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東來》是2009年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西域東來
- 作者:張浩春著
- 定價:¥30.00
-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7-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印刷時間:2009-7-1
- 印次:1
- 包裝:平裝
- 所屬分類:歷史小說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創作背景,社會影響,社會評述,
內容簡介
《西域東來》講述的是發生在1220-1234年的故事。它以札蘭丁被成吉思汗的西征大軍擄掠到蒙古,進而被編為探馬赤軍滅西夏、征大金,最後駐屯於中原的經歷為經,以他和兩個女性的情感糾葛為緯,給我們編織了這樣一段畫面:一個在中亞錫爾河草原長大的少年穆斯林幾經輾轉,最終成了中原地區的回回人。小說通過對這批來自中亞穆斯林的生存狀況、思想文化的變遷,以及他們不幸遭遇的細緻入微地描寫,讓我們理解了這個民族激情澎湃、堅忍不拔、不輕言放棄精神的真正源泉。
作者簡介
張浩春,回族,著名作家,山東商河人。
張浩春先生做為民族宗教戰線上的工作人員,對民族文化頗有研究,對社會問題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以自己對於歷史文化的把握和對生活的細心體味,以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描述了一段值得回味的歷史故事,讓我們對底蘊深厚的回族文化有所了悟。《遷》的出版對於增進民族間的相互理解與和諧共處是有積極意義的。
圖書目錄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
……
第28章
與扎蘭丁們有關
創作背景
一部不斷變化著的遷徙史;一部豐厚的思想文化史;一部悲壯的民族苦難史;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還是一部有別於漢民族經濟生活方式的商業史……
社會影響
是史詩,也是牧歌。
“進入鐵木兒懺察隘口,時序就像一下子由秋末跌入了寒冬,越往前走越覺得寒風刺骨。等走出那一座座高聳入雲、終年積雪、連綿不絕的大山重新見到人家的時候,就真的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隆冬季節了。還穿著單衣的隊伍躑躅在茫茫雪原上。隊伍減員情況很嚴重,幾乎每天都有倒下起不來的。阿里時時鼓勵著札蘭丁,不讓他精神上有絲毫的懈怠。伊斯瑪儀喋喋不休地講述著他過去在商道上的人和事,給札蘭丁和自己打著氣。高高大大的艾哈邁迪走在札蘭丁的上風口,用自己的身軀給他遮擋了部分寒流。好不容易熬到了別失八里,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灑向一望無垠的東亞草原,把他們阻止在了這個靠近蒙古的驛站。”這是百餘萬字的回族歷史長篇系列小說《遷》的開篇,一開始作者就以細膩、舒緩、憂傷的筆觸把讀者帶到七百多年前的東亞草原,字裡行間壓抑不住的寒氣和苦難讓讀者屏息。
《遷》用一個家族史為我們還原了一個民族七個多世紀興衰變遷的歷史。全書由四部相互聯繫又獨立成篇,風格不同卻一脈相承的系列長篇組成,首先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它的第一部《西域東來》。
《西域東來》從1220年講起。它以札蘭丁被成吉思汗的西征大軍擄掠到蒙古,進而被編為探馬赤軍滅西夏、征大金,最後駐屯於中原的經歷為經,以他和兩個女性的情感糾葛為緯,給我們編織了這樣一段畫面:一個在中亞錫爾河草原長大的少年穆斯林幾經輾轉,最終成了中原地區的回回人。小說通過對這批來自中亞穆斯林的生存狀況、思想文化的變遷,以及他們不幸遭遇的細緻入微地描寫,讓我們理解了這個民族激情澎湃、堅忍不拔、不輕言放棄精神的真正源泉。
故事開始時,主人公——札蘭丁還是一個未滿征丁年齡的穆斯林少年,他的家人被如狼似虎的蒙古兵殺害,自己則被擄掠到了蒙古高原,成了第一批給蒙古人當奴隸的西域人。五年後,他又同先後被擄掠來的西域青壯兵丁、工匠一起被編為探馬赤軍,踏上了滅西夏、征大金的征途,最後被簽發到中原黃河邊上的一個駐屯地。他和他的同胞們從中亞的錫爾河草原,經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一直來到中原腹地,這種地域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改變,對札蘭丁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驗。直到元世祖忽必烈詔令探馬赤軍隨地入社,他才做為一個自由人成了中原回回人。
札蘭丁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是被奴役、被迫害的,幾經沙場、九死一生,承受了巨大的屈辱與犧牲;而札蘭丁又是萬幸的,身邊的同胞一個個倒了下去,成了遠離故土的孤魂野鬼,而他最終踏著同胞的血跡挺了過來。同時,札蘭丁又是幸福的,他一生得到了兩個女性摯熱的真愛。
其中之一是與他從小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中亞女青年法圖麥。比札蘭丁大半歲的她從小就像呵護小弟弟一樣呵護著札蘭丁,進而對他產生了深深的依戀。如果沒有那次戰爭,他們會很自然地交換聘禮,然後一起走過漫漫人生。然而,札蘭丁被掠走了,把她丟在了錫爾河草原,她的世界從此失去了陽光與溫暖。她成了一隻孤雁,只能在遼闊的草原上唱著驚寒的歌。而當得知札蘭丁還活在世上的訊息時,她義無反顧地從故鄉啟程,越過高聳的天山山脈,涉過茫茫的大漠戈壁,為了心中的真愛歷盡艱辛、不屈不撓、跋涉萬里、一路找來。
