛生室中醫藥服務條件建設,強化基層中醫藥人員培養力度,力爭做到90%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有中醫、用中藥。90%的社區全科醫師接受中醫藥技能培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達到國家社區中醫藥服務工作指南的要求。
2.大力發展中醫藥服務能力。實施中醫藥服務能力項目建設,每所區縣中醫機構至少建成1個市級中醫特色專科(專病),85%的區縣中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中醫醫院。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初步建立起全市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的網路和機制,使農村、社區衛生技術人員中醫藥專業技術水平得到切實提高。
3.加強綜合(專科)醫院中醫藥工作。開展中醫科、中藥房、煎藥室達標建設。創建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範單位和西安市綜合(專科)醫院示範中醫科。
(十三) 加強衛生信息化建設。
整合本轄區現有的衛生信息資源及相關信息系統,建立標準統一、覆蓋全市的基於居民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實現各業務系統間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及數據交換。
1.建立社區及農村衛生信息管理系統。以社區衛生和村衛生信息系統為切入點,實現全市城鄉居民基本信息數據的建立及健康檔案的電子化管理。
2.建立醫療服務信息系統。以電子病歷和居民就診“一卡通”為重點,全面整合各醫院信息系統,加強各醫院臨床信息系統的建設和套用,實現醫療機構間信息共享。
3.建立衛生數據中心和信息平台,實現數據交換。一是根據標準接入改造好的局直各醫療衛生機構及社區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的信息系統,並利用就診“一卡通”構建居民個人健康記錄的動態更新與共享;二是按照標準逐步接入駐地醫院信息系統,引導、吸收其將相關衛生數據共享,成熟一個,連結一個;三是通過全市衛生數據中心和信息平台,實現健康檔案與臨床信息一體化,實現全市區域性電子病歷交換,實現健康但檔案在全市醫療機構內的共享。
4.建立衛生信息發布系統。通過衛生信息平台的對外發布模組向居民提供全程式醫療健康服務,實現對居民健康的實時互動服務、干預和管理。
六、“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
堅持以項目做支撐,帶動衛生事業全面發展的思路,根據西安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點任務,篩選了一批重點建設項目:
㈠ 市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項目
1. 西安市兒童醫院門診醫技綜合樓項目
2. 西安市兒童醫院感染樓項目
3. 西安市紅會醫院中國西部創傷急救中心項目
4. 西安市第三醫院建設項目
5. 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整體遷建項目
6. 西安市結核病醫院整體搬遷建設項目
7. 西安市中醫醫院整體遷建項目
8. 西安市第五醫院(陝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舊住院樓改造項目
9. 西安市紅會醫院西北骨庫樓及科研樓項目
10. 西安市第九醫院改擴建項目
11. 選址新建西安市第二醫院
12. 建設西安市眼科醫院
13. 建設西安市婦產醫院
14. 西安市衛生監督所建設項目
㈡ 縣(區)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項目
15.未達標縣(區)醫院標準化建設
16.區縣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建設
17.雁塔區、閻良區中醫醫院改擴建項目
18.未央、長安區中醫醫院遷建項目
19.各區縣衛生監督機構建設項目
㈢ 農村和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項目
20.非建制鎮衛生院建設項目
21.中心衛生院輔助設施建設項目
22.鄉鎮衛生院安心工程建設
23.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項目
七、西安市衛生事業發展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規劃實施。
各級政府要切實把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提高人民民眾健康水平工作作為關心民眾、促進社會和諧的大事,擺到重要的位置。加強政府巨觀調控職能,促進部門之間的協調。組織與衛生工作相關的部門制定工作規劃,科學調配資源。同時,加強與上級有關領導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對實現規劃的各項任務給予有效政策支持,確保全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的順利實施。
(二)加大投入,強化政府籌資責任。
各級政府要建立穩定的衛生投入機制,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按照均等化目標建立我市財政對衛生事業投入的合適比例和正常增長機制,穩步提高衛生事業財政支出比重,在政府對衛生事業投入與國民經濟發展同步增長的基礎上,逐步調整衛生支出結構,不斷完善有利於公共衛生、基層衛生髮展的投資政策,提高公共、基層衛生支出所占比重。積極拓寬籌資渠道,多方籌集衛生事業發展資金。在爭取中、省資金支持的基礎上,緊緊抓住利用開行貸款支持我市衛生事業發展。重點加強對薄弱環節的傾斜支持,合理利用財政增收資金,有效增加衛生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三)深化改革,推動衛生事業發展。
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推進政事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加強對衛生資源的總量、結構、功能、層次和布局的巨觀調控,形成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分工與協作體系,提高衛生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強化公立醫院公共服務職能,建立規範的公立醫療衛生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使其成為自主管理、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提高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實施院務公開,推進國家基本用藥制度。完善醫療服務機構內部分配製度、人事制度、運行機制和機制改革,積極推行後勤服務社會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重點支持基層、農村、遠郊區縣的衛生事業發展。加強薄弱區域建設,重點解決農村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建設等關乎民生的突出問題。
(四)完善衛生法制建設,營造發展衛生事業良好環境。
依法履行政府的規劃、準入、監管、政策調控、信息發布等職能,加強衛生全行業管理,認真執行衛生法律法規,完善衛生行政規章制度和醫療衛生服務技術規範。嚴格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衛生技術套用等方面的準入審批和監管。加強醫療服務市場和公共衛生的監管。依法打擊、取締各種非法行醫和其他違反衛生法律法規的違法行為。制定實施衛生執法人員資格準入制度、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強化對執法行為的監督檢查,不斷提高隊伍素質,推動衛生行政部門依法行政。
(五) 加強衛生職業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
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工作規劃,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以規範和制約權力運行為重點,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長效機制建設,完善具有衛生行業特色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框架。認真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開展衛生系統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加強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大力開展醫院文化建設,認真搞好醫德醫風建設和職業道德競賽活動。加強衛生新聞宣傳工作,推行衛生政務公開和醫院院務公開,落實民眾知情權和參與權,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努力營造衛生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
(六)建立評價機制,實現規劃任務目標。
“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是我市衛生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檔案,各單位要科學制訂年度計畫,把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重大項目進行分解,促進規劃實施。建立規劃中期評估機制,根據未來環境變化和規劃實施進度情況適度修訂規劃內容,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指導性。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考核。建立規劃實施監督考核機制,分年度和中期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檢查,研究解決規劃執行中的困難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