另一個女性是札蘭丁被擄到蒙古後的小主人——阿茹娜。這是一個激情澎湃、敢恨敢愛的蒙古女孩,在蒙古草原與札蘭丁一起生活的過程中,她沒有因為札蘭丁是一個奴隸而看不起他,反而不顧一切地投入了札蘭丁的懷抱,就在他們即將收穫愛情結晶的時候,札蘭丁又被編為探馬赤軍,被推進滅夏征金的戰火之中,從此兩人一別八年。當戰事稍歇,阿茹娜確定札蘭丁還活著並在尋找著她時,便毅然帶上還未見過父面的孩子,一路追尋找到札蘭丁在黃河邊的駐屯地……
故事結尾於1234年的殘蠟,據史書記載,轉過年來的1235年,一個嶄新的民族成份就正式的載入了中國的官方檔案裡面。“他喜歡那些撒下金星子就能長出元寶來的土地,這裡最好沒有戰爭,沒有殺戮,如果再能讓他安安穩穩地跑上幾年商道就最好不過了。”這是作者做為附屬檔案的一篇史學論文的結尾,也是這部書的結尾;這是主人公之一的伊斯瑪依的心聲,也是札蘭丁們的共同心聲。
《遷》用百餘萬字的篇幅,或詳或略的為我們描寫了札蘭丁及其後代1220年至今三十多代人歷史,選取了四個民族史上至關重要的歷史時期分別加以體現。通過對地形地貌、飲食起居、經濟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變遷以及主人公情感糾葛的描寫,表現了這些從西域遷徙而至的中亞商人、工匠、牧民如何轉化為中原農民,又如何由被動到自覺地融入這裡的社會,並承擔起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責任,這個伊斯蘭文明和儒家學說共同浸潤的民族文化又是如何適應當前巨大社會變革的。使我們對這個民族的淵源和文化有所了解,這對增進民族間的相互理解與和諧共處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是,《遷》畢竟是文學作品,而不是史書。文學是形象的藝術,它拒絕說教。要求它對一個民族做忠實於歷史的概述是不合適的,那是史學家的事,而不應由文學作品來擔此大任。作者較好地把握了文學所應該有的特質與風範,故事中出現的士農兵學商各色人物,都以其鮮活的藝術形象在特定的自然、社會的舞台上展現出來,引領著讀者重溫那段塵封的歷史。 詩般厚重,牧歌般輕靈。做為第一批讀者,覺得它的第一部稍顯平直了些,我還是更喜歡它的後兩部,但就整體而言,我認為它無疑是成功的。(李昱/文)
社會評述
為建國六十周年大慶的獻禮作品,由我省張浩春先生創作、寧夏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回族歷史長篇系列小說《遷》開始在全國新華書店上市,首先擺到我們面前的是它的第一部《西域東來》。
《西域東來》以札蘭丁被成吉思汗的西征大軍擄掠到蒙古,進而被編為探馬赤軍滅西夏、征大金,最後駐屯中原的經歷為經,以他和兩個女性的情感糾葛為緯,給我們編織了這樣一段畫面:一個在中亞錫爾河草原長大的少年穆斯林幾經輾轉,從中亞的錫爾河草原,經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一直來到中原腹地,最終成了中原地區的回回人。這種地域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改變,對他及他的同胞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我認為一部好的小說應該是一幅人文風情長卷。《西域東來》一開始,作者就以細膩、舒緩、憂傷的筆觸把讀者帶到七百多年前的東亞草原,字裡行間壓抑不住的寒氣和苦難讓讀者屏息。然後筆鋒一轉,隨著故事的進展,錫爾河草原的奼紫嫣然、蒙古高原雄渾遼遠、黃土高原的陡坡大壑以及中原的農家小居,就像一幅徐徐打開的畫軸呈現在我們面前,撒馬爾罕的箭樓穹頂、蒙古包的四鋪八墊、窯洞頂上的胡楊林、黃河岸邊的青紗帳,還有隨風夜躥的狼群、攪徹周天的白毛風,在這些不斷變換的背景襯托下,一組組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演繹著他們不屈的人生活劇。
既有史詩般厚重,又似牧歌般輕靈,有位見過《遷》大部書稿的評論家這樣評價這部小說,從還散發著墨香的《西域東來》看,我認為是中肯的。這部小說的一大特色就是一反歷史小說多選取一些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歷史人物的通則,而是用一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來反映一個民族的產生由來。在這裡,作者專注於細節描述的書寫方式,使小說有效的規避了宏大的歷史敘事所可能造成的空洞,而靠細膩的細節描寫和人物心理活動增加作品的歷史厚重感。重視小說人物的刻畫和故事的完整,避免私人化的語調以及零碎化的故事,是這部小說的一大成功之處。人們強烈的求生欲望,對戰爭的厭惡與無奈,對故鄉的思念,對信仰的執著,甚至愛情的偉大力量都在其中得以體現。讀著它,一份沉重的民族情感和深厚的歷史感不禁油然而生。這確是一部不斷變化著的遷徙史,一部悲壯的民族苦難史。
張浩春先生做為我省民族宗教戰線上的工作人員,對民族文化頗有研究,對社會問題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以自己對於歷史文化的把握和對生活的細心體味,以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描述了一段值得回味的歷史故事,讓我們對底蘊深厚的回族文化有所了悟。《遷》的出版對於增進民族間的相互理解與和諧共處是有積極意義的。(張迅文)